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婦越聽越陶醉,越聽越得意,又高興地問道,“那您說說我究竟有多大?”
蕭伯納掐指算了算,說:“把剛才這三個數字加起來,肯定沒錯。”
用這種方式來回答對方的提問,既不產生正麵衝突,又讓對方見識了自己的博學。
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妃子們去看。
第三節如何才能“化幹戈為玉帛”
一句話不對,反目為仇的事情更是司空見慣。一言不合,拳腳相向,在當今更是從來都不缺乏這樣的事例。這樣做的後果不但失去了朋友,而且錯過了許多良機。
怎樣才能化幹戈為玉帛呢?很顯然上去推波助瀾不是明智之舉,更不用說局內人了。關鍵是讓自己頭腦不再發熱,憑一時衝動做出傻事,入情入理說服對方,才是上策和良方。
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的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對趙王說,自己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
趙王看了信,心裏想秦王一向是隻想占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麼這麼大方?要是不答應他的請求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是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們商量,但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這件事,便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裏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裏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十五座城池換取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裏,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隻見藺相如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雖然看著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和氏璧”有瑕疵,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讓他指出來。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體靠在柱子上,理直氣壯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麼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哪,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沒想到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麵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誠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裏,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塊兒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麵對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撞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趙王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贈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這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本不想這樣做,但見藺相如態度堅決,隻得說:“好!就這麼辦吧!”
說完,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客棧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客棧裏,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麼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備,恐怕打不贏。最後,秦王見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也沒有為難他,便放他回到趙國去了。
對方覺得是你缺乏冷靜而造成了衝突。事實上,這完全是對方的錯,但是他處在優勢的一方,不允許你直接地對抗。這樣的溝通方式讓人心悅誠服,若采取極端的做法或心懷報複,就會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所以我們要學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不要拿雞蛋去碰石頭,薩達姆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四節雪中送炭勝過錦上添花
