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析性質
雕塑作品根據形式的不同可分如下類別:
1.架上雕塑
這種作品多為中小形體,便於置放室內觀賞,有的尚有使用功能,即具有觀賞性、裝飾性、實用性。
2.城市雕塑
多置於廣場、公園、街區等室外空間中,比較占有空間視野。
①紀念性雕塑:具有一定紀念意義的雕塑,如劉開渠所創作《魯迅像》,曾竹韶所創作《孫中山像》。為了紀念歌頌偉人、領袖、知名人士,這些雕像一般都立於特定地域環境,如故居、故地,或便於後人受教育緬懷的地域。
②教育性雕塑:如潘鶴等創作的象征反戰的東渡日本的雕塑《和平少女》。
③趣味性和觀賞性雕塑:如表現老北京民俗的、置於王府井街頭的老北京市井生活組雕,再現了老北京勞動人民日常生活的場景,生動傳神,意味無窮。
④裝飾性雕塑:如巴黎埃菲爾鐵塔前廣場裝飾雕塑,韓國雕塑家金善球的雕塑作品《先驅者》,都運用裝飾手法來表現一定的主題,它們都有變形誇張的裝飾性。
3.建築雕塑
這些雕塑通常是與建築物融為一體的,或是附屬於建築的,或具有建築結構性,同時具有裝飾性。法國巴黎凡爾賽宮廣場噴泉雕塑就是和宮殿主體建築融為一體的佳作。俄羅斯聖彼得堡市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後門裝飾雕塑,雕刻出多名力士負重門廊的體態,既有承重的建築結構性,又有裝飾趣味的藝術性。建於公元前400多年的古希臘雅典衛城伊瑞克先神廟的女像柱廳,其建築上的六根立柱就是以全身女像為型的,女子全身雕刻於立柱上,既承重又形成裝飾,顯得優雅端莊,舉重若輕,是運用建築雕刻的典範作品。
(三)分析風格手法
雕塑作品風格多樣,手法各異,它們都是源於作者的自身藝術特質和依據作品主題需要而產生和展現的。
1.寫實性雕塑
以再現性手法塑造現實中人物、動物、景物,忠實於現實中的原形,這種風格手法是雕塑中常規的、多見的,如雕塑巨匠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中國秦俑坑中人物和車馬陶雕均屬於此類。寫實性雕塑要求造型嚴謹,忠實於原形,傳神而真切。其中以蠟像最為突出,非常接近現實中的真實形象。
2.裝飾性雕塑
裝飾性雕塑和寫實再現性雕塑是有所區別的,是具有裝飾風格的表現性雕塑,是創作者在現實原形的基礎上將形象予以主觀的再創造,一定程度上脫離現實原形,在手法上運用誇張、變形、拆散、重構等,創造出全新的形象效果和意境。
中國古代雕塑大多采取裝飾性手法,並且形成一種程式化風格,這在大量的曆史佛教雕塑中最為多見。如佛像、菩薩、金剛力士、羅漢、童子等,如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藏唐大明宮遺址出土的立菩薩雕像(頭部已失),是在人的原形基礎上運用浪漫手法誇張地處理形體,具有極強的裝飾性。雕塑家張錩的彩塑《孔雀》則是置於案頭的精彩的裝飾雕塑作品。
運用誇張手法是裝飾雕塑的重要特征,雕塑家田金鐸的雕塑《走向世界》是以誇張的形體動作預示著我國各項事業的發達興旺。
裝飾雕塑經常和觀賞性及實用價值相連,在室外室內環境中裝飾雕塑經常見到,它帶給觀賞者一種美感,引發聯想,使人心情愉悅。
泥人張創始人張明山先生(1826—1906年)的泥塑作品《蔣門神》運用誇張的手法在小小的泥質上把人物動態、形象作了強烈的誇張,成功地突出了人物的個性和神態。山西平遙雙林寺的四大天王也是運用程式化誇張手法突出形象動態的精品。
變形手法是裝飾雕塑的又一特征,在現實原形的基礎上運用變形手法塑造新的再造形象,在現代雕塑中是經常出現的,英國近代有名的雕塑家亨利·摩爾(1898—1984)的著名作品《國王與王後》,就是以變形手法再造形象的例子。
3.具象與抽象
雕塑作品與繪畫有同樣的發展曆程,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出現了抽象派繪畫,雕塑發展中也產生了抽象性雕塑,在形體塑造上沒有具體形象,而是以不同幾何體構成形和空間,產生對觀者的感官衝擊和審美聯想,如雕塑家羅健創作的雕塑作品《加載》。
以金屬材質組成一個空間建構,給觀者一種遐想,作者以抽象手法揭示了人與數據庫的關係。抽象雕塑隨著時代的發展將會出現在更寬泛的領域。
雕塑發展中風格手法的不同也有地域、曆史、傳承的因素,因此除考查創作者本體因素之外,還要聯係上述社會發展因素。
(四)形式美的考察
雕塑作品的形式美是為主題服務的。
1.構圖的形式美
構圖是雕塑的重要形式因素,尤其圓雕、群雕要關照多種角度的形式美感,對一個雕塑作品要考察整體的形體組合關係,疏密搭配、動勢、主體與空檔背景的交織效果,外輪廓的走勢等。作者是求靜還是求動也是構圖形式效果應考察的內容。一件好的雕塑作品應首先具備理想完美的構圖。
古希臘群雕作品《拉奧孔》刻畫希臘神話中祭司拉奧孔觸怒天神與其兩子一起被海神波賽冬所派的兩條巨蟒咬住的瞬間,表現痛苦掙紮的狀態。整個作品由蛇和人穿插組成三角形構圖,在穩定中極顯動蕩不安的視覺效果,突出了作者希望表達的主題。
前蘇聯女雕塑家穆希娜的作品《工人和女莊員》組雕,男工人手持斧頭,女莊員手持鐮刀,兩人手臂持物前伸,迎風向前,選用了對稱的構圖格局,給人穩重、堅毅、自信、奮進的聯想,在當時國際博覽會上大獲成功。
2.動態和影像
分析一件雕塑品,無論是人物題材、動物題材或其他內容,在考察它的構圖效果的同時,也要注意其形體的運動動勢效果如何。雕塑區別於平麵繪畫,造型語言受到一定限製,最突出的是形體的組合和外形,因此雕塑作品形式美因素最突出的莫過於外形和影像效果。外形的動態對於一件雕塑品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希臘米羅斯島出土的《維納斯》是古希臘雕刻傑作,1820年出土後在轉程中兩臂丟失。但整體動態微妙、生動、完美,很多雕塑家都企圖安上雙臂,作過各種設計和試驗,其結果均不理想,均感破壞自然完美的動態和形體,最終紛紛罷手,不再徒勞。
一件雕塑作品的整體外形——影像最吸引觀者,因為雕塑材質比較單純,如玉石、木質、不鏽鋼等,顏色也比較單一,這就必然相對突出了外形影像的奪目。捷克雕塑家馬薩貝克的佳作《音樂》,無論正麵側麵或半側麵其影像效果都十分優美而極富韻律感,是一件突出影像美的傳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