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理論新發展新境界——構建和諧社會、力促科學發展之一(3 / 3)

把握時代特征,順應時代要求,站在時代前列,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全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決策應運而生——

曆史將銘記這一刻:2006年10月8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六中全會將主要議題確定為研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並將形成相關決議。中國共產黨將充滿自信地大踏步地沿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道路,把全體人民最廣泛地團結起來,把各方麵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來,共同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而闊步前進。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我們黨不懈追求的奮鬥目標。

黨中央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正在不斷深化,和諧社會建設這一宏大命題,已從開始破題進入全麵實踐的新階段。

妥善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高度重視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將和諧社會的構建落到實處,是曆史和時代賦予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使命

“十五”期間,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高達9。5%,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7個百分點,分別比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年均增長速度高7。4和3。7個百分點。

我們在為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感到欣喜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社會發展仍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城鄉差距、地區差距仍在擴大,分配矛盾逐漸凸顯;製約經濟發展的體製性、機製性障礙依舊存在,資源浪費現象還比較嚴重;城鄉貧困人口還有相當數量,上學難、上學貴和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還沒有很好解決。

麵對這些矛盾和問題,勇於創新善於實踐的中國共產黨人既顯示了科學認識問題的理論智慧,也展示了正確化解矛盾的實踐魄力。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的講話中強調指出:“我們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必須正確應對這些矛盾和問題,花更大氣力妥善協調各方麵的利益關係,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大力促進社會和諧。”

“要高度重視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群眾不斷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利益。”2006年5月,胡錦濤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又再次強調。

正視群眾利益訴求,妥善化解社會矛盾,是時代賦予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曆史使命。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陳誌良說,麵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現實難題,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始終秉承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著力消除社會發展的不和諧因素,特別注重和諧社會建設的實際成效,努力將和諧社會的構建落在實處,充分展示了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

為了深入了解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中央領導同誌深入田間地頭,走進農戶村居,走進遭受特大洪澇災害的災區,走進遭遇特大幹旱的群眾家中。他們傾聽群眾心聲,仔細詢問民意,細心體察民情,深入調查研究。根據中央統一部署,中央有關部門還派出調研組深入各地,就如何構建和諧社會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考察……

為了吸取國外管理社會的經驗,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領,中央更是放眼國際,派出相關部門的數十個調研組,分赴歐洲、北美、拉美、東亞、非洲等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廣泛調研……

為了給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和智力保障,知識界通過科研課題立項、撰寫學術論文等方式,深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研究。各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紛紛召開學術研討會,就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意義、實踐價值和實現途徑等進行深入的學理探討。各級黨報黨刊積極組織刊發有關和諧社會構建的專題理論研究文章,為廣大民眾準確把握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為了切實改善民生,農業稅這個在我國實行了長達2600年的古老稅種今年正式退出曆史舞台。為了進一步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難題,中央財政今年安排再就業補助資金251億元。今年9月,新的《義務教育法》正式實施,中國農村的義務教育終於“免費”。今年春季開學時,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5000萬學生的學雜費已經免除;明年春季開學時,免費義務教育將推廣到中部和東部地區;同時,有關部門正在積極推動城市義務教育的“免費”工作。為了逐漸解決農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2006年9月30日,衛生部等四部委聯合部署實施《農村衛生服務體係建設與發展規劃》。根據《規劃》,“十一五”期間國家將投入200多億元,建設和改造中西部地區和東部貧困地區2。2萬所鄉鎮衛生院、1300所縣醫院、400所縣中醫醫院和950所縣婦幼保健機構。同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到2010年實現基本覆蓋農村居民……

為了正確處理好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保持社會的穩定有序,中央近年來不斷下大力氣重點解決在土地征用、城鎮拆遷、企業重組改製和破產過程中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嚴肅處理了一係列損害群眾利益的事件。2005年5月1日新修訂的《信訪條例》實施一年多來,全國信訪總量持續12年攀升的勢頭已經得到了有效控製。全國公安機關從去年5月18日起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公安局長“開門大接訪”行動,一年多來,各地的公安機關紛紛轉變作風,變群眾上訪為領導下訪,把常年接訪、定期約訪、重點走訪和領導下訪結合起來,通過“一把手”過問,贏得了群眾的信任,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迎刃而解……

