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婦科腹部手術病人的護理(2 / 3)

5.保持負壓吸引管的通暢

6.病情觀察除按一般術後病人觀察以外,還應注意觀察雙側腹股溝有無捫及的質軟包塊,即為淋巴囊腫。

7.放療、化療者按放療、化療病人護理8.出院指導術後加強營養,以少食多餐為宜;術後應定期隨訪,一般術後每月1次,連續3次後改3個月1次,1年以後,每半年1次。3年以後每年1次;出院時帶尿管回家者,應自己按保留尿管進行護理,如保持外陰清潔幹燥、多飲水、及時更換尿袋等;病人應逐步增加活動強度,適當地參加社交活動及正常的工作等,實現其角色功能。

第三節 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由於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而形成的女性生殖係統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多見於35~50歲的婦女。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其發生、發展過程與雌激素、孕激素及局部生長因子有關。

一、分類按肌瘤所在的部位可分為宮體肌瘤(占92%)和宮頸肌瘤(占8%)。

根據肌瘤發展過程中與子宮肌壁的關係分為:

(1)肌壁間肌瘤:肌瘤位於子宮肌層內,周圍被正常的子宮肌層包繞,肌瘤與肌壁間界限清楚,為最常見的類型(占60%~70%)。

(2)漿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宮表麵的漿膜層突起,由漿膜層覆蓋(占20%)。如肌瘤生長在子宮的兩側壁,並突向闊韌帶內,稱闊韌帶內肌瘤。

(3)黏膜下肌瘤:肌瘤向子宮黏膜方向生長,突出於宮腔,表麵由子宮黏膜覆蓋(占10%~15%)。此肌瘤因突向子宮腔,可改變宮腔的形狀,但子宮外形可無明顯變化。易形成蒂與子宮相連,叫帶蒂的黏膜下肌瘤。

肌瘤常為多個,如2種或3種以上類型的肌瘤發生在同一子宮上稱為多發性子宮肌瘤。當肌瘤生長快,供血不足時,肌瘤失去原來的典型結構,稱為肌瘤變性,常見的變性有玻璃樣變、囊性變、紅色樣變及極少的肉瘤樣變。

二、護理評估要點

1.症狀與體征

(1)症狀:臨床症狀及體征的輕重與肌瘤發生的部位、生長速度及肌瘤有無變性有關。主要有月經紊亂、白帶增多、腹塊、腰酸、下腹墜脹及腹痛、壓迫器官的相應症狀、不孕或流產等,如出血多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貧血,病人常出現麵色蒼白、氣短、心慌等症狀。

(2)體征:與肌瘤的大小、數目、位置及有無變性有關。漿膜下肌瘤可在下腹部捫及質硬、不規則、結節狀的突起,婦科檢查時子宮呈不規則或均勻性增大,質硬,表麵可有數個結節狀的突起;黏膜下肌瘤的子宮多為均勻性增大,當擴張宮頸口時,在子宮頸口或陰道內見有一紅色、表麵光滑、質脆的肌瘤,如伴有感染,表麵可見潰瘍,排液有臭味。

2.輔助檢查B超為常用的輔助檢查方法,還可進行探針探測宮腔的深度、方向,也可用子宮鏡、腹腔鏡等協助診斷。

3.心理社會表現患者擔心腫瘤是否為惡性,為不規則的子宮出血和不孕焦慮。擔心手術可能造成的影響。

三、處理原則

根據病人的年齡、症狀、婚姻、生育狀況,肌瘤的部位、大小、數目、有無症狀、症狀的輕重及全身情況等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

(一)非手術治療

1.隨訪觀察適用於子宮小、無症狀或症狀較輕者,尤其是已近絕經期的婦女。一般3~6個月定期檢查隨訪1次,檢查時應注意有無症狀出現或加重,子宮是否增大,如有異常再進一步治療。

2.藥物治療適用於肌瘤在2個月妊娠子宮大小以內、症狀不明顯者。一般采用雄激素治療,它可對抗雌激素,使子宮內膜萎縮,子宮收縮,減少出血。常用甲基睾丸素。抗雌激素製劑,常用三苯氧胺。或促黃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類似物,它可抑製垂體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使肌瘤縮小或消失。

