⑿冰雕:以寒冰為材質,在近年來頗盛行。
⒀人工材質:種類繁多,如合成樹脂俗稱“玻璃鋼”,人造大理石等已為雕塑多用。現代各國流行的“軟雕塑”則是用各種織物為材質,編結出具有立體性和空間性的作品,拓寬了雕塑的領域,頗受人們歡迎。
六、雕塑製作過程(泥塑)
以寫生泥塑為例,分列雕塑製作過程如下:
(一)把握構圖動態
在雕塑開始階段要特別注重整體的動態趨勢,即動態特征形成的形式感,要關照外形的形式感,同時要推敲多個角度的形式感。
(二)把握比例關係
雕塑的比例不僅指長度、麵積和深度,更要注意形體之間的起伏落差。可運用卡尺輔助測量。
浮雕有透視現象,因此其比例要準確的考察定位。
(三)把握形體狀態
把要塑造的物象先歸納成相應的幾何體群,進行複雜形體的簡約概括,突出大的基本型。
(四)進行結構塑造
有了正確比例,有了概括準確的基本形體,就為結構的塑造打下良好的基礎,可以進行“物化”的深入塑造。
(五)製作程序步驟
1.搭建泥塑支架
雕塑支架如同人體骨骼一樣,無論雕塑人物、靜物、動物等,都要先以支撐力合理、承重壓力能勝任的材料(如鋼柱、木柱等)搭建支架,其中要預先立好主承重支柱(可納入形體內,也可分離出形體外),根據人或動物的脊柱而立的主支架,並分列四肢的可彎曲調整的四肢支架。最重要的是支柱支架的捆綁銜接部位,一定要銜接捆綁牢固,不鬆散、不移位、不旋轉,支架銜接部分要結合合理、有力堅實,支撐架不要過大,防露出。
2.捆綁附加物
以接近塑造的最終原型,加捆掛泥十字架。
3.開始充填泥土
泥土質地要純淨,加水和泥使泥有黏性,使其從鬆散的生性到有韌性的熟性。用手或工具找出形體的大塊麵,基本形體在塑造過程中,始終要做到“寧方勿圓”、“以方代弧”。
4.深入刻畫,深入塑造完備結構關係
這一步驟需時最多,要經過反複推敲,達到精確的塑造再現物象造型的境地。
5.統一整理
從整體關係出發,把握大效果,突出重點。做到有主有從,如人應以頭部為重點,頭部以基本形為重點,五官以眼鼻為重點等。
七、材料及工具(泥塑)
(一)泥
可分水性泥和油性泥。
水性泥是以水攪拌膠泥,有黏性,水分要合適,其量適中可防止水多泥稀不成型或水少泥幹硬燥裂。小型泥塑可在泥中摻加棉絮,以加強泥的聚合性,防止散裂。寺廟中泥塑可於泥中加入織物用以加強泥的拉扯力。
油性泥又稱“橡皮泥”,以機油、廢橡膠、蠟、滑石粉等為原料融合製成,加溫塑形後在常溫下不變形,可多次使用。
泥不論水性還是油性,以可塑性強、柔軟不粘手、軟硬適度為宜。
(二)工具
泥塑時最理想的工具就是雙手,以手塑形既準確又靈便,因自然而具有人情之美。
必要的工具仍應具備:
①卡尺:是衡量長度、跨度的量器。
②轉台:是承重的,台麵可以旋轉以調節方向,可上下升降調節塑造物的高度,有鐵製、木製兩種,需要沉穩不易翻倒。
③泥塑支架:是作雕塑的承重支柱,上麵可捆綁骨架,堆積泥質的支柱。一般以粗壯的金屬或木棍來做,要堅實牢固,釘於木製底盤上。
④鐵條、鐵絲、木棍:用於主支柱上連接分支架,如做人體雕塑,可以用這些物品捆綁構成人的脊柱、四肢,以做泥質的骨架。
⑤拍泥板:以木製為佳,麵要平,塑型用,用來拍塑泥質的形體。
⑥雕塑刀:種類繁多,有木製、竹製、骨製、不鏽鋼製、玻璃鋼製、有機玻璃製等。樣式多種,有兩用塑刀,可刮泥、可加泥,一邊帶齒;有切泥刀、壓光刀、勾抹刀、鐵塑刀等。根據不同需要亦可自行創造工具。
⑦雕刻用工具:根據不同雕刻質料,選用不同的工具,一般石雕工具比木雕工具更堅硬有重量。
近代隨著工業發展,雕刻加工中多啟用電動工具,如電鋸、電鏟、電鑽等,極大地提高了雕刻的加工效率,相當程度上緩解了勞動強度,增強了表現力。
(三)翻製
在泥塑成型後,可用石膏經過翻製做出陰模,“模子”成凹狀,和原型輪廓起伏完全相反。第二步,在陰模上澆入調和好的石膏液體,在適度的搖晃中待石膏均勻地貼緊陰模內壁,經過一定時間,待澆灌的石膏發熱成為固體後,即可開模,澆灌的石膏就還原成陽型,即還原成泥塑的原型。
其他材質可澆灌成液體者與上述方法大同小異,如鑄銅雕塑、玻璃鋼雕塑等。
石、木、玉、象牙、冰等這些材質的雕塑則需打鑿、切割、琢磨而成,是屬減法塑造類型,其工具更為複雜多樣。
陶、瓷雕塑要有相當的設施,在相應的溫度下加工燒製才可成型,要有燒窯、燒爐等,並要有相應的熱源(電、木材、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