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致使現代職場人士鬱悶的6大原因(2 / 3)

激蕩的競爭,往往產生人們另一種不健康的心緒:自卑。競爭,打拚,往往是比“優勢”。於是出現這樣的現象:自己與別人比,相共見拙,矮人一等而暗然神傷。一些職業界女孩子,就因為自己長得不漂亮或是比還上別人漂亮,往往感到低人一等,失去了自我表現的勇氣;當漂亮的女孩子爭妍鬥豔時,她卻縮有角落裏暗自神傷。還有那些文憑較低(如中專、技工)的職員,看著人家擁有博士、碩士學位的人才在被人推崇,便自覺形穢,抬不起頭來,連說話的聲音都要比別人小得多。

小明是個鬱鬱寡歡之人。今年27歲的他,大學畢業後在一家農業公司供職。他最大的痛苦是生來個子不高,才1。57米,在人前抬不起頭來;特別是在高大威猛的男士和苗條姣好的女士麵前更是自慚形穢。強烈的自卑心理使自己無法與人溝通,人際關係很糟糕;井口時加之在這種競爭激烈的環境,更是使他被人冷落,甚至是看不起。“別的人都有女朋友,為什麼孤零零的總是我?”“為什麼我隻有挫折、失意和煩惱?”“小矮人一個,我的幸福在哪裏?”“總有一天我要從高樓上跳下來……”

自卑是人生的一種精神障礙。人最怕的就是自卑,一自卑,什麼都完了。自卑是職業人士苦惱、自閉的源泉,也是現代職業人士成功和幸福的殺手。小明的自卑使他陷入了鬱悶的泥潭。他長期沒有快樂,沒有激情,沒有朋友,整天產生很多不切合實際的甚至是很糟糕也很危險的想法,總有一天,這自卑會要他的命。

3 滾滾紅塵,誘惑太多,多元文化衝擊。

當今社會,精采繽紛,財富、名利和美色之類的誘惑很多很多,往往是接踵而來,讓你眼花繚亂,沉不住氣。如看到不少人“一夜暴富”或“一夜成名”,或某某人“平步青雲”,聯想到自己,未免不快樂,不開心,心理產生嚴重的不平衡,陷入了苦惱和鬱悶。常言道,人比人氣死人,盲目攀比帶來痛苦,首先傷害的是自己。在職場,最難受的是看見別人(特別是其條件和資曆不如自己者)晉升、加薪而自己“原地踏步”,強烈的“名利效應”使人陷入不滿、忿恨、抱怨的深淵之中。

都說當下是經濟社會,凡事得講“經濟效益”,講“錢”,這些一點都沒錯。做生意講的就是“利潤”,“賺錢”,講的就是“經濟效益”或“利潤最大化”。職業界當然不例外,來公司上班幹活,當然離不開講待遇,講收入,說白了就是講賺錢,講身價。這些都無可厚非,都屬於人的合理需求和正當權益。但是往往有不少人一味地講“錢”,掉進了深深的“錢眼”中。

30歲的小陳在公司裏幹了八年,工作老是打雜的。不讀書還看報,無進取之心,專業技術毫無長進,整天垂頭喪氣,幹什麼提不起勁來。後來的人一個個都提了職,升了薪金,更使他陷入了苦悶。而每次“人比人”,他總是要“氣死人”。父母問他為什麼不努力幹爭取進步,他氣鼔鼔地回答:“工資收入這麼低,幹有什麼用!”

都是錢惹的禍。在“市場經濟”和“競爭時代”,人們的致富欲望比任何時代都要強烈。薪酬、獎金、利潤留成、房子、車子等足以睜大他們的眼球。於是,“收入多多”者喜笑眉開,“收入少少”者煩惱失落。有錢就幹,錢少少幹,沒錢說什麼也不幹。可是,天底下哪有“收入高、工作體麵、清閑無壓力”的職位?結果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和苦悶。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苦苦追求而不能得到。這號人一生就好像是為錢而活著,為錢而工作,為錢而高興,為錢而悲傷。這號人的悲哀就是“為利而活”,“為錢所累”,一生“跟錢過不去”,天天找痛苦:“什麼我總掙這麼點?”;“我就拿這麼點錢,當然隻能幹這麼點活”;更悲的是那些比別人富的人還在“愁錢”:“他憑什麼比我掙的多”。