(二)手術治療

適於肌瘤超過2.5個月妊娠子宮大小,或症狀明顯導致繼發貧血者。子宮肌瘤的手術範圍包括肌瘤切除、全子宮切除、次全子宮切除。手術途徑可經腹或經陰道。對35歲以下未生育、需保留子宮者,一般采取肌瘤切除術;對肌瘤較大,症狀重,藥物治療無效、無需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惡變者應行子宮次全切除或子宮全切除。

四、常見的護理診斷及醫護合作性問題

感染:與黏膜下肌瘤導致經量過多有關。

營養失調:與長期出血導致的貧血有關。

知識缺乏:與缺乏子宮肌瘤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及護理知識有關。

五、護理措施

1.幫助病人及家屬正確認識疾病子宮肌瘤屬良性腫瘤,糾正一些錯誤的認識。

2.強調定期複查、嚴格用藥的意義采取隨訪者應3~6個月定期複查一次;對應用激素治療的病人,應認真講解藥物的作用、服藥的方法、服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以及不能擅自停藥或用藥過多等注意事項。

3.注意陰道分泌物的觀察,保持外陰部的清潔幹燥注意觀察陰道流血的量、性質、顏色,每天行外陰衝洗,並做好外陰部皮膚準備。

4.注意病情觀察,進行對症護理注意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正確估計出血的量,按醫囑及時止血、輸血糾正貧血。漿膜下肌瘤者應注意觀察病人有無腹痛,並注意疼痛的具體部位、程度以及疼痛的性質,如出現劇烈腹痛者立即通知醫生,做好急診手術準備。

5.術後護理行黏膜下肌瘤摘除後的病人按陰道手術病人護理;對子宮全切或肌瘤切除的病人術後除按婦科腹部手術病人的術後護理以外,也應特別注意觀察陰道有無流血。

6.出院指導手術後出院的病人1個月到門診複查,了解病人術後康複的情況;勤換衛生墊及內褲,並注意陰道分泌物的量、質、色,如有異常應立即到門診就診;加強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術後應等傷口完全恢複,經醫生檢查後方可恢複性生活,性生活時應動作輕。

第四節 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是指原發於子宮內膜的一組上皮性惡性腫瘤,又稱子宮體癌。多見於50歲以上的婦女,為女性生殖道常見的三大惡性腫瘤之一,以腺癌為主(占80%~90%)。子宮內膜癌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其發生可能與雌激素的長期刺激子宮內膜有關。肥胖、糖尿病、高血壓、未婚、少產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因素,晚絕經與絕經後延的婦女發生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性比其他人群組高。

一、分類及病理病變

多發生於子宮底部的雙側子宮角,子宮內膜癌以組織學分類分為高分化癌、中分化癌、低分化癌或未分化癌3級。根據病變的形態及範圍分為局限型和彌漫型。根據顯微鏡下表現分為腺癌、腺角化癌、鱗腺癌及透明細胞癌四種類型,腺癌最為多見(占80%~90%)。

二、臨床分期

0期腺瘤樣增生或原位癌。

Ⅰ期癌灶局限於子宮體。

Ⅱ期癌灶已侵犯子宮頸。

Ⅲ期癌灶擴散到子宮以外,但未超出真骨盆。

Ⅳ期癌灶超出真骨盆或侵犯其他的組織或器官。

淋巴轉移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轉移途徑,其次是直接蔓延,偶有血行轉移。

三、護理評估要點

1.症狀與體征

(1)症狀:早期無明顯的症狀,病情發展以後主要表現有,陰道流血、陰道排液、疼痛等。

(2)體征:盆腔檢查子宮增大質軟,晚期子宮內膜癌可觸及宮旁的轉移包塊,或肉眼可見癌灶突出於宮頸口內,癌灶質脆,觸易出血,同時合並有子宮腔的膿性液體排出。

2.輔助檢查分段診斷性刮宮是目前早期診斷子宮內膜癌的方法(先刮子宮頸管,再刮子宮腔),將刮出組織注明標記後送病理檢查以確診。也可以用B超檢查、細胞學、宮腔鏡、淋巴造影、CT及MRI檢查等輔助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