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衛生醫療是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也是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之一。經過抗擊非典的鬥爭,黨和政府對衛生工作的重視程度空前提高,各部門和社會各界對衛生工作支持力度空前加大,人民群眾期盼發展衛生醫療事業的熱度也空前增強,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麵臨空前良好的機遇。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機製,有效應對重大突發傳染病疫情、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以及嚴重自然災害、安全事故等引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加強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肝炎等嚴重威脅群眾健康的重大傳染病的防治力度,加強對惡性腫瘤、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嚴重威脅人民生命的重大疾病的預防控製;采取積極有效措施,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緩解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收入人群之間獲得醫療衛生服務的差距,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如果這些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群眾有病無處醫、沒錢治,損害健康,危及生命,就必然影響社會的公平、和諧、安定、有序。
黨和政府曆來高度重視衛生事業的發展,強調把保護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重要位置。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就遵循"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的原則,努力解決根據地軍民的醫療衛生問題,為贏得戰爭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毛澤東同誌為首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為我國衛生工作製定了"麵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四大方針。毛澤東同誌早在1965年,就明確指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黨的第二代、第三代領導集體更加重視衛生工作和人民健康。鄧小平同誌強調指出,醫療衛生部門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1996年,江澤民同誌在出席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時指出,衛生事業是造福於人民的事業。新一屆黨中央強調把保護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堅持以人為本,努力實現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強調要加強公共衛生體係建設、大力推進農村合作醫療、加強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努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突出問題,並製訂了一係列方針、政策和措施。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衛生事業麵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麵:第一,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人均期望壽命為35歲,目前提高到71.8歲(美國為77歲);嬰兒死亡率,建國初為200‰,目前下降到25.5‰(美國為7‰);孕產婦死亡率,建國初為1500/10萬,目前下降到50.2/10萬(美國為8/10萬)。這三大指標的變化,標誌著我國國民的健康水平已經達到了發展中國家的較高水平。第二,基本建立起遍及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係。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目前全國現有醫療、預防、保健、監督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近30萬個。2004年,各類醫療機構床位數達到327萬張,平均每千人3.1張(美國為每千人3.6張),衛生人員總數525萬人,平均每千人有執業醫生1.5人(美國為2.7人)。此外,還有鄉村醫生和衛生員88萬人。一個遍及城鄉的衛生醫療服務網絡基本建立起來,藥品的生產能力基本能夠滿足國內民眾的醫療衛生需要。第三,初步建立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製度,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試點。經過10年的努力,我國基本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基本醫療保險、補充醫療保險、公費醫療和商業醫療保險等多種形式的城鎮職工醫療保障體係。從2003年開始,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部分縣,開展了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農民自願參加籌資、以大病補助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2005年參加試點的農民人數達1.56億人。第四,重大傳染病防治取得了明顯進展。在我國曆史上,傳染病曾經是嚴重威脅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2003年我們戰勝了來勢凶猛的非典疫情,近兩年又成功地控製了禽流感向人類的傳播。第五,婦女兒童衛生保健水平進一步提高。中國曆史上形成的高生育率、高死亡率的傳統生育模式已經改變,實現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良性循環。目前,全國孕產婦產前醫學檢查率達到90%,住院分娩率(包括在鄉鎮衛生院分娩)達到83%。嬰兒死亡率,由建國初的200‰下降到2003年的25.5‰。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由建國初的250-300‰下降到2003年的29.9‰。
