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那就是既不高估自己也不低估自己。認識到這一點容易,但做到這一點,卻非人人能及。
人貴自知
想自己的權力更大,想到更能發揮自己才能的崗位上去,要做出比別人更大的成就……幾乎所有人都有上進心,都有改善現狀的欲望。但是,正確評估自己的人,完全有能力接受自己目前所處的現狀和環境,這對於想成功的人來說是關鍵之一。
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有些缺點和性格是與生俱來並要帶進墳墓的。這一點隻要看看那些偉大的成功者就能立即明白,他們都接受了自然的自我。
接受自己,對於正確的自我評價非常重要。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要勇於承擔責任。
名著《哈姆萊特》中,莎士比亞讓宰相波洛涅斯這樣說:“最重要的是忠於自己。你隻要遵守這一條,剩下的就是等待黑夜與白晝的交替,萬物自然地流逝;倘若果真有必要忠於他人,也不過是不得不那樣去做。”
提高自我評價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把自己平時的優點大聲地複述給自己聽。對自己性格中的長處、出色的成績,都要給予肯定的評價,並把這些評價貫注到自己的大腦中。
這種評價帶給你的印象越強烈,那個潛在的自我就越會被發掘出來。這種評價中的自我形象,還應隨著時代的推移不斷地更新,使其總是適合於你的最高基準。
目前,世界上正在進行語言和形象對身體機能的影響研究。根據研究成果顯示,即使胡亂說出的話,也會對身體機能發生驚人的影響。
因此,很有必要控製自己的言語。在強者的語言裏是不會出現輕貶自己的話語的,即使是自言自語。敗者卻不然。情緒一低落,語言就立即變得微弱,“我嘛,本來就不行”,“天生就不成器”,“要是能有那麼個條件嘛……”“不過……”“那時候本應該……”等,雲雲。
強者每天都在對自己說“我行”,“我已經準備好了”,“這次沒問題”,“比上次精神狀態好得多。”他們的自言自語,是為了勉勵和激發自己。
知道了應該如何認識自己,就會在人家奉承自己的時候,一麵思索阻止他們說下去的辦法,一麵去發現自己新的目標。
有些人為了承認那些不如自己順利的人的價值,采取貶低自己的做法。有時他們對自己的貶低會達到難以想像的程度。
“你的工作如此成功,祝賀您”
“哪裏,那算什麼,不過是運氣罷了。”
“這是哪兒的話——了不起的成功啊”
“哎,不值一提”
“你這雙皮鞋真帥,剛買的外國名牌嗎?”
“我看跟鄉巴佬的水平差不多。”
敗者把“謙遜”完全曲解了。他們以為把自己從山崖推到低凹處,表現出一些屈辱的幽默性,就是“謙遜”,但糟糕的是,他們的耳朵完完全全地收聽了這些自我否定的語言。而機械運動著的大腦,隨之又把這些話不知不覺地當作應該記錄下來的事收藏起來了。
勝利者無論對什麼樣的奉承話都是輕聲地說一句“謝謝”而給予回答。奉承也好,祝福也好,僅僅“謝謝”就足以表達自己的心情了,率直地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尊敬,也可以提高自我評價。
科學家對那些曾到達人生理想頂峰的偉大勝者作過很多研究,結果表明,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對自我做較高的估價。像富蘭克林、愛迪生……如果你讀讀他們年輕時寫的東西,就會發現無一例外的高度評價著自己,高度認識著自己存在的價值。
著名的殘疾作家海倫·凱勒盡管眼瞎耳聾,卻在一生中為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愛因斯坦沒考上大學;伽利略在西服店裏打過小工。然而,他們都留芳百世。美國已故總統林肯之所以成功,就因為他在大家感到無望、屢屢失敗之後仍然沒有氣餒。以色列的麥納漢姆·貝律曾是一個沙漠國貧苦農民的孩子,年輕時還因參與軍人反叛活動而坐過牢,但是他最後成了國家總統。
在運動場上,在企業經營方麵,在科學技術領域,幾乎一切勝利的成功者都是明朗地承認著自己。他們對自我形象感到滿意,對別人能夠客觀評價自己而感到高興。更有趣的是,他們的性格幾乎都有魅力,能夠極自然地把友人和支持者吸引到自己的身邊,從不孤立。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鮑爾奇曾經受托為一個晚宴確定賓客座次。在宴會前,他告訴大家,請賓客自便,喜歡坐在哪兒就坐在哪兒,他說:“重要的人都是不在乎的,而在乎的人都是不重要的。”
鮑爾奇這個法則可以說適於一切場合。清醒認識自己“位置”的人,沒必要為爭位置而不顧一切;也沒有必要把自己置於有利地位而出風頭。正確的自我評價隻是默默地給自己指示著該努力的方向。
勝者相信自己的能力,他們為自己而自豪。因為他們確信自己有價值,所以才能像愛自己一樣去愛大家。
但是也不要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就猶如一個胃口小的人吃下一塊大餅會撐著一樣,如果一個能力低的人幹的事超過他的能力,那麼他一定也一事無成,不如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這樣不僅會成功,而且也會提高能力增強信心。
要認識我們自己的力量和非力量,有五個主要方法,它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