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說的一定要比唱的要好聽(3 / 3)

1.不說批評性話語

這是許多業務人員的通病,尤其是業務新人,有時講話不經過大腦,脫口而出傷了別人,自己還不覺得。常見的例子,見了客戶第一句話便說,“你家這樓真難爬!”“這件衣服不好看,一點都不適合你。”“這個茶真難喝。”再不就是“你這張名片真老土!”“活著不如死了值錢!”這些脫口而出的話語裏包含批評,雖然我們是無心去批評指責,隻是想打一個圓場、有一個開場白,而在客戶聽起來,感覺就不太舒服了。

人們常說,“好言一句三冬暖”,也就是說,人人都希望得到對方的肯定,人人都喜歡聽好話。不然,怎麼會有“讚美與鼓勵讓白癡變天才,批評與抱怨讓天才變白癡”,這一句話呢,在這個世界上,又有誰願意受人批評?業務人員從事推銷,每天都是與人打交道,讚美性話語應多說,但也要注意適量,否則,讓人有種虛偽造作、缺乏真誠之感。就像我大院裏住的王姨,有一天在業務員與她告別後,她就跑過來對我們說:“別聽他那一套一套的,嘴巴甜得要命,都是假的,這保險公司培訓出的怎麼都是一個模式的人,油腔滑調,耍嘴皮特行!”大家瞧,這王姨,無形中提醒我們,與客戶交談中的讚美性用語,要出自你的內心,不能不著邊際地瞎讚美,要知道,不卑不亢自然表達,更能獲取人心,讓人信服。

2.杜絕主觀性的議題

在商言商,與你推銷沒有什麼關係的話題,你最好不要參與去議論,比如政治、宗教等涉及主觀意識,無論你說是對是錯,這對於你的推銷都沒有什麼實質意義。

我們一些新人,涉及這個行業時間不長,經驗不足,在與客戶的交往過程中,難免無法有主控客戶話題的能力,往往是跟隨客戶一起去議論一些主觀性的議題,最後意見便產生分歧,有的盡管在某些問題上爭得麵紅脖子粗,而取得“占上風”的優勢,但爭完之後,一筆業務就這麼告吹,想想對這種主觀性的議題爭論,有何意義?然而,有經驗的老推銷員,在處理這類主觀性的議題中,起先會隨著客戶的觀點,一起展開一些議論,但爭論中適時立馬將話題引向推銷的產品上來。總之,做為銷售人員,與銷售無關的東西,應全部放下,特別是主觀性的議題,作為推銷人員應盡量杜絕,最好是做到避口不談,對你的銷售會有好處的。

3.少用專業性術語

張先生從事壽險時間不足兩個月,一上陣,就一股腦地向客戶炫耀自己是保險業的專家,在與客戶溝通的過程中,將一大堆專業術語塞向客戶,客戶聽了個個都感到壓力很大。當與客戶見麵後,張先生又是接二連三地大力發揮自己的專業,什麼“豁免保費”、“費率”、“債權”、“債權受益人”等等一大堆專業術語,讓客戶聽了之後,如墜入五裏雲霧中,似乎在黑暗裏摸索,對方反感心態由此產生,拒絕是順理成章的了,張先生便在不知不覺中,誤了促成銷售的商機。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覺,業務員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把客戶當作是同仁在訓練他們,滿口都是專業,讓人怎麼能接受?既然連聽都聽不懂,還談何購買產品呢?如果你能把這些術語,用簡單的話語來進行轉換,又不顯外行,讓人聽後很容易明白,才能有效達到溝通目的,產品銷售也才會達到沒有阻礙。

4.禁用攻擊性話語

我們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場麵,同業裏的業務人員說一些帶有攻擊性色彩的話語,攻擊競爭對手,甚至有的人把對方說得一錢不值,致使整個行業形象在人心目中不理想。我們多數的推銷員在說出這些攻擊性話題時,缺乏理性思考,滿以為向顧客介紹自己競爭對手是如何的不好,顧客就會選擇自己的產品。卻不知,顧客對你的競爭對手不滿,並不代表對你滿意。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的攻擊詞句,都會造成準客戶的反感。

因為你說話的時候是站在一個角度看問題,不見得每一個人都是與你站在同一個角度,你表現得太過於主觀,反而會適得其反,對你的銷售也隻能是有害無益。這種不講商業道德的行為,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個公司企業文化的加強,會得到改善。攻擊性色彩的話語,絕不可能會大行其道的。

5.避談隱私問題

與客戶打交道,主要是要把握對方的需求,而不是一張口就大談特談隱私問題,這也是我們推銷員常犯的一個錯誤。有些推銷員會說,我談的都是自己的隱私問題,這有什麼關係?就算你隻談自己的隱私問題,不去談論別人,試問你推心置腹地把你的婚姻、性生活、財務等情況和盤托出,能對你的銷售產生實質性的進展?也許你還會說,我們與客戶不談這些,直插主題談業務難以開展,談談無妨,其實,這種“八卦式”的談論是毫無意義的,浪費時間不說,更浪費你推銷商機。

