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
胡錦濤曾明確指出:"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惠及子孫後代,是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麵。保證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決定用語)
培養適應現代化要求的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各級各類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人力資源的優勢,關係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關係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我們黨早就提出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思想。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是我們黨科學判斷世界形勢,準確把握時代發展的本質要求,從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全局出發所作出的一項戰略決策。
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從根本上講就是人才的競爭,科學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教育的競爭。經過長期努力,特別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來的加快改革和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巨大的成就。
經過長期努力,到2000年,我國如期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宏偉目標。2001年,"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90%以上,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迅速,2001年招生558萬人,是1988年的2.5倍。少數民族在校生已達到1949萬人,比1988年增長40%。我國大力發展了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迅速崛起,成為高中階段教育的半壁江山,專業結構更加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高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成人教育進一步滿足了各種教育需求。為加快西部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利用國債在西部國家級貧困縣新建了上百個職業教育中心。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創新的重要內容,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進步。近年來,各級各類學校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大力推進課程和教學改革,素質教育全麵推進。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擴大高等學校招生規模,高等教育發展進一步加快,為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批專門人才。近年來,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也取得新的進展,帶動了高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提高。高校科研實力不斷增強,高校在科技創新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各項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高等學校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顯著提高,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關心下,教育投入不足的狀況有了明顯改善。2001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達到4368億元,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305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19%,是進行此項指標測算以來的曆史最高水平。
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教育發展也還存在許多問題。20世紀90年代初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到本世紀末,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應達到4%"。這實際上也就是上世紀8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盡管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確在逐年較快增長,而且平均年增幅比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還要大,占GDP比例從1996年的2.5%一度提升到2002年的3.32%,達到了自1989年對此項指標進行監測以來的最高水平。2003年,我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也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41%。但原來預計2000年後來拖延至2005年的4%目標未能如期實現。特別是2005年經濟普查使GDP存量多出2.3萬億元,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2004年更下降為2,79%,處於低收入國家水平,遠低於同期世界4.4%的平均水平。這有限的教育經費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分配又是很不合理的。據統計,2002年全社會各項教育投資的總額為5800多億元,其中的77%被用於占總人口不到40%的城市,而占總人口60%以上的農村隻得到23%的教育投資。我國的教育仍然是一種精英教育,而非平民教育。高等教育所獲得的公共資源遠遠多於基礎教育,這直接導致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們接受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嚴重不足,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出現2002年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中小學生達1000萬人的重要原因。根據一項研究報告的資料,在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在擁有就學階段孩子的農村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費占家庭收入的比重達到了32.6%;城市和小城鎮家庭中,子女教育花費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也分別達到了25.9%和23.3%;城市、小城鎮、農村的貧困人群中均有40~50%的人提到家裏窮是因為"家裏有孩子要讀書",特別是農村家庭,教育花費是他們的頭號家庭開支。現如今,教育花費多,在擁有就學階段孩子的家庭中占去了家庭消費的一大塊,貧困家庭更是如此。
我們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應該是完全免費的,不僅僅因為這是"義務教育"的本義,而且因為義務教育在全世界都是免費的。但是,我們的義務教育僅僅是不收學費,名目繁多的雜費、書本費以及所謂"擇校費",則是照收不誤的,義務教育階段的這些花費成為城鄉居民尤其是貧困居民家庭的重負。令人欣慰的是,從2005年開始,在義務教育階段,對農村貧困家庭的學生實施了"兩免一補",即免除雜費、免除書本費,對住宿生實行生活補貼。今年,"兩免一補"的範圍將擴大到整個西部地區,明後兩年將覆蓋全國。實際上,在許多國家的非義務教育階段,比如高等教育,學生的學習生活費用,也主要不是由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埋單,而是由政府和社會(或通過學校)提供的獎學金、助學金等等來支付的。隻要我們的政府、社會各個方麵擔負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花費教育成為城鄉居民致貧的首要原因"就一定會成為過去時。
發展教育的重點和難點,都是農村。要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性工程。要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入,重點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和技能培訓。要著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盡快實現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全部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讓每個農民子女都能上得起學。要繼續實施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工程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逐步提高農村中學公用經費的保障水平。要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各級政府都要嚴格履行將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規定。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需要長期鍥而不舍的努力。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曾明確提出了2006年的三方麵任務。一是要大力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並明確了完成這一任務的主要政策措施。各級政府要不折不扣地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實踐中,尤其要落實好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麵納入國家財政保障範圍,逐步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的要求,確保把這項具有曆史意義的政策措施實施好。二是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幫助城鎮職工實現就業再就業,都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今後五年中央財政將投入100億元支持職業教育發展。"各級政府要努力做到領導到位、投入到位、統籌規劃到位,切實加強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縣級職教中心、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全麵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能力和質量水平。三是要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成就巨大,但距離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差距還很大,總體上我們的高等教育仍然處於落後地位。"高等教育要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著力提高教育質量,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與此同時,要下大力氣做好兩方麵工作。一是要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就是要麵向全體學生,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學生為本,幫助學生全麵發展。因此,它關係各級各類教育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這個教育工作的根本問題,直接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和命運。實踐反複證明,素質教育問題僅靠教育部門和學校是解決不了的。二是要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培養人才的人才。教師的質量直接製約學校教育的質量。盡管我國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不能完全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教育發展的要求。各級政府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關鍵性工作,采取切實措施,推進教師隊伍建設,為教師全麵素質的提高創造必要的條件。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因而也擁有較大規模的教師隊伍,理所當然應當在當代人類教育實踐中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教育家。
