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危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雲: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達摩二入四行觀》
寬恕是自利利他的善行。“寬”是不記他人的過錯,“吮則是原諒他人的過錯,所以寬恕是忍辱及慈悲的積極表現。所謂“怒”是心奴,“吮是心如。嗔心一起,因為不能作主、無法寬恕他人,進而引發身口意三業造惡,就成為自己心的奴隸,將來更須承擔種種苦報;相反地,如果知道回光返照,忍惡無嗔,這念心如如不動,且寬恕他人,作自己心的主人,如此就得大自在,不但自利亦能利他。
──見膽法師《任心遨遊大自在》
犯錯是平凡的,寬恕是一種超凡。
寬恕,是人類的一種美德,寬恕的本身,除了減輕對方的痛苦之外,事實上,是在升華自己。因為,當我們寬恕別人的時候,我們反而能得真正的快樂。假如我們看別人不順眼,對別人的行為不滿意;痛苦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一般人說:“我恨你”,但是你恨對方,對方也許並不知情。因為不知情,他也不會少一塊肉,或有任何損失,反倒是自己的內心,因為有“恨”而一刻也不得平靜,痛苦不已,因此,我們要了解,“恨”是世界上最愚癡的行為。
唯有懂得寬恕別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佛陀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的快樂,是希望從別人身上去獲得,那會比一個乞丐沿門托缽還要痛苦。”
快樂不是別人可以給我們的,而是要由我們自己來解脫,自己來超越。想要得到快樂,就不要太“過敏”;太過敏的人,對周遭的一切都太在意了,那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條繩子綁住自己一樣,真是自找麻煩。
佛陀告誡弟子們:“比丘常帶三分呆。”就是訓誡弟子們要大智若愚。假如,自己覺得修養沒那麼好,沒辦法輕易寬恕別人,有一個辦法,就是看到不喜歡的人就遠離,不要跟他親近。“遠離惡緣”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自己無法自主時,就要先斷惡緣。
因此,快樂要先學習從寬恕別人而來,寬恕是升華自己的本源,兩者相輔相成,若能如實地運用在生活當中,那麼,便能與佛法相應而不悖離了。
──慧律法師《慧律禪師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