正文 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力促科學發展之四(1 / 3)

金秋的中國,惠風和暢。

共建、共享和諧社會,正成為當今中國的主旋律。

從青藏鐵路到三峽工程,從西氣東輸到南水北調,一個個重大工程捷報頻傳,中國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

從航天育種到“龍芯二E”,從梟龍04架首飛到禽流感滅活疫苗產業化,一個個重大科研項目獲得突破性進展,創新型國家建設穩步推

進;

從西部大開發到東北振興,從中部崛起到東部率先現代化,一個個宏大戰略順利實施,區域發展走向協調……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麵向新世紀提出這一重大戰略思想,正在變為各級黨委政府和億萬人民生機勃勃的偉大實踐。

科學發展的新坐標

不久前,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宣布:中國將推出幸福指數、人的全麵發展指數、地區創新指數以及社會和諧指數等一係列新的統計內容,以適應各方麵對中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的全麵發展以及民生、人文方麵的需求。消息一出,舉世矚目。

專家指出,這標誌著在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的統計指標體係正在向著以人為本、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大步邁進。

胡錦濤總書記強調,為了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中國根據本國國情和時代要求明確了自己的發展理念,這就是樹立和貫徹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的理念,是在總結世界各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特別是我們自己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也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深深影響了古代中國,也深深影響著當代中國。現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強調的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社會和諧、和平發展,既蘊含著中華文明的深厚根基,又體現了時代發展的進步精神。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齊建國說,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隻有又快又好的發展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才能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1978年,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一句“發展是硬道理”,釋放出了無窮的生產力。近30年來,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創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從1978年到200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473億美元增長到22257億美元,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增長到14221億美元,國家外彙儲備從1.67億美元增加到8189億美元,農村貧困人口由2.5億減少到2300多萬。回顧中國發生的滄桑巨變,可以說,我國人民經過艱苦探索和頑強奮鬥,既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推動了人類的進步事業。

如今,我國改革與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改革在廣度上已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所有領域,在深度上已觸及人們具體的經濟利益,發展方麵已由單純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環保GDP,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統籌協調發展。無論是社會安定有序,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關鍵都在於能否處理好新形勢下的各種矛盾,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矛盾。隻有把解決和處理好這些矛盾作為著力點,才能讓人民群眾直接感受到社會的日益和諧。

今年春天,《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正式頒布。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毛元竹指出,新的五年規劃有別於以往曆次五年計劃的鮮明特點,就在於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更加強調社會公平與和諧發展。

“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從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製建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保持社會安定團結。”

“十一五”規劃《綱要》最主要的指標有22個,其中反映經濟增長的隻有2個,反映經濟結構的4個,反映人口、資源、環境的8個,反映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的8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人數”等首次出現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的主要指標中,而且被列為“確保實現”的約束性指標。

著名社會學家、上海大學教授鄧偉誌認為:“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係、理順分配體係、發展文化衛生事業、維護社會穩定是當前老百姓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黨和國家正在通過各項政策措施著力解決的問題,這些都事關和諧社會的建立。一個令人欣喜的發展方向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收益有多少為普通老百姓分享,將成為考察經濟發展質量的核心。”

農村發展的新階段

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這是由我國基本國情所決定的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2006年1月2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快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係。“十一五”時期是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機遇期,我們必須下更大的決心、拿出更多的投入、進行更紮實的努力,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在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方麵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堅實基礎。

2006年2月1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開班儀式上進一步指出:“三農”問題始終是關係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