我國衛生事業取得的成就是舉世公認的。但是,從總體上講,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滯後於經濟和其他社會事業發展,醫療衛生服務體係與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不適應的矛盾還相當突出,衛生事業發展存在著不全麵、不協調的問題。首先,公共衛生體係還不健全,重大疾病預防控製任務艱巨。目前,我國不少醫療衛生機構,特別是基層機構人員素質不高,缺乏高水平的人才;設備不齊全,缺乏必要的檢測檢驗設施;鄉村兩級缺乏穩定的疾病預防控製專業人員;經費保障機製不完善,約有一半的經費靠機構自己創收。這種狀況難以有效控製重大疾病的流行,傳染病患病人數仍居高位,結核病、肝炎等傳統型傳染病仍在威脅人民的健康。其次,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機製還不完善。2003年非典疫情的蔓延,暴露了我國公共衛生事業發展滯後,公共衛生體係存在缺陷,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機製不健全,重大疫情信息監測報告網絡不完善,衛生部門敏感性不強,應急救治能力不足等問題。非典過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突發事件應急機製建設,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都製訂了應急預案,在應對機製、人員隊伍、技術力量、物質準備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在有效應對局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有效應對更大範圍的突發事件,還需要不斷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製。第三,醫療服務體係不適應群眾的健康需求,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突出。我國的醫療服務體係雖然有了很大發展,但與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2003年,衛生部組織開展的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群眾有病時,有48.9%的人應就診而不去就診,有29.6%的人應住院而不住院,充分說明了群眾看病難的基本狀況。我國醫療服務費用的增長速度已經快於人均收入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居民的經濟或心理承受能力,醫藥衛生消費支出已經成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後的第三大消費,導致社會普遍反映"看病難、看病貴"。根據衛生部2004年年底公布的"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主要結果",過去5年,城市居民年均收入水平增長了8.9%、農村增長了2.4%,而城市、農村的年醫療衛生支出則分別增長了13.5%和11.8%。
在上述問題中,看病難、看病貴尤其突出,這也是人民群眾最不滿意的一個熱點問題。造成看病難、看病貴的原因是多方麵。一是醫療衛生資源總體不足,醫療衛生發展落後於經濟發展。我國有13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22%,而衛生總費用僅占世界衛生總費用的2%。衛生資源不足,特別是優質衛生資源嚴重不足,是長期存在的突出問題。二是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農村和城市社區缺醫少藥的狀況沒有完全改變。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走了一條高水平、低覆蓋的路子,世界上最先進的醫療技術我們都大量的采用,醫療衛生體係呈現倒金字塔型,高新技術、優秀衛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醫院,農村和城市社區缺醫少藥的局麵沒有根本扭轉。群眾患病在當地難以有效就診,要到外地、到大醫院,不僅加重了大醫院負擔,造成了看病困難,也增加了群眾的經濟負擔。農村和城市社區缺乏合格的衛生人才和全科醫師,即使城市的一些中小醫院也缺乏高水平的醫生。大醫院的功能應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難病人,目前收治了大量常見病、多發病患者,既造成看病難、看病貴,又浪費了大量的寶貴資源。三是醫療保障體係不健全,相當多的群眾靠自費就醫。目前我國已建立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障體係,但覆蓋麵太小。國有企業職工基本參加了醫療保險,但私營企業、外資企業中的職工,特別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大多沒有參加。城市下崗職工、失業人員、低保人員沒有醫療保障。從2003年起,全國開展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目前已覆蓋約1億多人,但籌資力度小,保障力度不大。據2003年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有44.8%的城鎮人口和79.1%的農村人口沒有任何醫療保障,基本上靠自費看病,患病群眾承受著生理、心理和經濟三重負擔。一些地區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居民占貧困人口的三分之二。另外,我國的城鎮化和人口老齡化對醫療保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障老齡人口的醫療護理已經成為迫切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四是公立醫療機構運行機製出現了市場化的傾向,公益性質淡化。政府舉辦醫療機構的基本目的是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可靠、收費低廉的基本醫療服務。目前公立醫療機構占有的資源占絕對主導地位,但運行機製卻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主要靠向群眾就診收費維持運行和發展的狀況。有些醫療機構盲目追求高收入,甚至為了追求收入而損害群眾利益。五是藥品和醫用器材生產流通秩序混亂,價格過高。多年來,國家多次降低定價藥品價格,但群眾反映效果不大。六是社會資金進入醫療衛生領域存在困難,多渠道辦醫的格局沒有形成。據統計,目前我國公立醫院擁有的床位、設備和醫務人員等醫療資源,仍占到全國醫療資源的90%以上,多渠道辦醫的格局還沒有形成。正是上述等原因,造成了目前群眾看病難、看病貴這一頑症。
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有些是長期存在而未能解決的問題,有些是現階段難以避免的問題,也有些是發展中新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影響了社會和諧,必須動員各方麵的力量,齊心協力,逐步加以解決。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強調,要"加大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係。提高疾病預防控製和醫療救治服務能力,努力控製艾滋病、血吸蟲病、乙型肝炎等重大傳染病,積極防治職業病、地方病。加強婦幼衛生保健,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深化醫療衛生體製改革,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整頓藥品生產和流通秩序。認真研究並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首先,必須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公共衛生管理。要預防重大傳染病的流行和蔓延,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要為群眾提供基本醫療保障,維護人民身體健康。要加強醫療衛生行業監管,維護群眾就醫安全。要加強健康宣傳教育,改善生活工作環境,提高群眾的衛生觀念和衛生意識,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減少疾病發生。
