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孩子的人緣源自你細節上的改變(2 / 3)

幹涉孩子交友不如尊重孩子的朋友

琪琪是一名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她和好朋友晨雪是從小一起玩到大的同學,兩人關係十分要好,加上家住得比較近,因此經常一起上下學,一起寫作業,周末的時候也經常一起逛街,真是形影不離。

後來,琪琪升入畢業班。媽媽見琪琪還是經常和晨雪一起“瘋鬧”,擔心長此以往會影響琪琪的學習成績。於是,媽媽偷偷地找到了晨雪,並對她說:“孩子,為了你和琪琪都能安心複習功課,將來中考考個好成績,你暫時還是不要去找琪琪了,這樣對你們倆都有好處。”

從那以後,晨雪和琪琪開始疏遠了。媽媽感到很有成就感,她以為這樣琪琪就能安心在家複習功課了。可是,琪琪心裏並不快樂。以前,琪琪和晨雪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她們經常討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經常相互傾訴心中的煩惱,經常相互鼓勵。可是現在,在媽媽的幹涉下琪琪每天都是孤單的一個人,她非常孤獨,內心的煩惱也無處傾訴。

杠杆定律:幹涉孩子交友不利孩子心智的發展,不如尊重孩子的朋友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

調查顯示,很多家長都會幹涉孩子交友:不讓孩子和學習差的同學玩,孩子成績差的時候禁止孩子和同學交往,不讓孩子和異性同學交往,等等。

教育專家稱,對孩子而言,尤其對於獨生子女,家長尊重孩子交友的意願,尊重孩子的朋友尤為重要。這是因為在友誼中長大的孩子往往人格更加完善、心智更加成熟。家長教育孩子,前提就是尊重孩子,包括尊重孩子的朋友,給孩子交友的自由和空間。

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朋友。隻有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孩子才會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表現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個性品質會得到良好的磨練,有利於健全孩子的人格,讓孩子學習別人的優點,掌握與人交往的技巧。

所以,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朋友,積極地為孩子和朋友的交往創造條件,適當引導,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非常有利。

父母1%的改變

1.向孩子的朋友敞開家門

有些家長幹涉孩子交友,尤其是怕孩子的朋友來家裏做客後把家裏弄亂而把孩子的朋友拒之門外。

尊重孩子的朋友,就是尊重孩子。所以家長要大度一點,向孩子的朋友敞開家門,這樣孩子才能在家長的尊重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也有助於孩子獲得朋友的尊重與認可,對孩子的人際交往以及成長是很有好處的。

一天,媽媽下班回到家,發現12歲的兒子躍凱正和兩個同學在家裏“大吃大喝”,碗筷擺了一桌,並且還有幾瓶打開的飲料,地上也放了一些瓶子等垃圾,弄得家裏非常亂。見到這種狀況,媽媽非常生氣。

媽媽正要發作,這時躍凱見媽媽不高興了,連忙站起來對媽媽說:“媽媽,今天是我同學的生日,我帶他到家裏過生日,忘了提前給您說一聲。”躍凱的同學也連忙站起來問好,其中一位同學說:“阿姨,今天是我13歲生日,我爸爸媽媽誰也不記得今天是我生日,可是躍凱記得,他帶我在您家過生日。我今天非常高興。阿姨,對不起,我們把家裏弄亂了。我們一會兒就把這裏收拾一下。”

聽了躍凱同學的話,媽媽突然理解了躍凱,並原諒了他們。於是,媽媽讓他們繼續玩,為了給他們留點空間媽媽還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經過這件事,同學們覺得躍凱有位好媽媽,因此也都願意和他做朋友。漸漸地,躍凱在同學中樹立了威信,第二學期競選班長時,大部分同學都投了他的票。

雖然家裏被躍凱和同學弄得非常亂,但是聽到躍凱的解釋後,媽媽並沒有發火,而是理解他們,並給他們充分的尊重和玩的空間。這讓躍凱得到了同學的信任和認可,還被推選為班長。

2.對孩子的朋友熱情接待

尊重孩子的朋友,家長就要熱情地對待孩子的朋友。這是因為對孩子而言,朋友是他重要的“人際交往”對象,家長如果不隨意幹涉孩子交友,並且熱情地歡迎、接待,會讓孩子感到家長對他們的尊重與肯定,對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與發展非常有好處。