6.少問質疑性話題

業務過程中,你很擔心準客戶聽不懂你所說的一切,而不斷地以擔心對方不理解你的意思質疑對方,“你懂嗎”“你知道嗎?”“你明白我的意思嗎?”“這麼簡單的問題,你了解嗎?”,似乎一種長者或老師的口吻質疑這些讓人反感的話題。眾所周知,從銷售心理學來講,一直質疑客戶的理解力,客戶會產生不滿感,這種方式往往讓客戶感覺得不到起碼的尊重,逆反心理也會順之產生,可以說是銷售中的一大忌。

如果你實在擔心準客戶在你很詳細的講解中,還不太明白,你可以用試探的口吻了解對方,“有沒有需要我再詳細說明的地方?”也許這樣會比較讓人接受。說不定,客戶真的不明白時,他也會主動地對你說,或是要求你再說明之。在此,給推銷員一個忠告,客戶往往比我們聰明,不要用我們的盲點去隨意取代他們的優點。

7.變通枯燥性話題

在銷售中有些枯燥性的話題,也許你不得不去講解給客戶聽,但這些話題可以說是人人都不愛聽,甚至是聽你講就想打瞌睡。但是,出於業務所迫,建議你還是將這類話語,講得簡單一些,可用概括來一帶而過。這樣,客戶聽了才不會產生倦意,讓你的銷售達到有效性。如果有些相當重要的話語,非要跟你的客戶講清楚,那麼,我建議你不要拚命去硬塞給他們,在你講解的過程中,倒不如,換一種角度,找一些他們愛聽的小故事,小笑話來刺激一下,然後再回到正題上來,也許這樣的效果會更佳。總之,這類的話題,由於枯燥無味,客戶對此又不愛聽,那你最好是能保留就保留起來,束之高擱,有時比和盤托出要高明一籌。

8.不說粗俗的話

每個人都希望與有涵養、有層次的人在一起,相反,不願與那些“粗口成章”的人交往。同樣,在我們銷售中,不雅之言,對我們銷售產品,必將帶來負麵影響。諸如,在推銷壽險時,你最好回避“死亡”、“沒命了”“完蛋了”,諸如此類的詞藻。然而,有經驗的推銷員,往往在處理這些不雅之言時,都會以委婉的話來表達這些敏感的詞,如“駕鶴西歸”“出遠門”等替代這些人們不愛聽的話。不雅之言,對於個人形象會大打折扣,它也是銷售過程中必須避免的話,你注意了、改過了,你便成功在望了!

當然,很多時候,避免已經來不及了,在無意之中,就會“禍從口出”。

有時不小心提到對方的缺點時,我們還可以補救,隻要加上讚美的話,顧客不一定會計較。傷人的話一旦說出來就無法挽回,當場氣氛就不好了。一般人是連忙辯解,或者換上溫和一點的措辭,這實在不是好方法,因為對方認為你心裏這麼想才會出言不遜。這種時候不要去否定剛才說出來的話,要盡量沉著,若無其事地附帶說道:“這就是你吸引我的地方”“但是,你也有什麼什麼優點,所以表麵上的缺點更顯得有人性。”人對於別人說過的話總是對最後的結論印象最深刻,附加讚美的話,對方便認為結論是讚美的,即使前麵說過令人不愉快的話,也就不會計較了。

當然,光是善於對錯誤的語言進行補救那還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說話策略更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看看下麵一個小故事我們就知道,同樣一個問題,不同的問法取得的效果有極大差異。

一位信徒問牧師:“我在祈禱的時候可以抽煙嗎?”

牧師拒絕說:“不行!”

另一位信徒問:“我在抽煙的時候可以祈禱嗎?”

牧師回答說:“可以”!

這則小故事至少能夠給我們兩點啟示:提問時,首先是如何表述問題。另外,何時提出問題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隻有把這兩點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問才能恰到好處,取得滿意的效果。因為當你的表述方式和提出問題的時機不同,對方對你的表述重心理解也會有差異,盡管事後他可能會後悔,但是當時確足以給你機會完成你的目標。

我們再來看看幾個因說話講究策略,而順利達到目的的例子。

一位勞模售票員在談自己的工作體驗時,她常常無意識地點明是男乘客還是女乘客,其實細究下來這個做法不是偶然的。一次,一位乘客帶著一個已經超高的小孩子上車,她說:“您的孩子夠高了,該買票了。”乘客不解地說:“這孩子還沒上學呢,就買票呀?”她當時用幽默的語言對他說:“您的孩子還沒上學就長這麼高,發育這麼好,您不高興嗎?”我這麼一說,乘客便高興地又買了一張票。在此案例中,勞模售票員巧妙地發掘了“超高”的積極意義,轉移了乘客的不悅情緒,實在是高明之極。

