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探索新開拓新跨越——構建和諧社會、力促科學發展之三(2 / 3)

公平觀。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我們黨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方針,否定了平均主義的平等觀。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第一次分配要注重效率,第二次分配要注重公平。十六屆五中全會則根據社會發展的現實提出“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胡錦濤同誌在2005年2月19日的重要講話中把公平正義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個總要求中一個重要方麵。學者們指出,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科學公平觀的確立,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發展目標,體現了社會主義製度的本質要求,也引發了價值觀、發展觀、利益觀等一係列觀念的變革。

榮辱觀。榮辱觀是人們對榮譽和恥辱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道德價值觀的重要內容。2001年,中共中央發布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胡錦濤總書記在2005年2月19日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範,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學者們認為,2006年3月胡錦濤同誌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人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判斷行為得失、確定價值取向、作出道德選擇,提供了基本規範,是實現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道德基石,是凝聚人心、促進社會和諧的精神紐帶。

和諧文化觀。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同時,胡錦濤同誌倡導樹立和平、和睦、和諧的觀念,提出加強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2006年5月,胡錦濤同誌在雲南考察工作時強調,要樹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礎,特別是要宣傳和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促進和諧文化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道德力量。學者們談到,和諧文化繼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和合”文化的優良傳統,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和諧社會的靈魂、黏合劑。建設和諧文化,著眼於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全社會倡導和諧精神,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思維認識事物,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用和諧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規範行為,就可以形成心齊、氣順、勁足、實幹的良好氛圍。

體製創新奠定堅實發展基礎

理論和觀念的創新與變革,必然引起體製機製的創新。體製機製創新是一切創新的根本。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青連斌說,我國市場化、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體製機製的不適應成為產生諸多不和諧因素的根本性原因。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大力推進體製機製創新。

在200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同誌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青連斌認為,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和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是完全一致的,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也是完全一致的。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對“十一五”期間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任務做出了具體規劃。9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又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六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了六項要求。這六項要求,既是我們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又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