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都是慣用的感情投資方法。兩者相比,前者效果更佳。為什麼呢?雖然二者都是“給”,都是感情投資,但由於給的對象、東西、時機不一樣,結果也截然相反。
我們怎樣才能交到雪中送炭的朋友呢?人生在世,都有自己解決不了的事情,需要得到別人的幫助。但是幫助別人要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所謂救人要救急。寒冬臘月的一杯熱茶遠勝過雨過天晴的雨傘。
宋太宗是宋太祖的弟弟,年輕的時候曾和宋太祖一起打天下,深知江山來之不易。因此,他特別愛護老百姓。
有一年冬天,天氣特別冷,到處都是白皚皚的積雪。宋太宗在皇宮裏麵,穿著龍袍,烤著炭火,還覺得寒氣逼人。他命人拿來美酒,借酒來驅趕寒冷。他一杯酒還沒有喝完就開始想:我住在皇宮中,穿著狐狸皮做的龍袍,烤著炭火,還覺得冷,那些缺衣少食的貧苦農民,他們又沒有炭火烤,不知會凍成什麼樣兒?我必須想點兒辦法,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實際問題。
想到這裏,他馬上召來開封府尹,對府尹說:“現在天寒地凍,我們這些有吃有穿有火烤的人就覺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沒火烤的老百姓,肯定更加受不了。你現在馬上帶上衣食和木炭,替我去慰問他們,幫助他們迅速解決這個燃眉之急。”
開封府尹一接到聖旨,馬上帶領他的所有隨從,準備好衣服、糧食和木炭,挨家挨戶地送到老百姓手中。凡是沒米沒衣服的就給他車上少了一個裝置,前麵的道路更加難走,缺少這個裝置,很難安全們送去米和衣服;而那些沒有柴燒的,就給他們送去木炭,讓他們烤火。
那些有困難的災民非常感動,都稱皇上是“雪中送炭”。
結人緣、拉關係也有個承載和邊際效應問題.在他人陷入困境時,主動上前叫“幫”,在別人發達時上前叫“攀”,效果當然不一樣。因此,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是不可取的。在他人落魄的時候施予援手,會讓得到幫助的人銘記終生,危急時會對你鼎力相助。
年,一個大貨車司機接了一個往四川送貨的活。談妥以後,他和另外一名司機載著貨物就出發了。他開了七八年的車了,還沒有跑過一回四川呢。心裏是既激動又緊張,都說那兒的路不大好走,他也沒在意,畢竟開了幾年車了,他覺得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車進四川,他才發現道路真的愈發難行起來。多數道路都是一麵臨江,一麵靠山,而且往往都是坡度很大的路麵。
他小心翼翼地握著方向盤,目不轉睛地盯著前方,不敢有絲毫的懈怠。轉過一個彎,前麵不遠處有一老一少向他們招手。同伴告訴他不要停車,這肯定是搭順風車的。常年跑長途的都知道,中途載客是行車的大忌。可是,看到驕陽下那一老一少汗流浹背的樣子,朋友生了惻隱之心,不顧同伴的反對,招呼二人上了車。
原來那二人是父子,是想搭車回二十公裏遠的家裏去。一路上他們一邊交談老人一邊熱心地為他們指路。
不久,就到了老人的家。等二人下車後,他們發動汽車準備繼續趕路。忽然聽到老人大叫停車,大貨車司機以為老人把什麼東西落到了車上,趕緊停下了車。
老人一邊抹著汗水,一邊對大貨車司機說道:“小夥子,我看你通過。”
他連忙問老人:“是什麼裝置?”老人說叫“刹車淋水裝置。”
他說就是一個水箱,用管子連接到車輪的輪轂處,主要是防止刹車過熱引起刹車失靈的裝置。當時,他感覺這個老人有點小題大做。再說他到哪裏去做這種裝置呢?一旁的同伴也催著他快走,不要聽老人的。
他就說:“老人家,我現在也沒辦法做這種裝置呀?”老人想了想,說:“這樣吧,我給你做一個簡單的,你等著……”
老人說完,轉身跑回了家。一會兒,老人提了一桶水拿了兩根細皮管。他把水桶放進了車廂裏,把兩根管子的一頭分別連接到前後輪的輪轂處,這樣水就順著管子流進了輪轂裏去了。做好後,他問老人多少錢,老人說什麼也不要,並說,他以前是個修車的。現在不幹了,這些東西都是修車時剩下的。貨車司機硬要給錢,老人拗不過他,最後留了十塊錢。
他們繼續前行,果然如老人所說,前麵越來越難走。一路的坡道,不時還有個拐彎。自古都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他們那次算是見識到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他們一路踩著刹車,慢慢前行,額頭布滿了細密的汗珠,手心裏也全是汗水。
那時,他們才知道老人並不是危言聳聽。長時間踩著刹車走路,製動係統很快就回失靈的。
走出那段路的時候,他們特留心查看輪轂,水滴在上麵滋滋作響,可以猜想溫度有多高。一旁的同伴慨歎道:“幸虧遇到了這個老人,幫我們躲過了一劫!”多虧有老人給他們做的那個裝置。
自古錦上添花多,從來雪中送炭少。真正的朋友不是看你風光的時候想方設法親近你,真正的朋友不到迫不得已不會來給你添麻煩,真正的朋友會在你失意時給你勇氣,真正的朋友是誠心待你,真正的朋友是共同的理想而走到一起,真正的朋友是給予而不是索取。
搜集郵票的事——從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件上取下來的郵票,華特爾有第五節妙施小恩小惠
很多人往往輕視小恩小惠的作用,覺得在日常無需給其他人施以小恩小惠,哪怕是給了,也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不僅沒有因此獲得極佳的人緣,反而在職場中遍體鱗傷。
我們為什麼不妙施小恩小惠呢?人人都希望被別人認同與關注。對別人表示你的興趣,愛屋及烏,定會獲得豐厚的回報。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處在被動地位,你先主動示好,相信沒有哪個人會拒絕你的友誼,更會投桃報李呢。這樣做不僅讓別人視你為自己人,而且還會有意想不到的回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