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公平和正義問題存在於社會活動的許多領域。在我國現階段,除收入分配的公平和社會保障的公平外,社會公平的另一個重要領域就是教育領域。教育公平是指國民在教育活動中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資源,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教育公平之所以成為世界各國教育製度的道德基礎,成為製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發點,是因為接受教育是現代社會公民的基本人權,特別是接受良好教育能夠顯著改善人的生存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沒有教育公平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
構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教育公平。在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必須努力做好教育公平。首先,教育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前提。實踐表明,現代社會中人們的受教育程度與職業、收入、社會地位呈正比關係,特別是在當今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背景下,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社會個體的發展前提。隻有堅持教育公平,賦予每個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才能使社會成員的潛能、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實現。其次,教育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人是社會的主體,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先導性作用。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門人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再次,教育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標誌。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麵自由發展的社會,沒有教育公平就沒有人的和諧發展,和諧社會也就無從談起。另外,教育公平還是和諧社會的實現途徑。對每一個公民而言,接受公平的教育,不僅是一種個人的追求,而且是政府為減少失業救濟、貧困補助等財政性支出采取的戰略措施。有了教育機會的均等,有了教育過程的公平,有了教育資源的共享,社會困難群體才有與其他群體在同一起跑線上起跑的可能,才有通過知識改善生存、改變命運的機會;社會各階層才有正常流動、公平競爭的平台,使全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所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教育公平,隻有讓教育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努力促進教育的公平公正,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的和諧。然而,我國目前的教育公平現狀是令人擔憂的,更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相悖。
有人把教育公平概括為五個方麵:一是教育機會的均等,二是教育資源占有的均衡,三是教育質量的普遍同質,四是教育政策的平等,五是教育體製的公平。也有人認為,實際上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教育公平觀或評價教育實踐公平與否的標準。第一種教育公平觀可以稱之為"基於權利的教育公平觀",旨在倡導和維護由國家法律所賦予公民及其子女的教育權利。第二種教育公平觀可以稱之為"基於能力的教育公平觀",旨在倡導每個人應該按照其某方麵公認的能力水平受到相應對待,能力不同的人應該受到不同對待。第三種教育公平觀可以稱之為"基於需要的教育公平觀",把個人教育需要的滿足作為評價公共教育政策是否公平的指標。教育不公平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形式無法一一枚舉。概括地說,教育不公平現象主要表現為:一是城市教育與農村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的水平越來越高,農村的教育水平則較之低了很多,很多農村學校不僅缺乏基本的教學器材,而且缺師資,缺校舍。二是區域教育之間的不公平。如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教育的不公平,目前東都某些地區和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已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而西部貧困地區仍未完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三是學校教育之間的不公平。如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的不公平,重點學校一直是地方政府財政投入的重點,而非重點學校因政府不重視、投入少,教育質量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普通學校與職業學校的不公平,普通學校的學生可以考大學,而職業學校則很少有人能考大學。四是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教育的不公平。如正常兒童與特殊兒童教育的不公平,正常兒童基本上實現了普及義務教育,而特殊兒童很多不能上學;女性教育與男性教育之間的不公平;貧困家庭學生與富裕家庭學生教育之間的不公平,等等。
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已經刻不容緩。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公平正義理所應當包括教育的公平。教育部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比如把教育投入的增加部分主要用於農村,以從根本上促進教育公平。2005年5月,教育部頒發的《關於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了"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於農村"的要求,強調"重點支持農村地區、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義務教育發展"。文件要求,各級政府要保質保量地為農村地區的中小學配齊合格教師,"核定教師編製時要向農村學校傾斜,新增教師要優先滿足農村學校、城鎮薄弱學校的需求"。同時,文件還提出,2007年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的學生將普遍享受免除雜費和提供必要寄宿生生活補助經費;進城務工農民子女的義務教育工作將以公辦學校為主,收費上要一視同仁;要及時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麵的問題和困難,等等。今年1月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修訂草案)》。這次修改的主要內容包括:保障義務教育經費,要求製定適應義務教育基本需求的有關經費標準,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根據職責共同負擔義務教育經費並負責落實;實施素質教育,規範教學內容,嚴格課程管理,將德、智、體、美有機統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合理配置義務教育資源,經費投入要向農村學校和城市薄弱學校傾斜,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和教師從事義務教育工作,特別是到農村任教,采取措施促進學校均衡發展。應該說,這是走向教育公平邁出的一大步。有理由相信,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我國的教育會更加公平。
5、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胡錦濤曾經明確提出,"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對於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群眾提供廉價、便捷的醫療保健服務,提高全社會疾病預防控製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以人為本,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狠抓落實,積極發展這項利國利民的事業,以造福人民群眾。"溫家寶曾經歎言:"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讓每一個中國公民都不會因沒錢看病而發愁。"
醫療衛生事業關係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老病死,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是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我們一定要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的重要性。
首先,醫療衛生事業直接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之一,要求我們"建立適應新形勢要求的衛生服務體係和醫療保健體係,著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提高城鄉居民的醫療保健水平。"醫療衛生事業涉及千家萬戶,事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醫療衛生工作做得好,可以有效維護人民的健康權益,反之,就會影響甚至損害群眾的利益。
其次,醫療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人才資源是國家第一資源,良好的國民健康素質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在舊中國,國力萎縮,民生凋敝,原因之一就是"東亞病夫"的帽子戴了一百多年。國民健康素質從微觀上講是個人體力、智力和心理的社會適應能力,從宏觀上講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反映。國民健康素質是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是勞動者生存發展的基礎,也是人的智力、體力和科研開發能力的基礎,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發展醫療衛生事業,不斷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質,不僅關係人民群眾的健康,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另一方麵,提高居民健康素質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目的之一。我們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目的,是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和健康水平。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使人民通過醫療衛生服務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沒有健康,就沒有小康;沒有健康,將會失去一切。健康是群眾的基本權益,是保持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前提,維護人民健康是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