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如果您有時間,您將幹什麼呢?”這個問題可能引起一推銷員和顧客之間關於暑假旅遊計劃的討論。
某位推銷員拿著一隻文件夾步入了顧客的辦公室,進門就說:“我這裏有一些資料,是與貴公司近期的效益有關的,您願意看看嗎?”這自然就引起了顧客的注意和興趣。
某家大百貨商店老板曾多次拒絕接見一位銀飾推銷員,原因是該店多年來經營一個固定的銀飾品牌,老板認為沒有理由改變這固有的合作關係。後來這位銀飾推銷員在一次推銷訪問時,首先遞給商店老板一張便箋,上麵寫著:“你能否給我十分鍾就一個經營問題提一點建議?”這張便條引起老板的好奇心,業務員被請進門來。業務員拿出幾款樣式很新穎,做工很精致的銀飾品給老板看,並要求老板為這些產品報一個公道的價格。老板仔細地檢查了每一件產品,然後作出了認真的答複。業務員也進行了一番講解。眼看十分鍾時間快到,業務員拎起皮包要走。然而老板要再看看那些銀飾品,並且按照推銷員自己所報價格訂購了一大批貨,因為這個價格略低於老合作夥伴所報價格。
一位推銷員對顧客說:“我這有利益個非常難的問題,已經難倒了許多人,不知道您有沒有興趣回答一下?”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問題,並且常常誘出這樣的回答:“你到底有什麼問題呢?”
美國一位女推銷員總是從容不迫、平心靜氣地提出三個問題:“如果我送給您一小套有關個人效率的書籍,您打開書發現內容十分有趣,您會讀一讀嗎?”“如果您讀了之後非常喜歡這套書,您會買下嗎?”“如果您沒有發現其中的樂趣,您把書重新塞進這個包裏給我寄回,行嗎?”這位推銷女士的開場白簡單明了,使顧客幾乎找不到說“不”的理由,後來這三個問題被該公司的全體業務員所采用,成為標準的接近方法。
美國一位口香糖業務員在遭到顧客拒絕時就提出一個問題:“您聽說過威斯汀豪斯公司嗎?”零售商和批發商都說:“當然,每個人都知道!”業務員接著又問:“他們有一條固定的規則,該公司采購人員必須給每一位來訪的業務員一小時以內的談話時間,您知道嗎?他們是怕錯過好東西。您是有一套比他們更好的采購製度,還是害怕看東西?”
某自動售貨機製造公司指示其業務員出門攜帶一塊兩英尺寬三英尺長的厚紙板,見到顧客就打開鋪在地麵或櫃台上,紙上寫著:“如果我能夠告訴您怎樣使這塊地方每年收入二百五十美元,您會感興趣,是嗎?”
在拋磚引玉時,推銷員不要胡亂的說一些奇怪的事情,讓顧客覺得簡直好似一派胡言,非但不能引起顧客的好奇心,反而可能會使顧客感到這個人是不是有問題。那可就是將一塊磚扔到了顧客的腦袋上,恐怕引來的就不是玉,而是麻煩了。
另外,你所拋的“磚”應該與你的銷售主題有一定的關係,否則即使引起了顧客的好奇心,也在同時轉移了顧客的注意力,可能適得其反。在針對不同類型的顧客應該有不同的切入點,最好能夠一次就抓住顧客的興趣,成功的進入主題。
商品就是無言的名片
顧客在購買商品的時候,會關心銷售員長的好不好嗎?不會;會關心這家商場的冷氣冷不冷嗎?不會。那麼顧客最關心的是什麼呢?沒錯,就是他所要購買的商品本身。能夠買到自己稱心如意的商品,那才是顧客最高興的事情。
推銷員可以把握住顧客的這一心理,直接將自己的產品放在顧客的麵前,讓顧客自己去感受一下這種商品,看看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介紹未動,商品先行,讓商品打一回先鋒,做一個無言的名片,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例如,推銷珠寶首飾的銷售人員可以把自己的商品遞到顧客的手裏去,顧客自然就可以看出貨色的好壞,自己去判斷是否購買,一旦顧客喜歡,自然就會開口說話。銷售人員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推銷布料的銷售員,從來都是一邊介紹,一邊主動的讓顧客自己去摸摸布料的手感,是不是像自己說的那樣,沒有聽說哪個賣布的銷售員不讓顧客摸布料的。
有一位銷售嬰兒車的推銷員直接將自己的產品直接推到了一位大商場的負責人的辦公室,負責人很驚訝,可是馬上看了看車子,問到:“什麼價格?”,推銷人員就將一份詳細的價目表遞給了他,他說:“送60輛來,全要藍色的。”推銷員問他:“您不聽聽產品介紹嗎?”他回答說:“這件產品和價目表已經告訴我所需要了解的全部情況,這正是我所喜歡的購買方式。請隨時再來,和您做生意,實在痛快!”
這個推銷故事形象生動地指出產品對顧客的吸引力:隻需把產品交給顧客,讓顧客自己去感受,自己可以靜觀其變。
一般說來,人們在決定購買之前,總是希望徹底了解商品及其各種特征,包括產品的用途、性能、造型、顏色、味道、手感,等等。有很多顧客還喜歡親手觸摸和檢查產品,覺得隻有自己親自接觸過了,才放心。既然顧客想試試,那麼為什麼不滿足顧客的願望呢?銷售人員直接將自己的產品放在顧客麵前,讓顧客自己去感受,去驗證,充分調動顧客五官肢體的積極性,發揮其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膚覺的功能,直接引起顧客的注意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