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

雕塑是造型藝術的一個門類,屬於視覺藝術,它具有立體性和空間性,是由長度展開的麵積,麵積變方向延伸形成了實實在在的實體。換言之,雕塑是有三維不同方向的,並具有跨度距離的空間性,是視覺可感知的觀賞藝術。

雕塑從字麵上解釋,“雕”是削減法,又稱“雕刻”,如象牙雕刻,玉石雕刻等,“塑”是添加法,如泥塑。兩者合意即可減可加,故統稱雕塑。

雕塑從形態上分析有圓雕、浮雕兩大類型。圓雕是實體,不存在焦點透視現象,是與自然形態相同的原型重塑。

浮雕是將自然狀態壓平壓扁變形了的形體,是新形。浮雕存在焦點透視、散點透視現象,形體有透視縮減和變形。

此外還有圓雕與浮雕組合在一起的混合狀態類型的雕塑作品。

雕塑從性質上分,可分為:

架上雕塑——多置於室內,形體多中小型。

城市雕塑——多置於室外廣場、公園、街區、公共場所。

建築雕塑——多與建築物融為一體。

雕塑從形象上分,可分為:

①寫實性雕塑——再現自然形態的型。

②裝飾性雕塑——通過對自然形態采取強調、誇張、變形、歸納等手法再造新型,是具表現性的雕塑。

抽象性雕塑——不存在具體形象,多以抽象的線、麵搭建形體。

近年又派生出硬雕塑和軟雕塑的新概念、新形式。

雕塑從功能上分,可分為純觀賞性的雕塑作品和觀賞與使用功能相結合的雕塑作品。

在我國雕塑史上有傳統雕塑和反映現實生活的現代雕塑。

二、雕塑的觀察方法

在進行雕塑創作前,首先是如何用眼睛正確觀察被塑造的對象,作者眼睛的觀察力是要經過反複不斷訓練的。

(一)仔細認真的觀察

在塑造之前應該把對象看透徹,做到由表及裏,由裏及表,“入木三分”的進行觀察,明了被塑造的對象是什麼。

(二)立體的觀察

觀察過程中無論圓雕或浮雕,塑造者必須做到三維立體的觀察(在製作過程中也必須做到),應該防止把客觀物象看成像地圖一樣僅二維的平麵形態。雕塑塑造客觀物象與素描不同,它是從三維到三維,並且塑造者可以用多個視點進行觀察,可以圍著被塑造模特兒,四周環視,以求甚解。

因為立體性是物象最基本特征,所以物象是有凸凹起伏形態的,雕塑中要塑造這些物象就要關注它的起伏程度,捕捉突出的高點和凹下的低點,找出突出的形體及凹下的形體,它們的位置及凸凹的程度和狀態。

可以使用量尺寸的卡尺進行實物測量,以便於把握準確的尺寸比例關係。對被擋住的形體狀態,要進行正確的推理判斷。

(三)關注“影像”

“影像”即物象外輪廓的形,應特別注意觀察捕捉物象外形的形式感。

(四)歸納“麵”的構成,確認“轉折”

物象的立體性是由不同方向的麵搭建成的,因此在觀察和塑造物象時,視點不要僅僅停留在“點”上,應該把點延伸到距離(長度),把距離延展成麵,歸納“麵”的構成去觀察捕捉物象的型。

不同方向的麵搭建成立體物,所以麵改變方向的關鍵環節就是“轉折”部位,抓住物象麵的轉折部位並分析其轉折狀況和程度,就可如實的塑造客觀物象的立體形態。世間萬物的立體形態可概括為方形物和弧形物,方形物的麵是幾個平麵搭建的,其轉折部位是棱狀,是麵的突變轉折,弧形物的麵的搭建是非棱狀的漸變轉折,有過渡狀態。把握分析突變或漸變的轉折狀況及程度是塑造立體物象的關鍵。

綜上所述,雕塑過程中無論寫生或創作,首先要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上述的多種方法應同時並用,不應互相排斥,僅單純孤立的使用。隻有多種觀察方法“同步”的運用才是正確的。

三、雕塑的認識基礎

對於物象的形體“觀察階段”,僅僅是開始,隨之而來的是把這種觀察時的感性認識向高層次的理性認識提升。雕塑的理性認識基礎應包含如下內容。

(一)確立形體觀念——立體性、空間性

世間一切物象都從屬於兩種形態,一種為自然形態——自然形;一種為人造形態——人工形。現以自然形為例分析如下:

1.物象立體形態——立體性

物象立體性表現在由三個以上不同方向的麵搭建而成(見前文所述)。

不同方向的麵其形狀各有特征,多種不同形狀的麵搭建成多種多樣的立體物,把形態多樣的自然物抽象成規整幾何體,這是記錄自然物象形體的好方法,如六方體、角錐體、圓錐體、球體等,它們彼此組合又構成新型。

2.物象遊離形態——空間性

物象自身除具有立體性之外還存在著另一種特性——空間性。空間就是物象自身的跨度,就是物象各部位之間,物象與物象之間的距離。物象自身各部位間可能存在有跨度的遊離景象,形成了距離,這就是空間性。如人頭部鼻頭和人中的距離、下頜和頸部的距離、手部五指間的距離等。

物象的形體應該從立體性和空間性兩種特性去分析認識,去捕捉與塑造,這是雕塑要充分表現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