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宣部時事報告(2 / 3)

第二種觀點認為,當前社會最不和諧的還是收入分配差距過大,而且很多是由不公平分配所造成的。比如腐敗、權錢交易、偷稅漏稅、走私販私等。還有壟斷性行業,憑借對資源、市場、價格的壟斷,獲得大量的壟斷利潤。這些壟斷利潤本應該是國家的,但是現在絕大部分卻留在了斷行業內部,或到個人腰包裏了。

第三種觀點認為,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重視解決我們黨的一些主要依靠力量為改革發展所承擔的代價與得到的補償不對等的問題。農民、產業工人曾經為改革發展承擔了相當大份額的成本或代價,應當想方設法予以適當的補償。

還有學者撰文分析了新形勢下社會不和諧因素呈現出來的新特點:一是社會不和諧因素中的利益性突出;二是社會不和諧因素觸及的矛盾涉及麵寬,層次加深;三是社會不和諧因素複雜性加大;四是社會不和諧因素中的矛盾對抗性增強;五是社會不和諧因素開始動搖人們對“社會公平”核心價值理念的信心。

八、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理論來自實踐,更要服務實踐。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是學術理論界研究和諧社會問題的重點。

不同學者的學科背景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提出的觀點和政策建議的角度和重點也很不相同:

(一)認為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解決幾個重大課題:一是整合社會關係,重點是整合社會階層之間的相互關係;二是解決社會矛盾,重點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三是關心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切實保障所有社會成員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四是推進社會公平,當前重點是解決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

(二)認為構建和諧社會,最迫切的任務是協調好各階層利益關係,竭力避免個別的局部利益衝突轉化為整體的社會衝突。從社會結構理論來,要在今後的實踐中,繼續深化改革,創新和製定恰當的經濟社會政策,推進戶籍、就業、人事、社會保障等方麵體製的改革,調整城鄉、區域和就業結構,使該縮小的農業勞動者階層逐漸縮小,使該擴大的社會中間階層的規模逐漸擴大。引導培育形成一個合理、開放的現代社會層結構,形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這是我們今後要特別加以重視並做好的任務。

(三)認為社會和諧最重要的是能夠具有一種促使社會和諧運行的機製。社會和諧機製一旦形成,當社會中有不和諧的因素時,這種機製就能夠自發地搜尋、發現影響社會和諧的因素,並發揮調節、矯治的作用,有效地整合社會各部分及各種力量,使社會結構獲得平衡,使社會運行在良性的狀態下進行。和諧社會的機製包括以下的內容:順暢的社會流動機製、合理的利益協調機製、安全的社會保障機製、有效的社會控製機製、敏感的社會預警機製、有效的矛盾疏導機製。

(四)認為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從人際關係、資源配置、社會結構,即個人、群體、社會等方麵來研究具體的條件和機製。就人際關係方麵看要形成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就必須加速和諧社會的主體培育。就資源配置方麵看,主要是通過社會階層體係這一社會激勵機製的建立,在合理的社會差別的基礎上,激發社會活力,把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盡可能公平地分配給每一個社會成員;通過社會流動機製,使社會成員都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努力,從較低的階層上升為較高的階層。就社會結構方麵看,合理的社會結構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例如,構建現代職業體係,使至今尚遊離在現代職業體係之外的農民逐步進入現代職業體係,是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途徑。

(五)認為從公共治理的角度看,社會公平和善治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兩塊基石。社會公平就是社會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著權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機會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和管理活動。善治的本質特征,就在於它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法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最佳關係。也有學者認為,在和諧社會構建的過程中,公共治理的和諧是最關鍵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最終都體現在公共治理是否和諧。

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切入點在哪裏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做的工作很多,每個方麵的工作都很重要。但一定要準確把握切入點,也就是要抓最主要矛盾或矛盾的最主要方麵。

從目前討論看,理論界有幾種主要觀點:

(一)認為要把中央文件中提出的積極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係、理順分配關係、發展社會事業這四個著力點落到實處。這四個著力點也就是切入點。

(二)認為要把社會公平擺在首位,努力推進社會公平,提升社會公平程度。目前尤其要把解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作為切入點。這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三)認為要把解決社會矛盾,重點是解決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利益矛盾擺在首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妥善化解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尤其是人民內部利益矛盾。隻有及時化解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各社會利益群體的關係才能融洽協調,人們的心情才會舒暢,各社階層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整個社會才會和諧穩定。必須從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高度,充分認識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極端重要性。

(四)認為切入點是整合社會各階層的關係。因為社會階層關係是最重要的社會關係,要盡力避免因階層之間的關係不順尤其是利益矛盾而影響社會和諧,甚至轉化為社會衝突。整合社會階層關係的目標,就是要使各個社會階層“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建設中國特色會主義是包括所有社會階層在內的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各個社會階層都應該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各盡所能”,同時,應該使所社會階層的人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過程中“各得其所”,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使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們和諧相處於我們社會這大家庭中。

(五)認為切入點就是又快又好的發展。快,就是要保持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較快發展。因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是發展,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關係中華民族的興衰存亡。對於發展決不能有任何的動搖。而發展必須體現為要有一定的速度,沒有一定的速度是不行的。好,就是要實現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健康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要使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

十、怎樣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係

本世紀頭二十年我們要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一項更長期的戰略任務。

因為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角度稍有不同,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係也有不同的分析。

一種觀點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有機統一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十六大關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六個更加”的標誌要求,內在地包含了社會更加和諧的要求。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比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更高、時間更長、任務更重,我們在完成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之後,還要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長期奮鬥。

另一種觀點認為,一方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一種價值目標,又是一種現實的社會曆史過程,是價值目標和社會曆史過程的統一。從這個度看,“構建和諧社會”與“實現全麵小康”兩者的現實起點一致,目標一致,實踐過程一致。另一方麵,和諧是一種社會狀態,我們在實現“全麵小康”的過程中,通過解決當前發展階段存在的突出問題,促使全麵小康的目標在和諧的狀態中實現。如果說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階段性目標,那麼逐步消除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不和諧因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就是實現這個目標所要完成的重要戰略任務。

本世紀頭二十年,我們要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任務都很明確,但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相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任務和具體署還不是非常明確,有必要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遠期、中期、近期目標和任務以及具體部署作出規範化的表述。(作者:青連斌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教授)

三、其他有關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文獻和觀點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

(2006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於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

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195人,候補中央委員152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麵負責同誌列席了會議。

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胡錦濤作了重要講話。

全會聽取和討論了胡錦濤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吳邦國就《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認為,中央政治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著力加快改革開放,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新的成就,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取得新的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新的進展。

全會全麵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和任務,研究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幹重大問題。一致認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全會指出,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鬥的目標。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正反兩方麵經驗,取得了重要進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極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不懈努力。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對社會和諧的認識不斷深化,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係列決策部署,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的成效。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擁有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種有利條件。

全會提出,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全會認為,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全黨同誌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按規律辦事,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重點分步驟地持續推進,切實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曆史任務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抓緊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