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分三種,分別為焦點透視、空氣透視、散點透視。
(1)焦點透視:首先了解焦點的概念。
視平線上有無數個滅點,其中視線和視平線成90°交叉時,該交叉點稱“焦點”,又稱主滅點或心點。
焦點透視中視點觀察物象形體有兩種現象:一個是近大遠小,一個是變形縮減。
視點所見的物象與視平線的位置關係可分為:物象整體高於視平線、物象整體低於視平線、物象與視平線等高橫跨視平線等三種狀況。
第一種狀況:物象整體高於視平線時,物象呈現變形和縮減,呈現近大遠小視覺印象;物象近視點部分比遠視點部分高,即近高遠低現象。
第二種狀況:物象整體低於視平線時,物象呈現變形和縮減,有近大遠小現象,物象近視點部分比遠視點部分低,即近低遠高現象。
第三種狀況:兼有上述兩種狀況。
直麵物中以正方體為例分析物象和視平線位置關係會形成三種透視現象:
第一種:“平行透視”,又稱“一點透視”:正方體有一組橫邊和視平線平行時,其立邊方向保持不變,隻有近大遠小,縱深橫邊延長趨於靠攏,最終相交於視平線焦點上,故稱“一點透視”。
第二種:“成角透視”,又稱“兩點透視”:正方體橫邊沒有和視平線平行時,其立邊方向保持不變,隻有近大遠小,近長遠短。兩組橫邊分別向左右方向趨於靠攏,分別相交於視平線上左右兩個滅點上,故稱兩點透視。
第三種:“傾斜透視”,又稱“三點透視”:正方體三組邊都沒有和視平線平行或垂直時,三組邊線延長靠攏分別相交於視平線上方“天點”及視平線下方“地點”,邊棱沒有和視平線垂直狀態。
弧形物象的透視比較複雜多樣。圓球沒有變形隻有近大遠小現象;橢圓形體、半球體有變形和近大遠小現象;圓圈有透視的弧度變化和近大遠小現象,如瓶口瓶底的圓弧,自行車輪的圓弧均為此列。
(2)空氣透視:是另一種透視現象,其透視特點為:近離視點物體,形體清晰,立體感充分強烈;遠離視點物體,形體模糊,立體感顯示不充分,有平麵感,明暗對比弱,猶如霧氣相隔效果,這在景物寫生中最為明顯。
(3)散點透視:又稱“多點透視”,這種透視是非直觀所見,在實地寫生中是不存在的,是人們主觀的創作手法,是在畫麵或設計作品中選擇多個視點物象的拚合、疊列、並置,典型代表如中國山水畫的層巒疊嶂。
透視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一種人類視覺生理與心理共同作用的視覺現象,在實地寫生中,認真觀察比較,把握好視點位置(即寫生者眼睛位置),確認視平線的位置,就能正確地把握物象出現透視關係後的變形、縮減狀況和程度。
2.解剖
素描練習中最主要的研究和描繪物象是人,人的形體構成的研究來源於對其進行解剖,解剖結構是由人體的骨骼、肌肉等組成,還要關注運動變化引起的形體變化。
(1)比例:
①頭部比例:人的頭部比例可從正側麵進行分析。頭部正麵輪廓是一個橢圓形,側麵輪廓是兩個橢圓形近90°交叉。
中國古代畫論把人頭部正麵輪廓概括為八種類型,用八個漢字加以概括分別為“田、由、國、用、目、甲、風、申”。
從頭頂至下頦之間1/2位置是內眼角。
“三庭五眼”是中國古代畫論對麵部正麵輪廓及五官比例的概括。“三庭”是指:發際線至眉間=眉間至鼻底線=鼻底線至下頦底。“五眼”是指:左側發際線至左外眼角=左外眼角至左內眼角=左內眼角至右內眼角=右內眼角至右外眼角=右外眼角至右側發際線。
唇縫在鼻底線到下頦底的2/5處。
耳朵的位置側麵觀為:上耳根至外眼角=外眼角至嘴角。
②全身比例:中國古代畫論對人體有“立七坐五盤三半”的概括性論述,指明了東方人一般全身比例的狀況。如以人的頭長為單位衡量全身時,“立七”是指站立的人全身從頭頂到足跟為七個頭部長度,這一比例比較適中。具體分段是:頭頂至下頦=下頦至胸下線=胸下線至臍孔=臍孔至臀下線=臀下線至大腿2/3=大腿2/3至小腿1/2=小腿1/2至足跟。
兩臂平伸各為三個頭長,兩中指尖間的距離略長於全身長度。
手=2/3頭長,足側麵=頭長。
“坐五”是人取正坐姿勢時,全身長度為五個頭長。
“盤三半”是人席地而坐時,或取蹲姿時全身長度為三個半頭長。
老年人和少年兒童人體比例不同於中青年人,老人脊柱彎曲,顯頭部略大;小孩頭部大身子略顯短。各年齡段都有一定差別。
男子和女子體形也有一定差別,與生理有關。
