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何要固守這些“懼怕未知”的行為,而不到那奇妙的未知世界去漫遊呢?也許你認為那樣確實能給你帶來很多“好處”,這些“好處”是你固守這些行為的強大心理支撐力,例如:
由於你一直墨守成規,生活單調,你就永遠不必獨立思考。既然你已經有一個計劃,那麼遇事隻要看看計劃就行了,而不必動腦筋思考。
回避未知也有“好處”。你是如此懼怕未知,那麼你隻要固守熟悉的事物,就不必擔驚受怕,盡管這樣會大大有礙於你的個人發展與成就。跟在大家的後麵走路總是保險的。然而,你可以想想哥倫布,當時,別人都告訴他,他的航海探險將徹底失敗,然而他最後成功了。墨守成規總比冒險探索來得容易。畢竟,未知是一種挑戰,未知隱藏著某些風險,挑戰與風險總會構成某種威脅。
你可以說,你在推遲自己的快樂,並認為這樣做是“成熟的行為”,從而固守熟悉事物並以此自慰。這樣,似乎推遲快樂是“成熟”的“大人行為”,但實際上你固守自我、回避未知的原因不是別的,正是你疑慮未知,懼怕未知。
你可以為自己做對了某件事而感到了不起。你一直是個好孩子。隻要你以成敗為衡量標準,總可以把做成某件事看作自我價值的提高,並因此自鳴得意。然則在這裏,“做成了某件事”僅僅是別人對你的評價而已。
消滅未知恐懼的途徑
也許你現在已經意識到了自己以前根本沒有注意到的這一誤區,並試圖作出改變,但是,你不知從何開始,下麵,谘詢專家們給你提供了一些具體的途徑與辦法:
努力選擇並嚐試一些新事物,即使你仍留戀著熟悉的事物。如盡力接識更多的新朋友,多多置身於一些新的環境,嚐試一些新的工作,邀請一些觀點不同、性格不一的人到家裏來做客。多和你不大熟悉的客人交談,少和你熟悉的朋友交談,因為你對朋友已經太了解了。
不要再費心去為你做的每件事找借口,當別人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或那樣做時,你並不一定要說出可信的理由,以使別人滿意。其實,你決定做任何事情的理由都很簡單——因為你想這樣做。
試著冒點風險,使你解脫日複一日的單調生活。如,上班時不一定非得要乘坐同一種方式的交通工具,每天早餐不一定總是吃同樣的東西等。
設想一種美妙的情景——你可以要什麼就有什麼。你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如想像自己擁有一大筆錢,足夠在幾年內怎麼也花不完。這時,你也許會發現,你原來設想的計劃幾乎都是可以實現的。當然你不會去要天上的月亮或海底的珍珠,而是希望獲得一些十分簡單的東西;如果你不再懼怕麵對未知世界,你同樣可以獲得這些東西。
試圖做一件可能使你的生活發生劇變、但將對你有極大好處的冒險事情,如婚姻、工作或學習上的重要選擇等。
每當你發現自己總是在回避未知事物時,問問自己:“如果我真的接觸了這些未知事物,最糟糕的結果會是什麼樣?”仔細一想,其實並沒什麼,你對未知的恐懼,往往大於探索未知而產生的實際後果。
試著做一些看似愚蠢可笑的事情,或一些你覺得“不應該去做”的事情。當你真正做完之後,你也會發現這樣做並沒什麼愚蠢可笑和不該之處。
常常提醒自己,懼怕失敗往往是懼怕別人對你的否定或譏諷。如果“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你便能夠用自己的標準——而不是別人的標準——評估你的行為。你衡量自己行為的標準,將不是你的能力是否高於或低於別人,而是你的能力不同於別人。
試著去做你一直以“我做不好”為借口而回避的事情。
你可以用一個下午來繪畫,讓自己得到充分享受。即使你畫出的畫不很好,你也沒有失敗,因為你至少高高興興地度過了一個下午。你可以在家裏盡情地唱歌,盡管你唱得並不太好。你可以到野外去拍照,盡管你並不懂得很多攝影技巧。
接觸那些你認為使得你懼怕未知的人,主動同他們談談話。向他們明確表示,你打算嚐試新的事物,看看他們反應如何。你會發現,他們的懷疑態度曾是你擔憂的因素之一,因而你總是在這些否定態度麵前陷入惰性。既然現在你可以正視這種態度,那麼你便可以發表你的“獨立宣言”,擺脫他們的控製。
放棄對自己任何事情盡善盡美的信條,讓你和你的孩子選擇那些喜歡或重要的事情,並努力做好;至於有些方麵,隻要敢於去做就行了。將每一件事都做成最好不大可能,人是很難做到盡善盡美的。
不要讓自己不正確的觀點阻礙個人的發展。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我們往往形成一些固定的看法並力圖堅持,但也許你的某些看法並不正確,如果遵照行事,就會產生阻礙。在評估自己的行為時,不要根據你的觀點,而應根據現時的具體情況、根據你現在的經曆來衡量。
記住:別人能做的事,你也一定能做到。你可根據自己的選擇,實現你的任何目標,牢牢記往這一點,每當為保險起見而回避未知時,都提醒自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