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改變你焦慮和抑鬱的思維習慣(1 / 3)

人生在世,職場打拚,免不了要有壓力大、不順心的事,免不了人際間的碰碰磕磕,於是人們就產生了種種焦慮和抑鬱,摧殘著自己的身心和事業。怎樣從根本上消除接連不斷的焦慮和抑鬱?最關鍵在於改變人們焦慮抑鬱的思維習慣,樹立一種正確的積極的思維習慣。

心理學告訴我們,焦慮和抑鬱主要產生於人們對事物認知的偏差,產生於對事物認識的誤區。這就需要用正確的思維方式來改變原有的不正確認知。通過認知糾正,以理性治療非理性,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不合理的信念給人們的情緒所帶來的不良影響和逆境心理。這裏我們提倡用積極的認知來看待事物而杜絕用消極的認知。

什麼叫積極認知?積極認知就是以積極的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理解事物,強調看到事物中積極的光明的一麵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結果是形成積極的樂觀的心態,對做人處事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什麼叫消極認知?消極認知就是積極認知的反麵,即以消極的悲觀的態度去看待、理解事物,強調看到事物悲觀的糟糕的一麵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的結果是形成消極的悲觀的心態,容易對做人處事造成消極的阻礙作用。下麵我們舉一些例子來說明:

從前有一位老太太生有兩個兒子。長大後,大兒子在甲地開了雨傘鋪,小兒子在乙地開了個洗衣店。天晴時,老太太想到大兒子的生意不好,雨傘沒人要,很不開心;下雨時,老太太也不開心,因為她很擔心小兒子的生意難做,衣服曬不幹。真是晴天有晴天的擔心,雨天有雨天的焦慮,沒有一天不唉聲歎氣的。有一個鄰居看見老太太每天都這麼痛苦,就決心幫助她。她對老太太說:恭喜您了!您老人家真是好福氣啊。晴天您小兒子可以多賺錢,雨天您大兒子可以多賺錢,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您老人家都可以多賺錢!老太太仔細一想,喲,還真是那麼一回事,於是就天天笑口常開。

在這裏,老太太先後經曆了兩種對同一事物的認知狀態:第一種是消極的認知,即她每天不開心,總是看到事物糟糕一麵;第二種是積極的認知,即她聽了鄰居的話受到啟發,總想著事物好的積極向上的一麵,變得天天開心。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是煩惱還是快樂,不是取決於事物本身,而是取決於你如何看待事物。同樣的事物,從不同的認知出發,或者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會得出不同的認知結論,從而帶給人們不同的心情和態度,進而影響到人們的後續行為。

還有一個“沙漠裏的一壺水”的故事很能說明問題:

在沙漠裏跋涉的兩個人都帶有一壺水,不慎摔倒隻剩下了半壺。一位說:“天哪,完了,隻剩下了半壺!怎能走出這茫茫沙漠!”而另一位卻說:“太好了,感謝老天爺,給我留下半壺。我一定能走出這茫茫沙漠!”幾天過去了,這兩個人的人生結果就大不相同:第一位萎靡不振,終日唉聲歎氣,兩腿發軟,永遠地癱倒在沙漠上;第二位帶著一個強烈的信念,意氣風發,鬥誌昂揚,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沙漠。

生活中同樣一件事,如果用不同的思維去看,得出的結論是完全不同的。麵對困難或挫折,我們多麼需要那麼一種積極的認知。

比如說,你來企業供職,未來想大幹一場,結果是不被重用,別的人都被提拔了升年薪了,就你落後。你如果想“天呀,我沒戲了”,這就是不合理的認知或者說是消極的認知。假如你這樣想:我不被提拔,自然有其中的道理;人家被提拔,當然也有人家的道理。而且事物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我今天不被提拔,並不等於明天、後天永遠都不被提拔,隻要找出其原因,隻要我幹好,總有希望!已經發生的事或者說定局了的事並不是不能改變,一切皆有可能。這就是合理認知或積極的認知。

又比如說身邊某位品德不不好的人被提拔了,你特別感到不公,他應該得到嚴厲的懲罰才對,為什麼還被提拔?百思而不解,百想而不通,心理嚴重失衡,產生了鬱悶。誠然,不好的人應該被製裁和懲罰,但生活中“應該”的事該有多少?多少“應該”的事都無法實現,無從去做,這才是硬的道理和事實。合理的認知應該是:別急,多行不義必自斃,生活是公正的,好惡都有報,隻是時間問題,誰好誰壞到頭來自有分曉。若此,你也就不至於終年忿懣、怨恨、焦慮,自殘身心了。有了合理的積極的認知,你的心裏就開朗和舒暢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