男子體形粗壯有棱角,體塊清晰,肩寬,骨盆窄;女子體形圓潤沒棱角,腰胯高,肩窄於骨盆。
人體比例關係要觀察在透視變形、縮減和運動後的比例變化,這是素描中要把握的比例。
(2)骨骼、肌肉(略)。
(3)形體結構:人體在解剖基礎上的形體構成可分析概括為三大塊、四長柱。頭部是個長六麵體,胸膛是個梯形體,骨盆是個扁梯形體。這三大塊由頸部和腰部穿連起來,手臂為一對長圓柱,腿部為一對上粗下細的長圓柱組成,這就是“四長柱”。
手是長橢圓形,手背隆起,手心下凹,拇指與其他四指分離。
足是長三角形,足內側有足弓,使足背呈橋梁狀,用以支撐全身重量,富於彈性。
(4)運動結構:人在運動狀態時,形體有很大的變化,其中要注意三個部位的不變形,即頭、胸膛、骨盆。最富變化的是頸部、腰部和臂肘部、腿膝部,把握動點同時要特別注意脊柱的變化,它是人體動態線,和四肢連起來觀察就形成人體的運動結構。
人體運動和靜止關鍵是重心,重心線在人體上是指從頸窩向下方作垂直的鉛垂線,如果這條鉛垂線經過兩足底連線時,人體保持平衡靜止狀態,否則呈失重狀態,就會產生運動。
應特別注意觀察和研究人體運動的極限,即運動最大幅度,防止出現違反客觀生理結構的謬誤。如頸部後仰極限、腰部扭轉的極限、肩關節後擺的極限等。
(5)人體與衣紋:素描表現的人物通常是穿著衣服的狀態,因此一方麵要了解人體的造型,一方麵要研究衣服的造型結構和質料,還要觀察運動中衣服和人體運動的關係。
通常衣服和運動中人體的關係會產生以下幾種變化:“拉扯衣紋”——一點或兩點著力形成的衣紋;“旋轉衣紋”——身體扭轉時產生的轉動狀態衣紋;“結紮衣紋”——有結紮部分形成的放射狀衣紋;“下垂衣紋”——由地球引力形成的呈下垂狀衣紋;“飄動衣紋”——如風吹或快速運動中的打破靜止狀態的衣紋;“壓擠衣紋”——因收緊動作而產生的堆積、疊壓出現壓擠衣紋。
(四)人物、動物畫法
1.人物畫法
人物在素描中是描繪重點。
(1)熟悉研究解剖和透視規律。隻有了解人的解剖和形體結構,並且掌握了焦點透視規律才能正確地表現人的造型。
(2)要抓住人物的個性特征。被描繪人物頭部或全身均具有個性特征,從形體、形象、動作到精神世界、氣質性格都不雷同,這是靜物和動物不具有的,隻有抓住人物的個性特征,才能刻畫得傳神。
(3)從靜到動,從臨摹到寫生,從頭部到全身,從慢到快,從求全到不求全。“從靜到動”——先畫石膏模型,如石膏五官、麵部石膏切麵像、石膏頭像、石膏全身像,然後再畫真人模特兒頭像、坐身像、全身和人體。
“從臨摹到寫生”——先對照印刷品臨摹,再畫真人寫生。
“從頭部到全身”——已如上述,是從易到難。
“從慢到快”——先畫長時間寫生再畫速寫。
“從求全到不求全”——寫生先用全因素畫法,逐漸應用不求全的“結構畫法”和“線描畫法”。
2.動物畫法
描繪動物也是素描的重要課題,是練習造型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設計創作應用較多的題材。
(1)形象和形體特征突出。世上動物中飛禽走獸應有盡有,造型奇特,迥然各異,極富有變化,對練習者訓練造型能力來說最為理想。
(2)先畫靜後畫動,先臨摹後寫生,先慢後快。可先對靜止的標本進行寫生,或先臨摹印刷品照片和畫作;可先畫長時間作業,熟練之後再畫速寫。動物速寫是畫動物最理想的方法。
(3)抓動態、抓結構、抓質地、抓顏色:
“抓動態”——動物最大特征是運動狀態,寫生時要緊緊抓住動物的動態運動規律,反複觀察、認真分析判斷,尤其要抓住動態線,如奔跑的馬、站立的鹿、飛舞的鷹。
“抓結構”——動物造型的關鍵是比例和結構,如馬的頭和羊、牛、駱駝全然不同,是比例結構不同;馬的蹄和牛、豬的蹄亦不同;馬的腿和鹿、獅、虎也各異,隻有準確地刻畫它們的比例結構,才能畫準造型。
“抓質地”——動物的表象中最具特點的是質地,有的有毛皮,有的有鱗片,有的有角質,有的有羽毛等。質地極其複雜多樣,隻有抓住這些質感特征,如實地刻畫才能畫好動物。
“抓顏色”——動物的表象中另一大特征就是有五顏六色的色彩、有序的花紋,如斑馬、雉雞、老虎、熊貓等。
綜上所述,動物寫生是個豐富多變的素描練習題材,描畫過程中能有效全麵地訓練素描的敏銳捕捉力,強烈的感受力,快速的表現力,以及對審美意識的培養和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