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雖然這種“煩瑣”的禮儀已經在荷蘭社會中引起了爭議,但作為一種傳統儀式,尤其是在上了年紀的荷蘭人看來,親吻三次依然是一種友好情誼的體現,是熟人之間或當對方視你為朋友之時才會有的禮遇。不過,很多荷蘭的年輕人已經接受了更簡單的做法:在見麵或告別時也傾向於握手或簡單地貼兩次臉,甚至輕輕貼一下;若一手在對方後肩輕輕拍一下表示親切也非常好。
☆法國☆
據說,如今的西方禮儀大都起源於17世紀歐洲勢力最強大的法國的宮廷生活。在“太陽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國王與貴族們享受著華麗而奢侈的生活,其高貴得體的禮儀,被歐洲各國爭先效仿,逐漸形成了流傳至今的西方式禮儀。
因此,法國是非常講究禮節的國度,在某些方麵,甚至比英國或德國還要嚴格。
法國人爽朗熱情,朋友見麵,常以法式的熱情擁抱代替握手。他們忌食辛辣食品,不喜歡墨綠色,因為這是納粹軍服的顏色,而藍色(表示寧靜與忠誠)、白色(表示純潔)和紅色(表示積極向上)則很受歡迎。
送花給具有浪漫情懷的法國人是不錯的選擇。但要知道,法國人對於每一種花具有的獨特含義大都了如指掌。如果你擔心露怯失禮,在挑選花束時就要格外注意不同的花語:菊花用來表示對死者的哀悼,玫瑰表示愛情,蘭
花表示虔誠,百合花表示尊敬;而用杜鵑(不吉利)、金盞花(表示悲傷)、牡丹(表示害羞)、水仙(表示冷酷無情)以及黃色的花朵送人是不合時宜的。
與英國人在談話時喜歡保持一定的距離相反,法國人認為與客人靠得近一點顯得更親近,並且在交談時喜歡用手勢來強調自己的意思。與在國內不同的是,拇指和食指分開我們表示的是“八”,在法國卻指的是“二”;表示“自己”時,我們一般用手指著自己的鼻子,法國人則指胸膛。
熱愛生活、懂得享受生活的法國人對於美酒佳肴總是無法釋懷。精美的法國大餐不說,法國人不僅善於點酒配菜,對於什麼酒使用什麼樣的杯子更是非常考究,注重美食、美酒與美器的搭配,要的就是那種精致、優雅的氛圍。
不會算賬的法國人
我在巴黎工作的時候,有一個很意外的發現:巴黎街頭的小商販在算賬找零錢方麵真是“笨”得可以!假設你要買的東西價格是78法郎,如果你遞給對方100法郎的鈔票,要是在中國,店家馬上會找給你22法郎,這是很簡單的算術。可是在法國,我遇到的商販十個有九個都是這樣做的:收下100法郎後,先掏出78法郎,再掏出22法郎,直到湊夠100法郎後,才把那多出的22法郎找給你。
法國人在做生意時,似乎???會做加法,不會做減法。乍看起來,他們的確不夠聰明,但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這種“笨拙”裏麵包含著一種真誠,寧肯
多花費一點時間也要把賬算清楚,因為做生意本來就應該是做“加法”,它代表一種互信與“雙贏”;而習慣於做“減法”的人,有時候為了走捷徑,精明的同時是否也“減”掉了一些坦誠與信譽呢?
☆德國☆
比起瀟灑的法國人,德國人嚴謹得略顯刻板:製度不允許的事情堅決不做,製度允許的事情照做不誤,並且無論是拒絕還是執行都非常認真負責,看上去永遠是那麼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關於德國人的“古板”,有這樣一則笑話:
多久才能到?
一個中國人在法蘭克福著急趕路,中途向德國人打聽還要走多久才能抵達目的地。德國人望著他一言不發,中國人以為對方聽不懂自己說的話,便低頭繼續趕路。不曾想沒走幾步,那個德國人便追上來告訴他說,大概二十分鍾就能到了。中國人好生奇怪,問為什麼剛才不回答?德國人認真地說,我不知道你走路的速度,怎麼能估算出時間呢?
除了嚴謹以外,德國人另一個名揚世界的特征就是守時。在德國有一句古老的諺語,叫“守時是國王的禮貌”。很有意思的一種情況是,德國的火車站都有好幾個時鍾,就連火車座位上都有被稱做“火車伴侶”的列車時刻表,方便乘客翻閱;每次火車到站都很準時,乘客甚至不用聽廣播、不用看表,根據時間就可以判斷是否到站,到了時間直接下車一般不會有錯。
與嚴謹、守時相伴的是德國人的認真與仔細。如果你答應了對方某事,就一定要做到,否則很有可能失去這份友情。曾有中國代表團成員和德國人談起某事時表示,自己回國後一定和對方聯係,告知有關情況,但往往是人一離開,就杳無音訊。時間一長,有些德國人甚至不願意接待中國來的代表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