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節我可要敲敲警鍾了——上麵說到的那些老是不開心,老是在煩燥、苦惱、抱怨、消沉、嫉妒和焦慮的“很鬱悶”的人,你們請注意啦!你們的身心、工作狀況如何呢?會有出息嗎?會成功嗎?答案是肯定的:你們決不是成功者,而是一個失敗者。在職業界,“鬱悶”是一件很不對勁、很不妙,再“鬱悶”下去,那是很危險的事。
“扶不起的”小林們。
小林,是這樣的一個青年人,都奔三十了,還常常被爺爺罵為“不爭氣的東西”;“扶不起的阿鬥”。
他是個公交車上的乘務員。這乘務員的工作他從不叫好,而總是怨命苦,於起這不開心不樂意的事。早上,他起不了床,要父母爺爺反複催促;幹活總是不開心,他怕苦嫌累,工作不出力,應付差事,對乘客冷漠粗暴甚至發生衝突。幹了一年,就挑肥揀瘦換了三個班次:最先是幹早班,因起不了床改為上晚班;於了一陣老不滿意,說我熬不了夜,青年人哪能沒有夜生活,於是換了個最好的中班。中班好是好了,然而他又幹膩了,說是誰都在午休,為什麼我不能,於是掉爾郎當,混日子,苦的時候便說肚疼頭疼我幹不了,這活我才不稀罕,誰要幹就幹去!於是常常挨批評,陷入了無窮的苦惱和鬱悶。
“鬱悶”,說到底就是不開心,有悶氣,缺乏熱情和激情,就很難幹好職場的工作,就象一個滿腹牢騷和怒氣、壓根不想畫畫的人很難畫出像樣的畫、成為出色的畫家一樣。從事教育的人都知道,學習成效隹往與學生的心態、情緒有關。學生心境好,很開心,很快樂,其成績和效果則大為提升;反之,學生心態糟糕,心緒鬱悶,必然心不在焉,學業一團糟甚至一無所獲。
職場中“鬱悶”的“小林”何止一個!2005年中國員工敬業指數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員工的“敬業指數”並不樂觀,總體上並沒有表現出“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其中“敬業指數”最低的行業是“公務員”,比較低的還有“國有企業員工”;另外“80後”(即20世紀80年代後出生)的員工敬業指數也處於最低。
2010年《人民論壇》雜誌曾刋載一則《事業單位,中國特色的‘混’》的文章。文章說,全國事業單位有130多萬個,工作人員超過3000萬人,各項事業經費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30%以上。長期以來,在事業單位工作,壓力小、收入穩定且社會,地位較高。“事業單位”變成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業的“香餑餑”,成了“最養人”的地方。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事業單位機構臃腫、效率低下、人浮於事,“混”日子現象突出,72%的受調查者表示“非常嚴重”或“嚴重”,其中49%受調查者選擇“非常嚴重”23%受調查者選擇“嚴重”。等問題。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在酒店、賓館、美容院等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工作“小林”式青年員工,他們把求職、幹活當成是玩,舒心就隨心所欲地幹一陣,不合意就“拜拜”走人。反正咱是幹活的人,到哪裏都是打工吃飯。幹活可以,但工資要高高的,工作要少少的,輕輕鬆鬆的,還要體麵的,否則我就不幹。他們的願望當然是好,但事實總是讓他們失望和痛苦: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缺乏忠誠度,缺乏責任感,缺乏快樂工作的職業精神,工作不出息,牢騷甚盛,老是落後於他人,在嚴峻激烈的競爭中時常被淘汰,在嚴格的管理製度下時常挨批評,成為“鬱悶工作”的一代。
一位在一家跨國公司工作了兩年的“鬱悶青年”在網上發帖寫道:
剛到公司的時候對工作很有激情,上班也很開心,不知道為什麼現在一到公司就想睡覺,天天昏沉沉的,就像小時候不想上學一樣,時間久了才知道這裏並不像企業文化裏說的一樣,可能是中國人改變了這些吧,討厭這裏。等拿了雙薪走人,也許很多人跟我一樣吧!這裏有什麼發展機會,那是吹牛的。現在一看見那些領導就煩,一副官架牛哄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