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節 點亮心靈的明燈(1 / 2)

古往今來,人們都把美德當作人生的一盞明燈,照亮自己心靈,照亮他人,照亮社會。更重要的是,美德影響著人的心緒,給人帶來安靜和快樂,這條“快樂定律”是很有道理的。這一點,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學家們都有眾多的論述。

古希臘哲學家、思想家蘇格拉底、柏拉圖等提出“德性即幸福”,並認為道德是幸福的唯一途徑,人一旦達到道德的完美,幸福和快樂便紛至遝來。中國古代許多大思想家也認為德性好就會快樂幸福。《論語》中說:“仁者無憂”;這句話說的是大凡仁義之人,望重知名之人都是“無憂”之人,快樂的人,幸福之人。他們為什麼快樂,為什麼幸福?因為他們德性好。《論語》還說,“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室。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裏讚美的是孔子的最優秀的學生顏回,不管是怎樣的“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室”,不管生活有多艱苦,不管世俗怎麼認為,他都是快樂的。《孟子·盡心上》中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認為一個人隻有成為積極修身養德的聖人,才能得到最大的快樂。

“如果能隨理想而生活,本著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誠實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於至美至善的境地。”這是世界著名科學家,鐳和釙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的發現者居裏夫人的一句話。這句話其實就是她人生觀、價值觀的最好表白。在她看來,為人類而工作,為千百萬人造福的快樂和幸福遠勝於金錢。

經過3年多的艱苦工作,居裏夫婦終於在1902年提煉出0.1克鐳鹽,接著又初步測定了鐳的原子量。有人勸說居裏夫婦說:“您如果去申請專利,定會成為百萬富翁!”??“不,鐳是一種元素,它應屬於全世界!”居裏夫婦毫不猶豫的回答。

1920年5月,一位美國女記者在訪問居裏夫人時問道:“如果世界上所有的東西任你挑選,你最願意得到什麼?”“我很想有一克純鐳來作研究。但它的價格太高,我實在買不起。”居裏夫人答道。

“您不是把價值百萬法郎的鐳,送給了巴黎大學實驗室嗎?”女記者不解地問。

“不,那不是我的,那是屬於實驗室的。”

這位記者聽完這番話,心中感慨萬千,被這位女科學不求名也不求利、獻身科學的無私精神深深感動,當她回到美國後,寫了大量文章,介紹居裏夫婦,並號召美國人民開展捐獻運動,要贈給居裏夫人一克鐳。次年5月,美國總統在首都華盛頓親自把這克鐳轉贈居裏夫人。

在贈送儀式的前夜,居裏夫人堅持要求修改贈送證書上的文字,再次聲明:“美國贈送我的這一克鐳,應該永遠屬於科學,而不能成為我個人的私有財產。”

這段文字,記載著居裏夫人的崇高美德和她在為科學事業獻身努力工作的快樂心情。她為理想而工作,心裏感到寧靜充實,充滿著人生的無限美好,以致達到了“仁者無憂”這種“至美至善的境地”。

縱觀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他們總是具有美好的品德和情操,所以他們做事業總是內心平靜,潛心致誌,快樂地從事追求的事業,幾十年如一日做好、做出色。而事業的成就,美名和聲譽更給他們帶來持續的快樂和幸福,促進其事業的更大作為。

被譽為國中國文化昆侖的錢鍾書先生是個學貫中西,熔鑄人類文化精華看大師學者,他不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拉丁文、西班牙文,而且對中西方古典的和現代的文學、哲學、心理學以至各種新興的人文學科,都有很高的造詣和透辟的理解。他既是一位大學者,又是一位大作家,給人類留下了《管錐篇》《談藝錄》、《七綴集》、《宋詩選注》、《圍城》《寫在人生邊上》等豐碑式的學術和文學巨著。幾十年來,不論社會發生什麼變化,不論生活境況怎樣困窘,他都保持中國知識分子那種愛國愛民、淡洎名利、潛心治學的傳統美德,保持著心中的平靜和快樂,達到了仁人聖哲“仁者無憂”那樣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