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老是在抱怨、抑鬱、消沉、焦慮的“很鬱悶”者請注意啦,你們會有出息嗎?會成功嗎?答案是否定的:你們決不是一個成功者,而是一個失敗者;你們的身心很糟糕;而且如果繼續“鬱悶”下去,很危險。
大凡進入職業界打拚的人總想開心,順利和成功,總想地位、財富和名譽與日俱增,總想得到實現自身的尊嚴和價值,總想得到人生的幸福,可往往是事與願違:這工作並不像想象的那麼美好,總覺得不順心,不開心,心態很糟糕,總覺得自己很失敗,很鬱悶,很不長進,很不出息,沒有半點成就感、快樂感,生活一點也不樂趣!隻要你走進職場,你會發現有一群“很鬱悶”的人。
人很有錢,心態卻很糟糕。
一位白領模樣的青年人開著價值百萬的寶馬車到銀行領錢。這小夥可謂財大氣粗,一領就是一大撂,少說也有十幾萬。小夥子忙得很,一邊領錢(對這錢他是連點都不點)不知怎麼搞的,對著對方埋怨開來,後來那聲調越來越大,變成罵娘,最後竟“呯”的一聲摔掉了手機,把錢往公文袋裏一掃,邊走邊罵地離開。
人往往就這麼奇怪,苦苦打拚,不就是為了掙錢,掙更多的錢,可錢多了卻又不快樂,這是不是生活的“悖論”?
看來這金錢與人的心態,與人的幸福感是兩回事,錢多並不等於開心。這位位白領青年錢多是多了,可在他的臉上特別是內心壓根找不到快樂,而是陣陣煩惱和火氣。
這位白領還年輕,還有幾十年的光景要打拚,這樣的活法,真令人擔憂。
象上麵那位摔手機青年的人,生活中還真的不少。他們有著較好的家庭,靠父母讀了專業學校,找到了別人看來是好得不得了的職位,可就是老不快樂,心情糟得很。他們上班時不是“桃花笑春風”,“抖擻精神開心懷”什麼的,而是板著個臉,鎖著個眉,好象別人欠他什麼的。最普遍的現象是抱怨,抱怨工作辛苦,收入低,沒奔頭,指責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總比不上別人,因而總是在這山望那山高。回到家往往會爆發種種無名火,父母親則是他們宣泄的對象。
以寫美國個人理財最暢銷著作《達到經濟自由的九個步驟》一書而著名的作者蘇茜。·歐曼,自己買得起勞力士手表和名牌服飾,開得起豪華跑車,也能夠到私人小島度假,卻坦然白承認自己沒有滿足感,甚至有好友在旁,她仍然感到寂寞。她說:“我已經比我夢想的還要富有,可是我還是感到悲傷、空虛和茫然。錢財居然不等於快樂!我真的不知道什麼東西才能帶來快樂。”
收入不錯,人很有錢,可並不開心,心態很糟糕,這位蘇茜。·歐曼小姐筆下的描寫就是不少現代職業人士的寫照。無論是在政界,還是在教育界、醫療界、藝術學術界,還是在商場或情場上,人們都可以見到歐曼小姐式的人士,他們的心態行為往往令人擔憂。
她說得最多的兩個字就是“累”和“煩……”
當令社會是競爭的社會,職業界更是打拚的場所。當下不少青年職員下班回家,對家裏人說得最多的兩個詞語就是就是“累”和“煩”。
一位23歲的少女出生在省機關大院,父母都是處級幹部,家境優越。大學畢業後在一家電視台當視頻編輯,月收入約四千元,還有千把塊的獎金和稿費。按說她是個泡在蜜罐中看人,應該笑口常開;可是從來沒看見她的笑貌,每天不是叫苦就是喊“累”,還一個“煩”字常掛在嘴巴上,急了還要哭。叫“累”就是怨單位或工作崗位不好,幹嘛給我這麼苦的活;叫“煩”那是他(她)心裏不舒服,主要是“氣不過”和“想不開”:凡事都要順心,比人強。別人比她好,比她強她想不開,更“氣不過”,自己文憑低、“才到用時方恨少”也氣不過;上級安排任務,別人都有而沒有她,她氣不過,想不開;給她重要的任務,她同樣也是“想不開”“氣不過”:為什麼不安排別人,偏要給我?難道我好欺?不給她幹,她同樣氣不過:為什麼這麼看低我,冷落我!她如談戀愛交朋友,男朋友一天一個電話便罵“好煩心”;男朋友若幾天不來電話更是氣從中來“死掉了嗎?還是又勾上別的女人啦?”父母急了,齊齊大聲與其麵對麵“理論”和“教育”,誰料這千金竟說“我不想活了!我要跳樓!”把父母嚇得汗不敢出。
這號性子的姑娘,想一想都可怕。長此以往,怎生得了?這樣的心理狀態,身心能健康嗎?能合群嗎?這樣的心境能做好本職工作嗎?能得到提拔嗎?這樣的人生能出息嗎?能幸福嗎?難!