為了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江蘇、湖南、山東、廣東、上海等省市開展了平安創建活動。為了讓人民群眾更有“安全感”,提高處理突發性災難事故的能力,從2003年底開始,在國務院應急預案工作組的統一組織指揮下,國家有關部門完成了9個事故災難類專項應急預案和22個事故災難類部門應急預案編製工作。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製定發布了有關應急預案,大部分市(地)和一些縣也已基本完成了應急預案的編製和發布……

為了打牢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道德基礎,促進人的內心世界的和諧,中央文明委和中宣部等單位,組織開展了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等主題宣傳活動,通過紮實有效的工作,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思維認識事物,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使崇尚和諧、維護和諧、促進和諧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們的自覺行動和價值追求。為了解決人們在落實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中所麵臨的思想認識問題和理論困惑問題,中宣部理論局組織撰寫了《理論熱點麵對麵(2006)》一書,為廣大民眾正確認識時代和社會,準確把握黨的最新理論成果和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解決經濟增長與資源約束的矛盾,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2005年6月27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提出了“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係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戰略目標。2006年8月31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了《國務院關於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決定》要求省級人民政府要對本地區節能工作負總責,把節能工作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要親自抓,並建立相應的協調機製,明確相關部門的責任和分工,確保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目前,國家發改委已與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14家中央企業簽訂了節能目標責任書。各省按此責任書,層層分解目標,北京、浙江、寧夏、山東等紛紛與重點耗能企業簽訂節能目標責任書,確保節能任務的完成……

和實生物,神州日興。波瀾壯闊的實踐有力地證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新時期新階段作出的科學決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選擇,是全黨意誌、人民意願的生動體現。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關鍵在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領,是全黨麵臨的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使命

經過57年的艱苦奮鬥,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曆史性跨越。今天的中國生機勃勃,前景光明。

這些輝煌成就,是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通過艱苦奮鬥取得的。從以推翻舊政權為目標的革命黨轉變為以建設新社會為目標的執政黨,從在受到外部封鎖的狀態下執政轉變為在全麵改革開放的條件下執政,我們黨的地位、中心任務和所麵臨的社會環境等等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如何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怎樣增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領,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麵臨的重大使命。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朱有誌教授說,多年的曆史實踐告訴我們:人民之所以信任和擁護中國共產黨,曆史之所以選擇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成為中華民族的堅強領導核心,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黨在關係中華民族命運和前途的每一個關鍵時刻、每一個重大關頭,始終能夠把握曆史大勢、順應時代潮流,始終能夠堅持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新的曆史發展階段,我們黨強調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合理協調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關係,有效整合各種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真正形成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同時,把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作為黨的建設的重中之重,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這充分反映了我們黨提高執政能力、增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領的高度自覺。

——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是全黨麵臨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課題。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麵。

“這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認識的新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目標的新要求。它表明中國共產黨在執政57年的探索實踐中,更加關注社會建設,更加注重社會和諧、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經濟、政治、文化的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四位一體,這樣的戰略部署必將有力地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東方所副所長楊維富博士說。

——永葆先進性,是一個政黨生存發展的根本,對先進性的矢誌追求,貫穿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始終。據統計,在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全國各地共解決130多萬個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黨員幹部走訪慰問865萬多戶困難群眾,捐款24﹒6億元,捐贈衣物3577萬多件,農民群眾切身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

“通過先進性教育活動,黨政機關的作風普遍有了改進。人民群眾關心的不少熱點、難點問題,比如說看病難、上學難、行路難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先進性教育活動有效地推動了各項工作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的和諧。”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博士後鄭廣永說。

——反腐倡廉,拒腐防變,貫穿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曆程。腐敗已成為社會不和諧的重要因素,它嚴重地影響著黨和政府的形象。“當今很多社會問題和事故的暴露,都與某些政府官員的腐敗行為有關係。因此,依法行政必須要推行反腐戰略,遏製和預防腐敗的發生。”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參事任玉嶺說。

近年來,中央嚴肅查處了一批涉及腐敗的大案要案,表明了堅決反腐的意誌,彰顯了提高執政能力、增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領的決心。

偉業鑄就,前程輝煌。有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我們一定能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光明日報》2006年10月9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