美國五星上將卡特利特·馬歇爾年青時,在他所在駐地的一次酒會後,請求一位小姐答應讓他送她回家。這位小姐的家就在附近不遠,可是馬歇爾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才把她送到家門口。“你來這裏不是很久吧?”她問道,“你好像不太認得路似的。”“我可不敢那樣說。如果我對這個地方不熟悉,我怎麼能夠足足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而一次也沒有經過你家的門口呢?”馬歇爾微笑著說。沒過多久,這位小姐嫁給了馬歇爾。在這個例子裏,馬歇爾沒有刻意掩示自己的意圖,既開了玩笑又表達了真誠的愛意,如果他仍然以幽默來裝憨賣傻,當然不會這麼快獲得美女的青睞。

有些時候,是不是應該購買某種產品,客戶心裏早有一個理性的判斷,但還沒有從感情上下決心,如果你否定他的情緒,他就會愈加遲疑;如果你肯定他,他反而會很快做出購買的決定。曾經有個人十年來始終開著一輛車,未曾換過。有許多汽車推銷員跟他接觸過,勸他換輛新車。甲推銷員說:“你這種老爺車很容易發生車禍。”乙推銷員說:“像這種老爺車,修理費相當可觀。”這些話觸怒了他,他固執地拒絕了。有一天,有個中年推銷員到他家拜訪,對他說:“我看你那輛車子還可以用半年,現在若要換輛新的,真有點可惜!”事實上,他心中早就想換輛新車,經推銷員這麼一說,於是決定實現這個心願,次日他就向這位與眾不同的推銷員購買了一輛嶄新的汽車。

買東西,尤其是購大件物品,嫌價錢貴,怕不合算,是顧客共有的心理。對這種顧客,你千萬不要說“價錢可以商量”、“可分期付款”等話,這是一種很糟糕的答話方式,這無疑於承認你推銷的商品定價的確過高。

怎樣說才是恰當的呢?

假如說那件商品是3000元錢,顧客嫌貴,你不妨這樣對他說:“你說得一點也不錯,3000元的確不是一筆小數目。但是朋友,你想沒想過,這東西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就能用壞了的。一般情況下,它能用個十年八年沒有問題,就假定它隻能用五年吧!一年平均600元,每一天平均不到2元。你抽煙吧,一盒煙至少也得個三、五塊錢,一天你總得抽一盒吧,你看,還不到一盒煙錢。這樣一天分攤的費用不能算貴吧!我想,你賺的錢支付它是綽綽有餘的。”在這段話中,你先承認了顧客的說辭,讓他的心理得到了滿足;然後,又給他算了一筆帳,不算不知道,一算就明白了,原來,3000元錢整體看是個大數目,但化整為零,就不顯得多了。況且再跟每日吸煙所花費的煙錢一比,就更微不足道了。於是,顧客心安理得地掏出了錢包。

還有人常擔心的是產品降價太快,現在買不劃算。你不妨這樣對他說:“說實在話,我不敢保證我的東西是全國同行業中價格最低的,但我可以很有把握地告訴你,在咱們這個地方,用這樣的價錢買這樣的產品還是劃得來的。要說降價,也是有可能的。不過,就現在的情況看,物價卻是處於上升的趨勢。誰也不敢保證一年後的價格不再上漲。如果上漲,現在花一塊錢能買的東西,到時候就得花一塊多了。”一般情況下,這話很能幫助顧客下定購買的決心。

當然,有時客戶出於種種動機,“故意”迫使你說出難聽的話,如果你老老實實地回答了,進一步的溝通就無法完成,這個時候,你必須善於含糊其辭。一位年過半百的貴婦問蕭伯納:“您看我有多大年紀?”“看您晶瑩的牙齒,像18歲;看您蓬鬆的卷發,有19歲;看您扭捏的腰肢,頂多14歲。”蕭伯納一本正經他說。貴婦人高興得禁不住跳了起來:“那您能否準確地說出我的年齡呢?”“請把我剛才說的三個數字加起來吧!”

最會說話的人,知道有些話是不能說的,因此,委婉含蓄無疑也是他們的一大“招數”。羅斯福就任總統前,曾在海軍部任職。一次,他的一位好友向他打聽海軍在加勒比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情況,羅斯福謹慎地向四周看了看,然後低聲問:“你能保證不說出去嗎?”“當然能。”“那麼,”羅斯福微笑地看著他說:“我也能”。羅斯福用委婉含蓄的話語,既堅持了自己的原則,又沒有令朋友太過難堪,其積極效果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