28歲的阿玲是一位漂亮的白領,在一家大銀行上班。她說我的單位什麼都好,工資不錯,文體生活也可以,每年都有一次別開生麵的年會,可是最討厭的就是每天要打卡上班,就打卡上班呀,就意味著上班把人管得死死的,不能遲到早退什麼的,多不自由!自由就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和幸福。她甚至說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天天打卡來上班。在她看來,上班就是受煎熬,上班就是受罪。特別是節日休假後一提到“上班”兩個字頭就大;而她最大的幸福就是“今天不上班”。這就是所謂的“上班恐懼症”。
“打卡上班”是工作緊張、高壓、高效甚至是“煩”的體現,一些意誌薄弱及職業意識差者“恐懼”就在“情理之中”了。職業界本身是充滿壓力的場所,多少工作要你做,多少任務要你去完成,多少上級的不滿意和批評向你襲來,多少人在拚老命要超過你。但上班的人一見“打卡上班”就煩惱,一聽“上班”就“恐懼”,就“頭變大”,這就有多少不妙了——就象過日子的人怕日子的一樣永遠沒有希望。
在城市裏這樣的“上班族”並不少見,也並不奇怪,獨生子女嘛,養尊處優慣了,從小到大從不吃過什麼苦,難怪上班成為一種折磨。
老挨批評的人。
職業界是一個最講效率、效益和執行力的地方,幹得不好、做了錯事和犯了錯誤遭受批評是常有的事。做得不好,領導批評幾句,也是應該的,至少是對你工作的一種幫助和促進。可是不少挨了領導批評的人往往不舒服,不快樂,於是乎鬱悶呀,焦慮呀,猜疑呀接踵而至。
小李在業務上因擔心辦錯了件大事,被總經理狠狠地訓了一下,這時總經理有急事要出去,臨走前大聲對他說:“看我回來怎麼收拾你!”這下子可把小李嚇壞了,那張臉唰地變白了,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整個下午,這小李就象換了人似的,魂不守舍,荼飯無心。到了晚上,小李更是心事重重不能入睡,心裏老想著這回糟了,我在老總心目中的印象就這麼個樣啦,整個晚上眼睜睜地想著老總日後怎樣整自己。
作為職員,最難受的莫過於能力低或老出差錯而受到領導批評。挨批評實際上是麵對一種心理高壓,心理素質較緊差的人往往催生種種職業焦慮感,如“這碼工作,我勝任嗎?”“我怎麼這麼倒黴”;“我還能幹下去嗎?”
中國有句古語,叫“勝任愉快”,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說的是有能力擔當某項任務或工作,而且能很好地完成,心裏就感到愉快。這應該說是職業界的一條“鐵律”。相反,不做好本職工作,混日子,老是挨批評,結果隻能是不開心,“鬱悶”,焦慮;越不開心越做不好工作,結果是惡性循環:越是挨批評,心情越壞;心情越壞就越不能勝任,就越邊緣化,就越落在人後麵,於是越會挨批評,做人做事也就越糟糕。
所以,職業界最不快樂的就是不勝任,工作很糟糕,老挨領導批評的人,特別是挨了領導批評且不能正確對待的人。
好鬥的“冤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