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孩子的人緣源自你細節上的改變(3 / 3)

敏瑤之所以變得這麼自私,不會與人分享,和媽媽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小時候,家裏有了好吃的,媽媽總是對敏瑤說:“寶貝,這是你的零食,不要讓別人吃呀。”因此,每當別人逗敏瑤的時候,“敏瑤,把零食給我吃吧。”敏瑤總是把零食緊緊地抱在手裏,搖搖頭:“不行,媽媽說了,這是我的東西,不能給別人。”

漸漸地,敏瑤把媽媽的話記在心中,並且逐漸形成了自私的不良性格。她習慣向別人索取東西,卻不喜歡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

杠杆定律:慣孩子獨享容易導致孩子自私自利,不如教孩子分享培養孩子大方的個性

對現在的孩子來說,獨享是很常見的現象。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在家長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下形成了“唯我獨尊”的意識,具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不懂得與人分享。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自私、霸氣、狹隘,這對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極為不利。

所以,家長要轉變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改變讓孩子獨享的不良教育方式,教孩子學會分享。分享是一種美德,願意與人分享的人具有慷慨的個性,總會得到別人的喜歡和稱讚,也會讓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

與人分享是一種生活態度,讓孩子學會分享,會讓孩子受益終生。在分享中成長,孩子就能明白隻有付出才會有收獲,促使孩子與人分享自己的快樂,這樣會讓孩子收獲更多的快樂,不斷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讓孩子獲得自我肯定,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

父母1%的改變

1.正確引導孩子分享

讓孩子學會分享,家長就要從小對孩子進行認真引導教育,讓孩子學會和別人一起分享。久而久之,分享的種子就會在孩子內心深處生根發芽,孩子就會擁有分享的良好品質。

那麼,家長不僅要注重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還要抓住生活中教育孩子的契機,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

媽媽非常注重對一舒的教育,經常在生活中因勢利導,教一舒學會分享。

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爸爸媽媽帶著剛上小學的一舒到公園裏去玩。

玩了一會兒,一家三口便坐在草地上休息,太陽照在身上給人一種暖暖的感覺。這時候,媽媽拿出橘子,分給大家一人一個。

一舒接過媽媽遞過來的橘子,剝開後並沒有馬上吃,而是把橘子放在手心,對著太陽看起來。她問了媽媽一個奇怪的問題:“媽媽,為什麼橘子是一瓣瓣分開的呢?”聽到這個簡單的問題,媽媽感到非常好笑,但她也意識到這是一個教育孩子的好機會。

媽媽想了想,便笑著對一舒說:“寶貝,橘子長成這個樣子,是因為它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不希望一個人把它吃完。”聽了媽媽的話,一舒若有所思:“媽媽,你給我講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古代的孔融7歲讓梨,可是今天6歲的我也要讓橘子。”說著,一舒把手中的橘子分出四瓣來,給爸爸媽媽每人嘴裏放了兩瓣。

一舒的舉動讓爸爸媽媽非常感動。於是,爸爸媽媽也各自拿出兩瓣橘子,親自喂給一舒吃,幸福洋溢在每個人心裏。

爸爸媽媽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對一舒進行正確引導,抓住機會,利用生活中的情景教育一舒,培養他分享的好品質。從故事中可以看出,這種方法不僅可以讓孩子學會分享,而且還有助於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讓孩子學會感恩,真是一舉兩得。

2.給孩子提供分享的機會

想必大家還記得“媽媽愛吃魚頭”的故事,而漫畫《媽媽愛吃魚頭》更應該讓家長受到啟發:家長應該給孩子提供分享的機會,和孩子分享一些東西,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快樂,還有助於讓孩子在分享中理解家長。

那麼,家長在生活中注意不要讓孩子吃獨食,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不要拒絕孩子遞過來的食物等,給孩子提供一些分享的機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讓孩子學會分享。

