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理論新發展新境界——構建和諧社會、力促科學發展之一(2 / 3)

知識界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戰略思想的一次次學習、一次次交流、一次次研討、一次次宣傳,使人們的認識逐步提高,信念日益堅定。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催生了人們的動力與活力,激發了人們的智慧與才能。

目前,全國各地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指引下,進行著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探索出了許多好的做法和成功經驗。

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曆史階段。

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科學發展,正在成為神州大地的最強音,億萬人民正在譜寫感天動地的華美樂章!

時代呼喚: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新發展

“目前,我國改革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曆程表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之後,經濟社會發展就進入了一個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既有因為舉措得當從而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平穩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因為應對失誤從而導致經濟徘徊不前和社會長期動蕩的失敗教訓。”胡錦濤總書記語重心長地告誡。

“全黨同誌都要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自覺承擔起和諧社會建設的曆史任務。”胡錦濤總書記鏗鏘有力地強調。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新的裏程碑。

運籌帷幄,謀求和諧發展、科學發展,緊緊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注重抓好全局性、戰略性和長遠性的重大問題,成為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重要議題。

國務院近年召開了數次常務會議,研究、討論了涉及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等方麵的一係列重大議題,做出了一係列重要決策:

——聚焦國家科技發展規劃,勾勒共和國科學技術的燦爛明天;

——加強宏觀調控,保證國民經濟大船平穩較快地運行;——破解“三農”難題,為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尋找思路;

——推進依法行政,把製度建設作為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重中之重;

——製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形成多層麵全國應急管理體係;

——發布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讓百姓飲食更加放心;

——實行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讓貧困的農家娃都能走進校園、拿起書本;

——進一步搞好農民工進城就業環境,減少農民進城就業的障礙;

——明確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和義務,滿足社會困難群眾的法律需求;

——廢止《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代之以《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

……

這一項項方針政策,無一不是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舉措。

新的時代、新的實踐,呼喚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新發展。具有與時俱進品質的馬克思主義,要求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推進理論創新,推進實踐發展。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就是要求全黨同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更加自覺地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麵發展。”

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會長趙曜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是我們黨在探索建設什麼樣的社會主義社會問題上形成的新思想、新認識、新理論。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深刻闡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條基本特征,為我們全麵把握和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明了方向,為理論研究提出了明確的任務。理論界圍繞構建和諧社會的一些重大課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堅持以人為本,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專家們說,堅持以人為本,應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本質。2005年中央財政安排優撫事業費74。6億元,比2004年增長90%;用於抗災救災的資金89億元,救助受災群眾9000多萬人次;安排國有企業下崗基本生活保障專項補助、再就業補助209億元,比2004年增加29億元;安排30億元國債資金支持中西部鄉鎮衛生院建設,改善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扶貧資金162億元,使農村貧困人口比2004年減少245萬人等等,都是從實事做起,體現了構建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要求。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說,社會保障安全網對於和諧社會持續發展有奠基意義。他通過調查浙江省建立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農民工養老保險、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孤寡老人集中供養等農村社會保障體係,撰寫了《和諧社會建設的有益探索》調研報告。

——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北京大學教授閆誌民說,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麵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關鍵還是要靠發展。隻有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麵的需求。2005年我國經濟平穩發展,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23萬億元,比2004年增長9。9%。這些都是正確認識和堅持科學發展所取得的新成就。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處理好城鄉工農關係、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2006年春,胡錦濤同誌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麵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同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了具體部署。中央黨校科社部教授青連斌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提出的一項重大曆史任務。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個字”,體現了我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協調統一的發展要求,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布局更全麵了。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2006年3月4日,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5月,胡錦濤同誌在雲南考察時強調:要樹立共同理想、打牢共同思想基礎,特別是要宣傳和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促進和諧文化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道德力量。中國社科院、北京社科聯、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等單位紛紛召開座談會、研討會。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羅國傑說,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王偉認為,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範,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哲學所所長李景源說,建設和諧文化,有助於整合社會力量、化解社會矛盾、凝聚人心,鞏固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緊密結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2006年6月3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暨總結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促進和維護社會和諧,把全體人民最廣泛地團結起來、把各方麵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來,共同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而奮鬥,對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保持黨的先進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央黨校科社部主任嚴書翰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把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理論、社會建設理論和黨的自身執政實踐、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有機結合的基礎上提出的。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要圍繞一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課題,領導幹部帶頭,組織理論界和實際工作部門的同誌,開展調查研究,加強理論分析。”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新的重大課題,許多理論問題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時期各學科重點研究方向和重點研究課題,幾乎都涉及和諧社會問題。比如: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有《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經濟理論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基礎》;社會學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關係》,《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建設》,《民族地區和諧社會建設》;法學有《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法製建設》;民族問題研究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宗教學有《宗教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人口學有《中國人口發展戰略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教育學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教育公平》等等。

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為廣大理論工作者提供了展示才華、服務社會的大舞台。

曆史選擇了我們,我們將無愧於曆史。

讓我們高舉旗幟,繼往開來,緊緊抓住和充分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科學發展。

(《光明日報》2006年10月8日第一版)

和風勁吹神州——興構建和諧社會、力促科學發展之二

又是一個金風送爽的秋天,又是一個收獲喜悅的季節。

共建美好家園,同創社會和諧——這個千百年來人類執著追求的社會信念,這個近代仁人誌士魂牽夢縈的百年夢想,這個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奮鬥目標,今天,中國共產黨正領導全國人民在中華大地激情實踐。

中華有天皆麗日,神州無處不和風——從沿海到

內陸,從城市到鄉村,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安定團結,注重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創造和諧舒適生活環境,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正在不懈探索。

從黨的十六大提出使社會更加和諧,到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再到十六屆六中全會將構建和諧社會作為主議題,中國共產黨對自身的執政使命高度自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不斷深化

中華民族正邁入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台階——

在200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9404億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800美元的基礎上,2003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5年又達到1700美元,全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8萬億人民幣,躍居世界第4位。

世界上一些國家、地區的發展曆程昭示我們: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間,既是發展機遇期,也是矛盾凸顯期。在這一時期,如果政策措施得當,經濟社會發展將實現新的跨越,從而進入發展的黃金期;如果應對失誤,導致社會矛盾激化,則很容易導致經濟徘徊、社會動蕩。

機遇和挑戰並存,希望和壓力同在。

麵對充滿挑戰和希望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掌國家之命運、係天下之安危的中國共產黨麵臨著巨大的新考驗——

放眼世界:國際局勢正發生深刻的變化。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國際關係雲譎波詭、亂象雜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恐怖主義給世界埋下不安的隱患,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各種矛盾衝突錯綜複雜。

環顧國內:改革開放正處於關鍵時期。一方麵,國內政治安定、民族團結、經濟繁榮、社會進步、文化發展;另一方麵,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與市場經濟改革的加速,社會利益關係日趨複雜,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逐漸凸顯,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人民群眾對於社會安定有序發展的要求日趨強烈。

展望未來:中國現代化建設之路並不平坦。在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經濟社會發展麵臨的矛盾和問題可能更複雜、更突出。調節好各種利益關係,正確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切實保證社會有序運轉,這些艱巨的曆史任務,擺在已經執政57年的中國共產黨麵前。

正確應對新世紀、新階段的新形勢,著眼於創造新局麵、完成新使命的新實踐,把中國的事情辦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容回避的曆史重任。而能否建設一個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則是對黨的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