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讓老百姓高興滿意的事情接踵而至:
我國第一個綠色GDP核算報告9月7日問世,以價格化的形式計算出環境汙染損失和虛擬治理成本。盡管這一成果還是階段性的、初步的、探索性的,但它必將激勵各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好地處理環境、生態和資源的關係。它也預示著我們的天更藍,水更綠,空氣更清新;
用以衡量社會和諧與否的一個重要指標“幸福指數”,已經擺上許多地方政府官員的議事日程。北京將推出一套幸福指標體係,並將其納入和諧社會指標體係之中;深圳已經製定出該市的“和諧深圳評價體係”,囊括了社會發展、社會公平、社會保障、社會關愛、社會安全、生態文明6大指標;由上海市政治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牽頭製定研製的“和諧社會指數”,今年初也已經成功通過測試。
還有,人的全麵發展指數,地區創新指數,城市生活質量指數……
所有這些,都是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旗幟下湧現出來的新氣象、新成果、新舉措。它們也正是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戰略思想的生動詮釋和偉大實踐。
觀念更新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重大戰略思想,又是重大理論創新。創新理論一旦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就會帶來觀念的變革,就會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觀念更新是需要引導的。而健康向上的、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觀念一旦形成,又會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牢堅實的基礎。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賈建芳認為,伴隨著實踐的發展和理論的創新,我們黨的治國理政觀念和全國人民的價值觀、道德觀、家庭觀、社會發展觀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尤其是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領導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創新,以及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和諧文化等一係列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在帶來執政黨和社會麵貌的巨大變化。我們的社會生機勃發,我們的人民活力四射。
學者們分析,觀念更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人本觀。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最高價值理念。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提出堅持以人為本,這在我們黨的重要文獻中是第一次。學者們認為,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是對以物為本的傳統發展觀和以官為本位的封建主義殘餘的根本否定,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發展和理論創新的標誌性成果。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為根本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評價尺度。此後,胡錦濤同誌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再次強調“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並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堅持以人為本,要求黨和國家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都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求社會公民之間、社會群體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相互幫助。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是對見物不見人、盲目追求GDP的政績觀的否定,是樹立正確政績觀、權力觀、群眾觀、人才觀的基礎。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是觀念變革的“總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