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的深化,觀念的更新,使各地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深入開展,從而在體製機製的創新上取得了一係列成果,可以說亮點頻頻。這裏隻說兩點。
其一,在處理公平和效率關係上不斷提出新思路。專家們介紹,2004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同誌提出構建和諧社會要緊緊抓住四個著力點,“十一五”規劃再次強調了這四個著力點,即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係、理順分配關係、發展社會事業。胡錦濤同誌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係。黨中央的這些重大決策推動著有關體製機製不斷創新。在河南,率先為保障農民工權益立法。7月21日,全國第一部以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為宗旨的地方性法規《河南省進城務工就業人員權益保障條例(草案)》正式公布,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作為農業人口大省的山東省,從2003年起就開始了新的農村醫療保障製度的探索。湖南省長沙市,正努力打造“全民就業”服務平台。今年8月1日,他們正式啟動了新一輪就業再就業政策,就業服務從國企下崗失業人員一個重點轉向“全麵開花”,著重扶持農民、城鎮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以及大中專院校畢業生等。
其二,社會管理體製不斷創新。學者們指出,以往,人由單位管,是單位人。隨著改革的深化,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新的職業不斷產生;同時,戶口鬆動,社會流動人口增加。正是根據這一變化,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建立健全新的社會管理格局: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並要求政府要高度重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其職能要向服務型轉變,同時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加強社區建設。
在這方麵,各地體製機製創新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北京積極探索社區衛生服務新機製,在全國率先實行收支兩條線、藥品零差率、人員有進有出。在江蘇淮安,通過機製體製創新,2005年與2001年相比,全市進京信訪量下降52%,赴省集體上訪下降91%,到市集體上訪下降79%,越級訪市內化解率達99%。在浙江,今年5月,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心髒地帶的越城區,大力開展“法律進社區”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內蒙古包頭市,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取得了顯著成效。聯合國人居署考察團負責人稱讚“包頭是改善人居環境的典範”。陝西省西安市,將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數”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成為衡量西安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重要標準。
學者們紛紛指出,十六大以來的理論創新和觀念更新推動的體製機製創新極大地改善了社會管理和社會環境,極大地激發了社會活力。同時也應看到,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依然不少,體製機製的創新步伐還不能適應社會轉型的要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才剛剛起步,我們任重而道遠。
(《光明日報》2006年10月10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