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直擊客戶的需求點(3 / 3)

這個故事對於銷售人員的啟示就是:永遠隻問“要多少”,不問“是否要”。任何時候,即使客戶並沒有足夠的購買力或購買欲望,你仍不應該放棄任何實現或擴大銷售成果的機會。

關於促進用戶快速購買,更值得一提的是,當用戶需求實際上不必那麼明了時,你不但可以問“要多少”,還可以問“要這個還是那個”。假設你是一位鞋店導購,你的顧客同時看好兩雙不同款式或相同款式但顏色不同的鞋子,並試穿三次以上還沒下定決心要購買,這時你就可以對顧客說:“請問您要那雙黑色的還是咖啡色的呢?”此種“二選其一”的問話技巧,其實就是要你幫顧客拿主意,替他說出需求,讓他下決心購買了。這種問法,與“要多少”其實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你需要的斧子是這樣的!

在任何行業的銷售領域,都有這樣一個令人不敢相信的事實:客戶購買的可能永遠存在,而失敗的銷售人員總是自己去消滅這種可能性。而且一般而言,客戶的需求並沒有處於受壓抑的狀態,隻是推銷者不相信它的存在,所以不願幫客戶分析其需求細節,交易因此無法實現。

美國的布魯金斯學會以培養世界上最傑出的推銷員著稱於世。該學會在每期學員畢業時,會設計一道最能體現推銷員能力的實習題,讓學生去完成。

克林頓當政期間,他們出了這麼一個題目:請把一條三角褲推銷給現任總統。八年間,有無數個學員為此絞盡腦汁,可是,最後都無功而返。克林頓謝任後,布魯金斯學會把題目換成:請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小布什總統。

麵對這個題目,大部分學員知難而退,他們認為,這道畢業實習題會和克林頓當政期間一樣毫無結果,因為現在的總統什麼都不缺少,再說即使缺少,也用不著他們親自購買;再退一步說,即使他們親自購買,也不一定正趕上你去推銷的時候。

然而,喬治·赫伯特卻做到了,並且沒有花多少工夫。一位記者在采訪他的時候,他是這樣說的:“我認為,把一把斧子推銷給小布什總統是完全可能的,因為布什總統在得克薩斯州有一農場,裏麵長著許多樹。於是我給他寫了一封信,說:有一次,我有幸參觀您的農場,發現裏麵長著許多矢菊樹,有些已經死掉,木質已變得鬆軟。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頭,但是從您現在的體質來看,這種小斧頭顯然太輕,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鋒利的老斧頭。現在我這兒正好有一把這樣的斧頭,它是我祖父留給我的,很適合砍伐枯樹。假若您有興趣的話,請按這封信所留的信箱,給予回複……最後他就給我彙來了15美元。”

這件事看上去有些神奇,可它確實發生了。很多人從中看到了“信心”、“勇氣”對銷售工作的重要性,甚至認為這是“精誠所致,金石為開”的絕好例證。但這種看法顯然是偏頗甚至錯誤的,銷售工作不是乞討,讓沒有需求的顧客購買產品的想法是可恥的。布什是總統,他同時也是一個普通的顧客,作為一個農場主,他對斧子的需求是存在的!隻是一般的推銷員不會替布什想好:他需要一把什麼樣的斧子,這把斧子可以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使用。他們更不敢去告訴布什,布什需要的是一把舊斧子,而非一把新斧子。不研究客戶的需求細節卻期待奇跡出現,從本質上看,仍然是對銷售工作不負責任的表現。

我們再來看一個關於推銷桶的例子。

“你好,大衛先生,我是極品製桶廠的代表——天哪,你真的用了不少桶啊。你用的時候有沒有遇到什麼麻煩呢?”

“主保佑你,朋友,我的桶倒是問題不大,除了最明顯的那一個。”

“最明顯的一個?”

“是的,你知道,得想想辦法去給各個桶上做上記號以把他們區分開來。由於這裏蒸汽太大,標簽什麼的都貼不上去。這有時候也肯呢感會帶來生命危險。今天早上就把兩加侖的醋倒進了熱油裏,用鱈魚醬擦鞋,用消毒劑醃鵪鶉蛋。這可弄的我們提心吊膽。”

“你看,大衛先生,我很樂意向您介紹我們的一種新的產品:閃光3號桶,這種桶由高密度的塑料製成。這就意味著我們能夠把它做成三十所種不同的顏色。比如說,你可以用紅色的桶開裝油,用綠色的桶來裝鱈魚醬,那樣就解決了你們現在存在的安全隱患了,不是嗎?我想這種新產品正是您所需要的!”

就這樣,銷售人員很快的就找到了顧客的需求點,直接就將最適合顧客的產品推薦給了顧客,顧客怎麼會不喜歡呢?

很多時候,客戶對自己的需求細節並不明了,他們或許與布什一樣,確實需要一把斧子,但他們日理萬機,無暇細想他要買的東西究竟“長”什麼樣。作為一個推銷員,正應該幫助客戶把這種細節勾勒出來。從某種角度看,這便是“賣自己”的精義所在——推銷工作也是一種勞動,你必須賣出自己的腦力,為顧客提供必要的智力服務,然後才能實現產品的銷售。那些認為銷售隻與產品有關的人,是無法成為稱職推銷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