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你要更多的自由,沒問題,隻要你能表現更多負責的態度。”當孩子與父母爭論自由時,這也許是父母最經常回答的話。
對於能給孩子多少自由,讓他們負責到什麼程度,要看孩子的年紀,或看待問題的成熟度怎樣,以及個人的特質如何。有些孩子就是比同齡的小孩早熟,有些則需要較多的監督和關注,從他們的行為你就會知道這一點。即使是在一個家庭裏,兄弟姐妹之間也會有不小的差距,父母得根據他們各自的狀況,賦予不同的自由和責任。明智的父母會從孩子的行為上作判斷,適時地加以調整他們的作法。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他們的智力和氣質在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一部分。父母在孩子嬰幼兒期就能看得出,什麼樣的孩子“容易帶”,什麼樣的孩子是“磨娘精”。不管是“天生還是後天”,是“生理上還是經過學習”,影響人類性格和行為的因素,其最終的答案是“兩者皆有”。所以,在發展的過程中,父母要順著孩子獨特的個性,根據生活中的事件,因勢利導,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各個發展階段和期待
不同的生長階段,孩子會表現不同的特點。一個孩子從兩歲開始學步起,便需要有自由探索的空間。這時候父母就要開始設定一些限製,否則,精力充沛、好奇心旺盛的孩子會什麼都想碰一碰。我們這時對孩子的期望是他們必須學會服從限製,了解“不行”的意義,例如,他們不能碰碗筷,不能碰爐台,不能在牆上塗鴉,不可以亂吃東西。限製盡量不要太多,但執行時的態度要一致。我們要達成的目標是,在孩子不受傷害的前提下,讓他們盡量地探索四周。對父母和孩子最好的一個辦法是,選一間房間或屋子的某一處,把所有可能引起危險的物品移開,讓孩子盡量自由活動。這一點我們的父母都能做得到。
兩歲是最麻煩的年齡,孩子開始顯出獨立的需求,態度變得強硬起來。其中一個宣示自己獨立的方式就是,處處和父母唱反調。孩子彷佛藉此向父母宣告說:“嘿,大家都在注意我,我是自己的主人!”在這個階段,父母的任務是約束孩子的行為,不讓他們受傷,並且讓他們學會基本的自助能力,像自己洗漱,自己穿衣服,自己學會用筷子吃飯,並學著接受父母的權威。在三到六歲這段期間,孩子要學著更能控製衝動,在決定采取某個行動之前,先思考一下。兩歲的孩子是由父母發出禁令,但到了五歲左右,孩子必須自己發出禁令。同時,孩子要學著不再那麼依賴父母,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同伴和兄弟姐妹身上,而溝通的方式則由肢體轉為口語式。在這個時候,孩子將要進學堂上學了。
入了學以後,孩子不能再為所欲為,而是必須學習一些必要的課題。指定的功課必須完成,生字必須背熟,圖畫必須畫完,不時還要回答父母和老師所問的數學計算題。同時,孩子和同伴之間的關係增加,他們既受父母的影響,也開始受同伴團體的左右。在十一到十三歲之間,孩子會開始形成反抗社會價值係統,不再視父母為無所不知的全能者,事實上,他們對父母的態度甚至可能到惡劣的程度。不過,記住一點,這隻是他們要從兒童時期的認同狀態過渡到另一個時期的過程。在這個階段,要讓孩子負擔更多家事,並且期望他們在課業上能更加獨立。這一點,很多家長不能正確地對待,他們不讓孩子參加勞動。這樣限製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束縛。
叛逆是青少年典型的行為。由於在生理和性格上的較大轉變,多數時候他們會表現出許多父母意料之外的舉動。生理上的轉變,使他們更加意識到社會的評價以及自己的身體。這時我們會聽到青少年經常在抱怨,說自己太矮、太高、太胖、太瘦等等。反抗父母的意願、違反規定、表現出某些特殊的嗜好,這些都是他們建立自我的一種方式。他們藉此向世界宣示他們“不是”什麼樣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們是跟你們這些父母不一樣的人!千萬不要認為孩子是衝著你們而來,要把這種現象看成是他們下意識在塑造人格的過程。在這個階段,同伴團體變得格外重要。這也是這個階段的正常現象,不要錯把它當成是孩子拒絕父母或家庭的舉動。特別是年紀大一點的青少年,他們更需要在行為和打扮上建立自己的風格。他們不是存心要讓父母難看,隻是在為自己定位。對一個孩子來說,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親的人,沒有誰能替代。因此做父母的要明確以下認識,理解孩子在這個階段的舉動,必要的時候加以指導,但不要給予太多的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