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給人們帶來成就和成功,這是一條很簡單的道理。其實,最好的佐證就是名人偉人們成功的故事。
你知道偉人的巨著是怎樣寫出來的嗎?這裏有一段馬克思讀書寫作的文字。
馬克思一生都充滿激情學習、研究和寫作。他家庭並不寬裕,一生都在清貧中度過。由於思想進步,一生四次被反動政府驅逐,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最後在英國倫敦定居。他在倫敦最初十年間,度過了一生中生活最艱難的時期。然而馬克思沒有被苦難所壓倒,幾乎每天大英博物館剛開門,馬克思就準時到達這裏,如饑似渴地進行學習和研究,直至晚上博物館閉館。他在看書時,遇到他認為重要的地方,就在下麵劃橫線。如果覺得哪些詞句很精彩或有疑問,他就在書的頁邊簡短地寫上評語,並作記號。他讀任何重要著作,都在筆記本上寫出摘要。
讀書、研究、寫作,是可以說是馬克思最主要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總是在、興趣、安靜、快樂、專心的狀況中展開的。當年的倫敦大英博物館黙黙地見證著這一切。開心地學習,快樂去研究,專心地寫作,使馬克思積累了非常淵博的知識。他的知識令人歎為觀止,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宗教學、邏輯學、美學、政治學、文學,甚至還觸及數學、自然科學等。他能閱讀歐洲許多國家的文字,能用德、法、英三種文字寫作。馬克思的著作博大精深,他同恩格斯合著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共50卷,中文第二版60多卷(約在2020年前後出齊),而該全集國際版約160多卷……快樂學習和快樂寫作使馬克思成為人類偉大的科學巨匠。假如當年的馬克思是苦惱的、鬱悶的、焦慮的、煩燥什麼的,能有這等身的鴻篇巨製和偉大學術成就嗎?
縱觀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和著名名科學家,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進入了中老年後同樣以旺盛的精力健康的體魄去工作,去從事項目研究,不斷取得驕人的成就。究其原因,就是心態陽光,快樂工作。
199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路易斯·伊格納羅,數十年來心境開闊,樂觀豁達;70歲以後同樣是每天堅持鍛煉2小時,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蜚聲海內外的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作畫之餘堅持鍛煉身體,所以年近百歲之時,仍然精力充沛,揮毫不止。他成功的奧秘是什麼?同樣是心態平穩,快樂生活,快樂工作。他一般睡得很早,從不貪晚,每夜必須保證足夠的睡眠,而且講究睡眠質量。他把創作當作一種人生樂趣和生活方式,“人生不學,苦混一天。”每天繪畫不止,他逝世前一年仍作畫600餘幅。他堅持快樂料理生活,有時補衣、洗碗、掃地等活,都親自去做。為了保持心理平衡,他堅持“戒狂喜”:他的畫經常獲大獎或被選入國際畫展,他隱樂於心,平靜坦然,毫無常人的狂喜之態;“戒空思”(即思想雜亂無章地憶舊)和“戒悲憤”做到處世悠然,既不大喜過望,也不大悲大泣,始終保持平靜樂觀的人生態度。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的同樣離不開他的快樂心態。幾十年來,他總是充滿笑聲和樂趣。繁忙的工作之餘,袁隆平喜歡打撲克、下棋和唱歌來放鬆心情。袁隆平大學時是合唱隊的成員,專門唱低音。他喜歡經典老歌,比如《喀秋莎》《紅梅花兒開》。在記者的懇求下,袁隆平深情地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完全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70多歲時,還是湖南省農科院最近三年來的遊泳冠軍。每次遊泳,袁隆平總是將單位的小夥子們拋在身後,第一個達到終點。袁隆平還透露,他17歲的時候就是武漢市100米、400米自由泳冠軍。
美麗賢惠的妻子給袁隆平的生活帶來了溫馨和幸福。他34歲的時候結婚,夫人是他以前的學生。倆人在談戀愛之前就認識,後經一位老師牽線,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結婚了。記者將袁隆平的高效率概括為“閃婚”。他聽後哈哈大笑:“有一天她在縣裏打籃球比賽。比賽休息的時候,我就騎著自行車帶她去領取結婚證了。對我們來講,比賽重要,結婚更重要。”
快樂的心態,快樂的工作,打造了這位“世界雜交水稻之爸”。
英國學者公布的研究結果顯示,諾貝爾獎得主不但普遍長壽(平均壽命77.2歲),而且平均壽命比僅獲提名的科學家長約2年。諾貝爾獎得主之所以長壽,與其說是由於極高的社會地位,不如說是功成名就、獲得社會認可帶來的身心巨大愉悅。醫學界早已發現,事業成功的快樂和潛心事業的良好心理狀態,以及由此引起的機體適應能力的提高,是人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這裏所說的“事業成功的快樂和潛心事業的良好心理狀態,以及由此引起的機體適應能力的提高”正是一個人獲得偉大事業成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