爸爸知道朋友對孩子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常尊重子豪的朋友,並且熱情接待子豪的朋友。可以說,對於子豪交友,爸爸給予了最大的支持。

由於爸爸是一位作家,因此當子豪的朋友到家裏來玩的時候,家裏不免有些吵鬧,會打亂爸爸的思路。但是爸爸從沒因此而禁止子豪的朋友到家裏來,寧願自己不寫作也要讓孩子們玩得開心。

當子豪大一些之後,爸爸有時經常留子豪的朋友在家吃飯。一個周末,子豪和好朋友約定一起到郊區遊玩,為了保證他們的安全,爸爸放下自己的工作,和子豪他們一起去。爸爸對子豪他們說:“今天我是你們的攝影師和保鏢,你們就盡情地放鬆吧。”

有了爸爸的鼓勵和支持,同學們也都願意和子豪玩。由於朋友多了,子豪的心情也非常愉快,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他的學習成績也提高了不少。

或許,家長無法像子豪的爸爸那樣對待孩子之間的交往,但家長可以盡量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理解孩子的情感需要,熱情接待孩子的朋友,尊重孩子的朋友,讓孩子快樂成長。

3.引導孩子結交誌趣相投、品行良好的朋友

家長還要明白,不幹涉孩子交友,尊重孩子的朋友,並不是說家長對孩子交友放任不管。畢竟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不成熟,判斷能力有限,在擇友方麵需要家長的指引。

所以,家長要合理引導孩子,讓孩子結交誌趣相投、品行良好的朋友,讓孩子多交益友,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影響。

雪妍正在讀小學五年級,她有很多好朋友,他們之間互幫互助,共同進步。這主要得益於爸爸的悉心指導。

由於雪妍不會拒絕人,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朋友,因此她身邊有些損友:他們經常帶著雪妍逃課,有時還帶著雪妍去網吧。後來,爸爸知道了這些事情,決定轉變教育方式,引導雪妍交一些真正的好朋友。

爸爸並沒有簡單地禁止雪妍和那些損友交往,更沒有批評指責雪妍,而是耐心地給他講道理:“孩子,你還記得上次爸爸給你講的朋友和熊的故事嗎?”“當然記得了,兩個好朋友在森林裏迷了路,他們說好要互幫互助,共同麵對困難。可是當熊出現的時候,其中一人爬上大樹,另一個人來不及逃跑隻好裝死逃過一劫。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遇到危險隻想著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朋友。”雪妍不解地看著爸爸回答說。

這時候,爸爸進入正題:“丫頭,也許好朋友和壞朋友我們一時難以分辨清楚,但是你要知道真正的好朋友是不應該帶著你逃課的……”聽了爸爸的話,雪妍逐漸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朋友,而且,她在爸爸的引導下找到了真正的好朋友。

爸爸適當地給雪妍一些引導和幫助,讓她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朋友,幫她找到誌趣相投的好朋友,這對她的一生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插手孩子間的問題不如讓孩子自己去解決

一天,媽媽接剛讀小學二年級的欣楠放學回家。

在學校門口,媽媽看到欣楠正在流眼淚,媽媽連忙問她怎麼回事。隻聽欣楠委屈地說:“媽媽,我書包上的小熊讓班裏的男同學搶走了。”聽了欣楠的話,媽媽又心疼又生氣。第二天,媽媽就找到欣楠的班主任老師,讓他幫欣楠把小熊拿回來,並提出要求讓老師狠狠地批評那個男同學。欣楠的小熊失而複得,她非常高興。

可是,沒過多久,她和同桌發生了矛盾,同桌一氣之下把欣楠的文具盒摔到地上,文具盒摔碎了。欣楠又哭了起來,最終還是讓媽媽幫自己討回了公道。

漸漸地,欣楠對媽媽產生了依賴心理,遇到什麼問題總是想著讓媽媽幫自己解決。久而久之,欣楠習慣了讓媽媽幫自己解決問題,即使給老師打電話請假、向同學要回借出的東西等這樣簡單的小事欣楠都會讓媽媽幫忙。

看到欣楠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差,媽媽非常著急:照這樣發展下去,欣楠將來該如何適應社會呢?