玉鑫從小就是在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的寵愛下成長的。

爺爺奶奶非常疼愛他,經常把所有好吃的東西都讓他自己一人享用。漸漸地,媽媽發現這種教育方法強化了玉鑫的獨享意識,有了好吃的他就會據為己有,從不主動和別人分享。於是,媽媽說服公婆,為了更好地教育玉鑫,建議他們改變以前的教育方式。了解到讓孩子吃獨食的壞處之後,爺爺奶奶決定換一種方式教育孫子。

一天晚上,一家五口到廣場上玩。玉鑫玩得滿頭大汗,有些口渴。於是,爸爸給他買了一個小布丁,這是他最喜歡的雪糕了。打開包裝後,玉鑫嚐了一口,非常滿足地說:“小布丁太好吃了,我最喜歡吃小布丁了。”說著,他還把雪糕拿到爺爺麵前,讓爺爺嚐一口。這一次,爺爺沒有拒絕,而是輕輕地咬了一口。爺爺吃過雪糕後,連忙說:“乖孫子真懂事,懂得和爺爺分享好吃的雪糕了。”

得到爺爺的誇獎,玉鑫又拿著雪糕,讓奶奶和爸爸媽媽一人嚐了一口。等大家都吃過之後,玉鑫便在大家的表揚聲中幸福地吃起雪糕來。

爺爺奶奶能夠改變拒絕分享的不良教育方式,分享玉鑫的雪糕,這樣可以讓玉鑫學會分享,對他的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所以,當孩子向你提出分享要求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輕易拒絕,要給孩子提供一些分享的機會,讓孩子學會分享。

教孩子合作勝過讓孩子獨做

欣萌長得非常漂亮,也是一個聰明伶俐的小女孩。她學習成績非常好,動手能力也很強,各方麵都很優秀,在班裏的威望很高。

一次大課間,老師組織大家一起玩拚圖的比賽遊戲。為了提高同學們的合作能力,老師特意挑了兩個比較複雜的拚圖讓學生們拚。班裏的同學被老師分成了兩組,欣萌擔任一個小組的組長。

比賽緊張地進行著,不一會兒,就聽到欣萌不滿意地叫了起來:“你怎麼這麼笨呀,我讓你拿藍顏色的圖片,你偏拿紅的,真是的。”欣萌一邊抱怨一邊繼續進行比賽。剛過了一會兒,又聽到欣萌批評小組成員的聲音。最後,欣萌幹脆不讓同學插手,她覺得小組成員又笨又慢,還不如讓她自己做。

結果,欣萌剛進行了一半的時候,另一個小組的同學齊心協力,已經率先完成了拚圖,小組的每個成員都獲得了獎勵。欣萌看到另一小組同學高興的樣子,心裏很不是滋味。

杠杆定律:教孩子合作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勝過讓孩子單槍匹馬孤軍作戰

孩子自我意識比較強,做事情總喜歡獨自一個人,這是困擾很多家長的一個難題。讓孩子獨做,一定程度上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但是從長遠來看,並不利於孩子的成才。孩子一旦形成什麼事情都獨自一人做的習慣,容易導致孩子形成自私、固執等不良個性,這將會成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專家指出,合作是孩子成功必備的素質,讓孩子學會團隊合作是十分有必要的。與人合作的能力是孩子將來能否成才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也是提高孩子人際交往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對孩子將來適應社會非常有幫助。此外,孩子畢竟是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讓他們學會合作,對提高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非常有好處。

所以,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合作能力的培養,讓孩子明白團結的力量,必要時可以對孩子進行一些積極的引導,還要教給孩子一些與人合作的原則,提高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

父母1%的改變

1.讓孩子明白團結才有力量

團結就是力量,沒有團結就沒有成功,團結是成功的基石。教孩子合作,家長首先要讓孩子明白團結的重要性。

慶高是一個學習能力非常強的小男孩,也正因如此,他不喜歡和同學合作,什麼事情都喜歡獨自一個人做。

媽媽覺得想要培養慶高的合作能力,首先就要讓他明白合作的重要性。一天,吃過晚飯,媽媽對他說:“兒子,媽媽給你講個故事吧。”慶高最喜歡聽媽媽講故事了,他高興地答應了。

