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致使現代職場人士鬱悶的6大原因(1 / 3)

上麵我們談到現代人的煩惱和抑鬱,現代職場中“鬱悶”和“不長進”的種種現象,可謂觸目驚心,令人深思。到底是什麼原因使那麼多的職場中的人陷入了抑鬱的痛苦?為什麼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錢比以前多了,人卻不開心不快樂?原因當然很多,可以歸納為以下6種。

1.生存壓力和工作壓力大。

現代社會是市場經濟社會,是最講效率和效益的社會。當今職場人員精簡,任務繁重,滿負荷高節奏運轉,生存壓力大,發展壓力大,晉升壓力大,是其職場特征。沒有哪個職業是輕輕鬆鬆沒有壓力的。可以說就業就意味著壓擔子、挑擔子。無論是在機關還是在企業,工作壓力日增。要應對職業的要求,要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要使上級滿意而不出問題,無不日夜緊張,如臨大敵,拚命打拚。如企業員工特別是推銷員或營銷部門員工,完不成當年當月任務或指標,你的薪酬、待遇就會成大問題,你的職務或崗位恐怕難保;又如醫生、警察,這更是常年處在緊張、高壓中的職業,一睜眼看到的是排著隊的痛苦呻吟的病人和傷員,或者是充滿罪惡的違法犯罪分子,他們的血壓能不緊張嗎?那些在基層教書育人的中小學教師同樣是一群“眼睛一睜,忙到熄燈”的人,又要備課,又要批改作業,又要做學生思想工作,又要參加那無完無了的學習培訓考核。而多數職員為了應對時代和提高職業素質的要求,在打拚的同時在拚命學習、“充電”,導致疲於奔命,心力交瘁,怨氣叢生。

至於生活壓力那同樣是巨大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需要錢;房子車子有象一座大山壓得被稱之為“房奴”、“車奴”的人們喘不過氣來。二十年不吃不喝都買不起房的“房奴”們每月工資剔除去“房貸”外,所剩無幾。終年打拚的人們忽然感到,城市裏生活多麼不易。

有專家預言,21世紀是一個抑鬱的世紀。人們承受著比先前更多更大的壓力。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世界有20%—30%的人患有抑鬱症。在日本這個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公民的自殺率最高。在美國,抑鬱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紀60年代高出10倍,抑鬱症的發病年齡,也從20世紀60年代的29。5歲下降到今天的14。5歲。美國每年都有1100萬人患臨床抑鬱症,大約15%的人最終以自殺了結一生。2007年,有美國陸軍士兵就有100多人自殺。專家分析,這些青年士兵並非生活貧困,而是由於精神壓力大,人際關係破裂。而許多國家,也正在步美國後塵。在美國青少年中,患心理抑鬱症者日益增多,“校園殺人慘案”時有出現;哈佛大學一項持續6個月的調查發現,學生正麵臨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機。調查稱:過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學生,至少有過一次感到非常沮喪、消沉。47%的學生,至少有過一次因為太沮喪而無法正常做事,10%的學生稱他們曾經考慮過自殺;1957年,英國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隻剩下36%。但在這段時間裏,英國國民的平均收入卻提高了3倍。

在中國,人們同樣麵臨巨大的壓力,心理障礙者日益增多。新華網報道,黑龍江省一個谘詢機構調查結果表明,該省患有“抑鬱症”的人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其中老人占17%,青年人占24%,職業白領占領50%以上。人們心態浮躁,心理不平衡,心理障礙越來越多;人們的情緒都處在一種“過山車”的狀態之中。這個比例正在呈上升趨勢。近年來,中國出現了青年職工、中學生、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億萬富豪自殺增多的現象,原因之一就是由於壓力太大,導致高度抑鬱,最後釀成人生悲劇。深圳富土康員工因壓力過大或無法承受挫折而頻頻自殺的觸目驚心的事件,令舉國震驚,令國人父母深思。據專家介紹,當代社會,不論是中國還是整個世界,自殺已經成為社會的一大難題。

現實生活中不少這樣的人,有小洋樓、小汽車,有金銀珠寶,有銀行存款,有著自己的公司、產業,可是就是不快樂,不開心,很煩惱,很焦慮,很抑鬱,覺得生活無情趣,成為一群缺失幸福感的人。

專家指出,到2020年,世界範圍內的抑鬱症很可能會成為除心髒病外的給社會經濟造成負擔最大的一種疾病。《生活日報》對我國535位都市人的一份調查發現,60%左右的市民表示“最近有點煩”,23%的被調查者已表現出明顯的抑鬱症狀,總體看來,中國都市居民中抑鬱症發病率較高。專家預測,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殺手。當今生活在繁華喧鬧的都市的人們,麵對高強度的壓力,緊張的生活節奏、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社會變革帶來的激烈競爭的衝擊,抑鬱症發病率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從某種意義上講,抑鬱症也是“現代病”、“文明病”和“都市病”的一種。

2 競爭激烈。

現代社會日益加劇且無孔不入的競爭機製,是人們陷入抑鬱的重要原因。企業裏到處充滿著“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要努力去找工作”,“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氛圍。競爭激烈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同樣激烈,“人比人”,還有某些職場“潛規則”或不公平現象使人催生了嚴重的心理不平衡,造成人們“帶著鬱悶工作”,“帶著苦惱工作”。利益的衝突,使人們的關係更加複雜和緊張,相互肘掣,相互爭鬥是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在政界、教育界、醫療界或學術界同樣如此,充滿著人際間的激烈競爭、行業潛規則和行業不公,同樣帶來鬱悶和苦惱。人們為了生存,發展,為了不被淘汰,拚命學習,拚命工作,身心健康也為此付出代價。

職業界中最容易引起鬱悶並且鬱悶的恐怕是人際關係或人際爭鬥。隻要有人群,就會有競爭,就會有矛盾和衝突。這種人際“衝突”涵蓋麵很廣,包括觀點、需要、欲望、利益或與要求的差距和矛盾,這些差距和矛盾時常而引起一係列激烈爭鬥。衝突最常見的便是暗地裏的爭鬥,就像《紅樓夢》中所說的賈府中的人,“一個個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而這種爭鬥往往都是有害的。卷入衝突的人必定精神緊張,情緒大起大落;衝突的結果是有人歡樂有人愁,占上風者不說自喻,而受挫折者是忿懣難當,氣從中來,最終陷而忌恨和鬱悶,摧殘身心,影響事業。可以說,人際爭鬥是職場鬱悶的搖籃。

小張近來十分傷心,除了他最近工作出了個大錯,維修業務吃了一個大虧損單,被上司認為是“犯錯”和“無能”而加以嚴厲訓斥外,更無法忍受的是他的物業維修部經理職位被手下的一位副經理小葉取代了。於是在單位除了頭抬不起來,陷入了難以自拔的忿怒和不滿之中。多丟人,氣憤!平日裏,這位小葉對自己十分尊重,也十分聽話,懂事,被認為是可靠的人。可不知怎麼搞的一夜之間換了個人,成為他的上級。他真是氣打從十處來,怨從心中生,有時真想跳槽,甚至想到要自殺。氣此以往,“人將不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