杠杆定律:插手孩子的問題導致孩子產生依賴性,不如讓孩子解決問題提高他的綜合能力

教育孩子,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誤解:孩子遇到的問題越少越幸福,因此家長總會隨便插手孩子的問題。生活中也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總是不自覺地幫孩子解決問題,忽視了對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孩子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潛力,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我們想象中要大得多。值得一提的是,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孩子的經曆而不是孩子的智力。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做母親的最好隻有一隻手。”提倡家長要適當對孩子放手,孩子自己的問題要盡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提高孩子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

所以,家長要換一種愛孩子的方式,盡量不要隨意插手孩子之間的事情,要嚐試著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給孩子上好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課。

父母1%的改變

1.讓孩子從解決身邊的問題開始

我們知道,對孩子的成長而言,在某種程度上講能力比學曆更重要。所以,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擁有獲得成功的法寶。那麼,家長就不要隨便插手孩子的問題,不妨讓孩子從解決自己身邊的小事開始,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暑假時新宇參加了一個夏令營活動,要進行為期五天的野營。出發前,夏令營的組織者簡單地為新宇介紹了營地的情況,讓他準備好要帶的東西。

為了培養新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學會照顧自己,媽媽並沒有插手,而是讓新宇自己收拾東西。5天後,新宇疲倦地回到了家。媽媽問:“兒子,感覺怎樣?”

新宇對媽媽說:“玩得還可以,隻是我的準備工作沒有做好。我忘記帶厚衣服了,晚上的時候有些冷。還有,我本來想著帶手電筒的,可是忙著收拾東西,結果到最後把手電筒給忘記了。”媽媽問他:“那你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晚上的時候隻好向同學們借了。不過,第三天的時候我就在附近的一個小店裏買了一個手電筒,湊合著用了兩天。”新宇說道。媽媽又問他有什麼收獲,新宇說:“媽媽,以後我再出去的時候,會列一個物品單。還有,我還應該了解一些當地的天氣情況,然後再決定帶多少衣服。”聽了新宇的話,媽媽欣慰地笑了。

想要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要給孩子體驗的機會,讓孩子自己去麵對生活中的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在生活的鍛煉中學會照顧自己,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2.給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議

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家長就要適當放手,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嚐試、體驗。家長要適當做一個“懶”家長,隻要孩子能夠解決的問題,家長就不要隨便插手,要給孩子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議,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所以,為了更好地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要為孩子解決問題提供一個框架,然後給孩子必要的引導和指點,讓孩子自己去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

一天,正在讀小學五年級的浚哲放學回到家,表情一點兒都不高興。

吃過晚飯後,浚哲才對媽媽說出了原委:下午上課的時候,調皮的同學把他的課本藏了起來。他讓同學把書還給他,結果被老師看到了,老師以為他上課亂講話,便點名批評了他。

浚哲委屈地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媽媽,為了讓浚哲學會自己處理自己的問題,媽媽並沒有插手這件事,隻是給他提供了一些建議。媽媽對他說:“孩子,這件事通常有兩種解決方式,一種是忘掉它,畢竟生活中的誤解非常多,你不必對它耿耿於懷。另一種方式就是你把這件事說出來,讓老師了解事情的真相。具體怎麼解決你自己決定吧。”

經過一番思考,浚哲最終決定把事情的真相告訴老師。於是,浚哲在當天的日記中把這件事的經過寫了下來,然後交給了老師。老師看過之後,在日記的批語中向浚哲道了歉。

在媽媽的精心培養下,浚哲得到了很好的鍛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提高,解決問題越來越順暢了。

媽媽沒有隨便插手浚哲的問題,而是給他提供建議,讓他自己決定該如何處理問題,這種方法對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讓孩子獨享不如教孩子分享

在同學們眼中,敏瑤是一個非常自私的人,她經常吃別人的東西,自己的零食卻從不主動和別人分享;當她借別人的東西時別人會熱心地借給她,可是當別人借她的東西時她會毫不猶豫地拒絕……漸漸地,同學們都不願意和敏瑤交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