其次,加快公共衛生體係建設,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製建設,主要包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揮體係、疾病預防控製體係、醫療救治體係和衛生執法監督體係。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製已經初步建立並在逐步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大幅度增加公共衛生投入,加強疾病預防控製體係、應急醫療救治體係和衛生執法監督體係建設,形成了覆蓋全國、縱橫貫通的公共衛生信息網絡,建立起統一、高效、快速、準確的疫情報告係統、應急指揮係統、執法監督係統和部門協調配合機製,有效應對各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是,真正提高疾病預防控製水平和應急救治能力,還必須完善功能定位,落實職能責任,健全經費保障機製,強化信息和指揮係統,加強人員培訓和人才隊伍建設,做好疾病預防與控製、應急預警與處置、疫情收集與報告、監測檢驗與評價、健康教育與促進、應用研究與指導、技術管理與服務等各項工作。同時,依法加強衛生監督,健全醫療衛生服務評價製度,完善行政執法、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的監管體係,保護群眾利益。
第三、加強重大傳染病防治,重點控製艾滋病、肝炎、結核病、血吸蟲病等重大疾病的發生和流行。要重點抓好三個環節。一是加強健康教育和預防知識宣傳,做好計劃免疫工作,防止傳染病流行;二是做好疫情監測,準確掌握疫情,有針對性采取防治措施;三是堅決落實國家製訂的一係列防治政策,務求落實到基層,落實到患者身上。防治艾滋病是一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針對艾滋病疫情比較嚴峻的形勢和挑戰,我國政府製訂並實施"四免費一關懷"等防治政策。
第四、加強農村衛生建設,提高農民健康水平。農村是我國衛生工作的重點,也是衛生工作最薄弱的環節。我國衛生事業發展不協調,主要是城鄉不協調,農村發展嚴重滯後;群眾看病難,突出是農民看病難。各級政府和衛生部門要切實把工作重點放到農村,采取綜合治理的措施,努力解決農民缺醫少藥的狀況。2005年正式啟動了農村衛生基礎建設規劃,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籌資,爭取用幾年的時間,逐步改善醫療衛生條件。要積極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水平。要進一步擴大試點範圍取得經驗的基礎上,2007年在全國基本推開。要堅決落實中央關於每年新增的衛生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要求,積極研究製定加大農村衛生投入,改革農村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製,為農民提供廉價服務的保障措施。要加強農村衛生人才培養,組織城市醫生對口支援農村。
第五、深化城市醫療體製改革試點,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近年來,城市醫療服務體製改革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從整體上看,成效不夠明顯,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公立醫院運行機製存在問題,公益性質淡化;社會資源進入醫療服務領域不暢,發展不快;醫療服務監管薄弱,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緩慢,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很突出。要把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作為深化城市醫療服務體製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此外,要切實加強醫院管理,提高醫療服務質量。通過加強醫院管理,改善醫療服務,規範醫療行為,提高醫療質量,確保醫療安全,提升醫院管理水平。要加強衛生行業作風建設,狠刹不正之風。目前,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行業不正之風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是亂收費、拿回扣、收紅包、開單提成和藥品、器材價格過高。這些問題損害了群眾利益,增加了群眾就醫困難。出現這些問題,有醫療服務思想、觀念、作風不端正的影響,有不合理機製的誘導和管理上的缺陷,也有社會上不正之風通過醫療服務這個窗口集中反映出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建立教育、製度、監督三者並重、懲防並舉的糾風工作長效機製,重點是探索從源頭上有效遏製不正之風的途徑和方法,健全法製,嚴格監督。
6、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集中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團結人民、推動發展的精神支撐。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麵臨嚴峻挑戰以及各種複雜環境屹立不倒、曆經劫難而百折不撓的力量源泉。在開創中華民族美好未來的曆史進程中,文化既為經濟社會全麵協調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民族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必將為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科技的結合日益緊密,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來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強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要贏得國際競爭,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國防實力,同樣需要強大的文化實力。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激發民族生命力,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創造力,在國際競爭中占據製高點,掌握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