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為誰建設、怎樣建設、靠誰建設
這是中國共產黨57年執政始終麵臨、執著探索並不斷回答的一個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
麵對這一重大時代課題,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國內外現實條件,在科學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鮮明地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這是新世紀新階段中國共產黨人緊緊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向自己提出的偉大使命,這是中華民族走向新勝利的新起點。
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自己為之奮鬥的一個重要目標,這在我們黨的曆史上是第一次,有著重大的理論創新意義。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一提出,立即在全社會產生了強烈共鳴,得到了廣大知識界和全國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以其強大的親和力、感召力,激勵著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投身偉大的實踐。
戰略決策:抓住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
幾個世紀以來的經驗反複告誡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贏得主動,就要重視機遇、善抓機遇。
戰略機遇期並不常有。抓住它,往往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喪失它,則必定落到時代後麵,甚至被動挨打。
57年前,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昂首跨入新天地。可在生產資料私有製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的一段時期內,我們沒能很好地抓緊機遇。
對社會主義的片麵理解,讓我們在付出沉重代價的同時也獲得一個不容置疑的真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28年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人民高舉改革開放的大旗走進新時代,取得了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這是對社會主義的科學界定。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們在改革中發展著自己,我們在發展中壯大著自己。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戰略期。
抓住機遇,不負人民重托;用好機遇,不辱曆史使命。
胡錦濤總書記號召:“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2005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23萬億元,躍居世界第四位,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然而,我們的社會中還存在一些不利於和諧與穩定的因素。
進入新世紀,國際形勢變幻莫測。雖然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麵在短期內難以改變。
一係列新問題、新挑戰,擺在我們黨麵前。在這種情況下,怎樣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續推向前進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我們要有力應對來自外部的各種挑戰和風險,必須把國內的事情辦好,始終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局麵。這是我們集中全黨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保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曆史任務的必然要求。”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繼提出科學發展觀之後,又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
這是中國共產黨高瞻遠矚,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為中國的長遠發展謀劃的宏偉藍圖;這是中國共產黨準確把握曆史方位,更快更好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決策!
構建和諧社會思想是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和繼承我們黨在社會建設方麵的理論與實踐成果,並借鑒傳統和諧思想的有益成分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和諧”既是一種哲學原則,也是一種社會秩序、社會理想。
我國曆史上有許多思想家把“和合”思想運用於對理想社會的憧憬與設計:
孔子認為,“和”的本質在於協調多種因素的差異;
墨子提出“兼相愛”、“愛無差等”的社會方案;
孟子描繪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狀態;
《禮記·禮運》中描摹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理想社會;
康有為在《大同書》中主張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社會。
在舊中國,社會和諧隻能是夢想。
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和諧最美”,柏拉圖提出“公正即和諧”,赫拉克利特提出“對立和諧觀”等。19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歐文,也對社會和諧有過美好的憧憬。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實現了人類美好社會理想從空想到科學的曆史性飛躍。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未來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
我們黨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
毛澤東同誌發表了《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重要著作,對於我們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鄧小平同誌對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作出了一係列重要論斷,如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思想,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關係的思想,維護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和社會穩定的思想等等,奠定了我們黨新時期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基石。
江澤民同誌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提出了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思想,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麵群眾利益的思想,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
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重大創新。
胡錦濤同誌多次係統闡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戰略目標、價值取向、基本原則、主要任務等,形成了完整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理論體係。
2005年2月19日,在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同誌明確提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2005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舉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會,邀請專家講解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課題。會上,胡錦濤同誌指出,要加強對社會利益關係發展變化的調查研究,深入認識和分析我國社會利益結構、利益關係等方麵情況的發展變化和發展趨勢,以利於完善政策措施,更好地統籌各方麵的利益關係和利益要求。
2005年10月,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從積極促進社會和諧、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係、合理調節收入分配、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麵,更加具體地規劃了和諧社會建設的宏偉藍圖。
2006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部署了今後5年建設和諧社會的主要工作。
2006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做好六個“必須”,即: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必須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必須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這一論述,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增添了新的思想。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合規律性要求與合目的性要求融為一體。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到建設“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諧社會主義”,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基本問題認識的深化,開辟了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新境界。
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傑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標誌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反映了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對執政規律、執政能力、執政方略、執政方式的新轉變。
人民共識:找到中國科學發展的新道路
“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協調好各方麵的利益關係,不斷在發展的基礎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係,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麵,切實保障各方麵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讓他們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總書記一次次真摯的話語,如沁人心脾的和風,從南疆到北國,從沿海到西部,吹拂著人們的心田,溫暖著千千萬萬個家庭。
國慶節期間,記者走訪了一位拿低保的北京殘疾人朋友,他一邊用袖口擦著眼角的淚水,一邊連聲說:“我真的好高興!感謝黨建設這種全體人民受益的和諧社會!”
這位殘疾人朋友的話,不僅道出了困難群眾的心聲,而且表達了億萬人民的意願。
我們找到了一條適合我國發展的新路子。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順民心、合民意,是全黨的共識,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識。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以其堅實的理論根基和實踐空間,把人們緊緊地凝聚在一起,緊緊地團結在一起。
一時間,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完善社保體係、構建和諧文化、建立創新型國家等嶄新理念,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門話題。
全國上下掀起了學習研究宣傳貫徹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新高潮。
知識界的反響尤為熱烈。
各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紛紛召開座談會、研討會,確定科研項目、科研課題,采取講課、演講、調研等多種方式,研究、討論、交流、探索這一重大戰略思想的現實意義、曆史意義、科學內涵和實現途徑等,努力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更多的理論支持和智力保障。
專家學者們聯係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正反兩方麵的經驗,聯係改革開放28年的偉大實踐,以及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的深刻反思,從不同視角闡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理論意義。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慎明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對唯物史觀關於社會發展理論的重要發展,是一種新的價值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立論,要從社會曆史觀、價值論和思維方式等方麵係統地揭示其深刻內涵。”
“和諧社會並不是說沒有社會矛盾。舊的矛盾解決了,會產生新的矛盾。這就要求有一種能夠不斷解決矛盾和化解衝突的機製,一種在矛盾中仍能保持和諧與快速發展的機製。”這是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景天魁的認識。
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認為:“人們關注和諧社會問題,不僅因為這是黨中央提出的一個新命題,而且因為現實生活中眾多而又複雜的社會問題,需要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解決。”
專家學者高度評價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敏銳地把握時代發展脈搏和契機,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不斷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新道路和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新境界的創新精神和理論勇氣。
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北京社科聯黨組書記宋貴倫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等,都是新時期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貢獻,是黨保持先進性和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體現。
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虞雲耀認為,“和諧社會”,是對“全麵小康”中關於社會更加和諧要求的進一步展開和豐富,它使得“全麵小康”在理論形態和實踐基礎上更加完整和係統。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書本到實踐,從一種模式到各國走自己的道路,曆史的曲折發展,讓我們明白了如何做一個清醒的馬克思主義者。
學者們指出,用實踐檢驗理論,還是用理論裁剪實踐重要的方法論區別在於是否堅持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理論,為全黨樹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光輝典範。隻有真正堅持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才能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紮紮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