於是,媽媽給他講了筷子和農夫的故事:“很早以前,有個農夫有8個兒子,他們經常為了一點小事爭得麵紅耳赤,互不相讓……兄弟幾個聽了父親的話都深受感觸,從那以後他們團結互助,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媽媽講完了故事,看到慶高在低著頭思考,便撫摸著他的頭對他說:“你看,一根筷子很容易就折斷了,可是8根筷子捆在一起,就很難折斷。學習也是這個道理,一個人不管能力有多強,都需要別人的幫助,也應該和別人合作,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這時,慶高點點頭,若有所思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明白了,原來團結的力量這麼大呀。您放心吧,我以後會改掉以前的做法,嚐試著和同學合作。”聽了慶高的話,媽媽滿意地笑了。

雖然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沒有兄弟姐妹,但是家長讓他們學會和同學合作還是非常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家長可以通過小故事讓孩子明白團結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

2. 對孩子進行一些積極的引導

對於一些年齡比較小的孩子而言,他們的模仿能力比較強,行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長的影響。所以,培養孩子的協作精神,家長還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一些引導,讓孩子學會與人合作,更樂於與人合作。

清涵本來是一個性格活潑的小男孩,但是媽媽發現自從他上學後,逐漸變得愛挑剔了,經常在言談中流露出對同學的不滿。剛開始媽媽並沒在意,時間長了媽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決定多引導清涵,讓他樂於和人交往與合作。

於是,在生活中媽媽經常會問清涵:“今天和同學們相處得愉快吧?”有意地引導清涵朝著積極的方向思考。有時清涵會對媽媽講一些在學校時發生的事情,每當媽媽聽到清涵和同學一起商量、共同解決難題的時候,媽媽總會稱讚他:“你學會了和同學合作,做得不錯!”“團結的力量就是大,你看你和×××配合得真好!”媽媽的話給了清涵一種意識上的引導,無形之中就強化了清涵進一步和同學合作的動機,使他自覺地做出與人合作的行為。

在媽媽的引導下,清涵受到很大的鼓勵,在活動中也經常主動提出和同學合作。由於清涵與人合作的主動性增強了,他的人緣也越來越好了。

從例子中可以看出,在媽媽積極地引導下,清涵強化了與人合作的意識,提高了他與人合作的積極性,這不僅有利於他的學習,而且對他的人際交往也很有好處。

3.教給孩子一些與人合作的原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的責任不是教,而是教孩子學。”孩子就像海綿,隻要家長把他放到合適的氛圍中,教給他一些尊重別人、顧全大局等合作的技巧和原則,有利於孩子把合作的精神融入到自身的品質之中,最終讓孩子養成與人合作的好習慣。這一習慣的養成,將會使孩子受益終生。

以前在學校和同學在一起的時候,誌棟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如何與同學合作,即使與同學合作的時候也經常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和同學發生矛盾。

雖然誌棟表麵上滿不在乎的樣子,但是媽媽知道誌棟心裏還是非常在意同學對他的看法的,他並不快樂。媽媽擔心長此以往會給誌棟的成長帶來消極影響,因此決定采取一些措施,提高他與人合作的能力。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媽媽經常教給誌棟一些與人合作的原則,如多看別人的優點、尊重別人等,並鼓勵他主動與人合作。在媽媽的幫助下,誌棟逐漸改掉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並學會了尊重別人和主動幫助別人,看到同學有困難誌棟會主動幫忙。同學們看到誌棟的變化,深深地被他感動了,逐漸喜歡和他交往了。

誌棟因為不善於與人合作感到非常苦惱,媽媽覺察到了誌棟的心理需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給誌棟一些與人合作的原則,並鼓勵他主動與人合作。結果,在媽媽的教育下誌棟不僅改正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而且提高了與人合作的能力。

所以,家長也要教給孩子一些與人合作的原則,如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尊重別人的意見、原諒別人的過失、感謝別人的幫助等,讓孩子更善於與人合作。

參考文獻

[1]成墨初,煙愛民.男孩的成長99%靠媽媽[M].北京:朝華出版社,2010.

[2]張炳惠.好孩子的成功來自父母1%的改變[M].寧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