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 當孩子長大後關懷但不幹涉(1 / 3)

孩子一旦出生,父母就擔任起終生職的角色。親子的關係會隨著孩子的需要和父母責任的轉變而與時遞變。在正常的狀況下,不管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怎麼改變,他們之間的親近感和情感上的支持性是不會改變的。而在“不正常”的情況下,則會演變出更多緊張和衝突的局麵。不幸的是,有些關係因此越益惡化。有多少為人父母者臨老時覺得他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他們不孝順,甚至不奉養呢?有多少成年後的子女刻意和父母保持距離,獨自舔舐舊傷,努力要維護獨立自由的感覺呢?太多了。

不要忽略或試圖控製已成年的子女

這一章是為那些子女已經成年的父母,以及自己可能已經有子女的成年孩子而寫的。當人生走到某一個階段時,父母和孩子會處於平等、相互影響的地位。這一章所談的和教養、指導、協助無關,而是談如何互相接納、彼此支持。然而,即使是這方麵也可能出現問題,當教導、協助甚至支持變得不受歡迎的時候,它們可能已經變成幹涉。幹涉絕對會對雙方造成壓力!

麵對成年子女,為人父母者的挑戰是要如何維護他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做得太多和做得太少之間的界線在哪裏?什麼是關懷轉變成幹涉的轉折點?在這方麵,父母能得到的相關信息並不多,因為多數的書籍都在探討父母如何撫養未成年子女的議題。

不在身邊,但放在心上

做父母的樂趣之一就是每天能參與孩子的生活。我們看著他們長大、成熟,替他們換尿片,替他們擦鼻涕,分享他們學習上的新發現,分擔他們的痛苦和問題,共同為他們的成就而慶祝。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都在他們身邊和他們一起經曆。但是,當孩子長大並搬出去,有了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生活之後,這一切完全改觀了。父母覺得自己在孩子的生活中越來越不具地位和影響性,親子之間的臍帶斷了,孩子開始獨自承擔責任。

情況並非如此,親子之間的臍帶並沒斷,父母和子女之間仍然有問題沒有解決。“幹涉”就是在這種狀況下衍生出來的。有些父母控製欲太強,希望繼續保持他們對孩子的影響力,不能忍受孩子任何尋求獨立的行為。相反的,有些孩子過分依賴,不願割斷臍帶,他們對自己獨自生活沒有信心。不管是哪一種,都不是正常的情況。

問題大多還是出在父母這一方,他們多半出於好意,即便對孩子的生活一無所悉,也拚命想幫忙和支持孩子,結果適得其反。有時候,問題比較明顯,孩子比較容易和父母溝通,例如父母希望孩子大學一畢業就買一棟房子,或者裝潢一間新公寓。但有時候問題比較私人性,牽涉到羞恥與罪惡感,像孩子有物質濫用的問題,或者有工作或婚姻方麵的問題。父母或許察覺情況不對,但並不知道詳細的情形。這時候父母該怎麼做呢?他們要怎麼去幫忙才不算是幹涉?正如《成為成年子女的睿智父母》一書中所說的:“如果父母要和成年的子女維持良好的關係,對於關係中那些曖昧不明的部分,父母要以創意、自覺以及聖人般的耐心來對待它們。“所以,你以為孩子過了青少年,最困難的部分就過去了嗎?”

控製型的父母、惡婆婆(嶽母)和代溝的危險

生活中有很多關於惡婆婆(嶽母)的故事。惡婆婆(嶽母)就是那個聒噪、事事幹涉、好批評、養育你的另一半長大、現在無法忍受你的存在的愛掌控的女人。這些故事多麼不公平。拿我的嶽母為例,她是這世上最善良、最和氣的人,我願意每天和她共處。她不但平易近人,而且是個一流的廚師,是孫子們的開心果,家族裏智能的長者。她把她的孩子一個一個教養得非常好,傻子才會為了獨立之名和她保持距離。而大部分的父母都像我的嶽母一樣,他們並不獨裁,隻是關心自己的子女。這麼說,那些惡婆婆(嶽母)和等不及要控製孩子生活的父母的刻板印象到底從何而來?有一種說法是,父母和子女之間存在著一層代溝,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兩代之間有著不同的生活期待,彼此難以溝通、相處。這根本是胡說八道,而且是具殺傷力的胡說八道。這種說法製造衝突、怨恨和敵意。

實際上,多數的父母都永遠的關心著他們的孩子,不管他們多大,也不管他們是不是獨立自主的成人。當然,不該把關心轉變成控製和幹涉。但可悲的是,許多父母因為害怕被解讀為幹涉,反而不敢顯出他們的關心,連正常的問候都不敢說出來。父母變得過分謹慎,子女變得過分敏感。在“不幹涉”的禁令下,很多父母就算看到孩子或孫子出現嚴重的問題,也決定予以忽視。這難道是成熟的成人該有的作為嗎?市麵上很多流行的自助書籍,談論著“機能癱瘓家庭”和“機能癱瘓父母”這樣的議題。如果你聽聽電視上那些談話節目的說法,你可能會發現,我們這個社會,大概除了那個在明尼蘇達北部被狼養大的孩子之外,其它的小孩都生長在“機能癱瘓家庭”。文化造成的刻板印象反而促成自我預言的效果,結果,所有人蒙受其害。父母把自己孤立起來,使我們這個社會失去長者的智能。這是一個悲劇,是愚不可及、本來也沒有必要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