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心不苦到身不苦(2 / 2)

因此,佛教的修行,即從“心”開始,修行首在煉心。修行時候就像牛拉車子走,身體像車子,心像牛。先把牛調養好,使牛感覺舒服有精神、很愉快,自然會拉車。如果不管牛,隻趕車,便是本末倒置。佛法的修行重於心,而身體次之,隻要調心得力,身體自然就調和了。所以任何人因打坐而身體發生問題時,如果基本的坐姿及所用的方法無問題,我都教他們不要管它。很多人所謂因打坐參禪而走火入魔,實際上是身體的問題。有身體就有感覺,所以有舒服、不舒服,有疲倦、不疲倦。身體如機器,如車子,要養護,要加油,否則就會發生問題。所以,修行初入門,先要調身,其次才是調心;若不先調身,難免會出紕漏,當身體疲倦時,有病時,是不能打坐的。而調心是最重要的,心若不穩定,身體再好,也坐不久的。

──聖嚴法師《聖嚴法師開示》

一般人所追求的僅是行動的自由,以及現實生活痛苦的解脫。殊不知真正的自由、絕對的解脫,是基於人心而非人身。因為心,是人生命的主體,行動的統帥。人生正報的美醜,智商高低,依報的貧富,環境苦樂,皆由人心創造。所以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識宗亦說“萬法唯識”。由於人識心的真妄與善惡有別,所創造的十法界眾生生命亦苦樂懸殊。六道眾生,上升人天,下墮三塗,固決定於人心的善惡,而聖人的品位高低,甚至覺悟成佛,亦基於人心的真妄。

凡夫迷失真心,用諸妄想,不知佛性本具,原可作佛,反被貪嗔等六根本煩惱所感,身則殺盜淫,口則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心則貪嗔癡,形成引生未來或苦或樂的果報體的業力,因業感果,故有四大組合的色身。人因有身,需要生存,不得不努力奮鬥,初則但求溫飽,進而講究享受;初則隻為個人著想,次則為家庭打算;不得不汲汲於富貴,戚戚於貧賤,身為形役,心為境轉;既牽掛個人事業的成敗得失,更牽掛家人的健康、前途與幸福。總之人生於世,太多希望,諸多牽掛,更多負累,心中懊惱不安,直接導致心理憂悲苦惱,間接影響生理建康,由心苦而導致身苦,再因身苦增加心苦,結果身心都苦,陷於苦境,無法自拔。唯一自救的方法,是學佛修行,寡欲知足,實行布施,心離慳貪;勤勞忍苦,不為順逆境所動,而停止嗔恨;恒抱慚愧之心,策勵自己,不生驕慢;常以覺悟心,自覺覺他,遠離愚癡;以正信心,深信因果,開導眾生,斷諸疑惑;以智慧心,滅諸邪見,正己正人;使自己由修心養性,進而明心見性,斷惑證真,在無貪、無嗔、無癡,無我慢、嫉妒,無疑惑邪見種種心苦,導致身體健康,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從心靈的自由,做到身體的自由,身心都淨化,身心都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與解脫。

──文殊法師《心靈的自由與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