可以說,這也是現代青年人的“通病”,也是一種短視,一種浮躁情緒。照這麼下去,隻能是常年抱怨“鬱悶”,破罐破摔,永遠也沒有出頭之日。

一位原本可以生活得很好的青年銀行職員,看著別人開著奔馳、寶馬,住著洋樓別墅,心裏就著急,於是整天揣摩著怎樣有捷徑交好運,怎樣一夜暴富。他先是大把大把買彩票,結果越買越窮;對金錢的強烈追求,使他心理產生嚴重的不平衡,人格產生了巨大的扭曲,於是產生了通過違法犯罪“致富”的念頭,利用單位管理上的疏漏,把大宗大宗的公款打進自己的私人帳戶,然後花天酒地享樂,走上了犯罪的不當路。這碼案例在政界、教育界、醫療界、學術界同樣不乏其人。

一個人什麼最痛苦?渴望得到而得不到最痛苦。因種種誘惑產生的強烈渴望是浮躁心態的成因,浮躁程度的加深則演變為焦慮和抑鬱,甚至引發產生種種人生悲劇。許多青年白領為了房子車子和票子苦苦打拚奮鬥,結果怎樣呢?終日愁眉苦臉,在別人成功、有房有車的對照下落得了一身疾病和抑鬱症,最後落得個人財兩空的遺憾。

當今社會是高度開放社會,信息高度密集,五花八門、似是而非的思潮、文化理念、消費和享樂方式洶湧而來,給人們思想和信念上以強大的衝擊。人們一時無法適應這突如其來的文化層麵的衝擊和轉型,於是陷入了困惑和迷惘之中,不快樂或鬱悶也就隨之而至。

4 缺少交流,人際關係複雜。

現代職業界的人際關係是相當複雜的。職場好比戰場或商場,工作相當繁忙,工作節奏高度緊張,集體化的學習工作生活占據了人們大部分時間,人們好像處在高負苛運轉的機械中,缺少麵對麵的寬鬆的親切的溝通和交流,造成了彼此冷漠、相互隔閡和相互猜疑,從而產生焦慮和痛苦。如深圳一些特大型的製造業企業,人們在半軍事化的條件下進行“流水作業”,大家彼此間不認識,且都帶著口罩,麵對麵而不可說話。這樣的工作環境難以快樂。同時激烈的職場競爭和種種利益的衝突可謂無孔不入,造成了心理不健康的人們的敵對情緒,扭曲了人格,甚至失缺理智,大搞“窩裏鬥”。不少人“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總是要把他人踏下去才能提升自己。不光是普通人,有些不凡的“成功人士”也是如此。

5.職業定位模糊。

對於一些焦慮的人而言,他們的焦慮情緒並不是來自於工作壓力大的緣故,而是缺乏合理的人生目標。開初,他們總立有一種遠大的理想和宏偉目標,但現實總使他們理想破滅。他們總感覺自己的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不能按自己預定的路線去完成自己的計劃。現實的不如意和對前途的擔憂使他們生活在抑鬱、苦悶、嫉妒、沮喪之中。有一則笑話說的是,一位名牌大學生未就業時是誌向遠大,要當國務院總理之類的“掀天揭地事”,可是現實是找不到工作;於是最大的願望是找一份月薪二千元的工作,什麼都行;工作有了,卻愁起“妻子”、“房子”來;有了這“兩子”後,又在為能否當上一個部門經理而焦慮而打拚;五年奮鬥後終於混上了個經理,他焦慮馬上來了:一年一度競爭,不成功當年指標者可免職或主動辭職,於是終年打拚,苦悶焦慮,生怕那一天丟掉了經理位子。真是“為伊消得人憔悴”。機關中的人日思夜盼的是升得一官半職,並為之努力打拚,但往往事與願違,於是希望失落,終年鬱鬱寡歡,悲艾忿懣,長籲短歎。還有不少職場中人,一旦“理想”破滅,又陷入了人生的困惑,對麵現狀茫然四顧,不知所措,對自己的前途心灰意冷,陷入了不能解脫的“職業迷惘症”。在職場中什麼最鬱悶?恐怕就是找不到方向,出路,找不到成就的感覺,失去了向前的動力,所謂“望前無出路,環顧而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