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工作人員到外地出差。他住進了一家三星級的酒店。但令他意外的事,這家酒店的服務非常到位,已經超過了他心裏對於一家三星級酒店的心理期望。過去的出差的經曆告訴他,一些酒店為了吸引客戶會將自己的定位很高,而當你真正接受他們服務的時候,卻發現他們實際的嫩夠提供的服務水平遠比他們所承諾的要低。他對這家酒店的印象非常好,將這家酒店介紹給其他同事。一次,公司的年終會議選擇在這個地方舉行,公司的很多高層領導都回到達。當經理詢問他當地的酒店情況,希望選擇一家酒店可以滿足招待高層領導的需要。他首先推薦的就是這家三星級的酒店。經理還是很不放心,又詢問了其他的幾個員工,他們竟然一致推薦這家酒店。經理最終選擇了那裏。當會議結束的時候,經曆悄悄的和他說,領導對這家酒店的服務非常滿意,並且同時讚揚他們注重節約,為公司節省了一大筆錢。
我想這家酒店是真正聰明的商家。他們很好地掌握了客戶的心理。他們將自己的定位稍稍低於實際的服務能力,降低了客戶對他們的心理期望,但是卻通過優質的服務讓客戶在實際中得到了更大的滿足,超過了對酒店的預先的期望。這家酒店顧客盈門也就不足為奇了。
企業要想給自己合適的定位而又不失去客戶,這需要掌握相當的技巧。
顧客的心理期望是對企業在銷售中出現的問題得最好反應。如果其企業能夠了解老顧客的心理期望,就可以很輕鬆的知道自己的銷售過程中存在的一種漏洞,可以及時彌補漏洞並提高服務的質量。質量的改善也可以贏得客戶的信心。客戶對企業的認知度和忠誠度也會增加,這樣可以留住更多的老顧客迎來更多的新顧客。
買賣成不成,要留下後路
推銷員在對顧客進行推銷的時候,並不是每次都會成功,甚至是大部分的時候,即使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仍然會遭遇失敗。
顧客拒絕購買商品的理由有很多。例如:
“我們需要再考慮考慮,研究研究看看!”
“雖然這次不能定貨,但是我們下次可以考慮。”
“對不起,我們一直都有固定的供貨商,不需要你們的商品。”
推銷人員在麵對這樣的拒絕的時候,心裏一定會有一些沮喪,但是切忌因為顧客拒絕了你,你就表現出一副垂頭喪氣的樣子或是馬上改變剛才熱情的服務,態度冷淡下來,說話陰陽怪氣的。如果顧客看出你那明顯的轉變,對你是非常不利的。不要幻想顧客會同情你,你的那副樣子,非但不會引起顧客的同情,反而會引起顧客的反感和厭惡,顧客會因此而不想再見你了。
所以推銷員應該記住“買賣不成,仁義在”的道理。雖然心裏不高興,感到失望,但在表麵上不能顯露,要表現的開朗自若,千萬不要翻臉,應該保持原來的態度,一邊收拾自己的資料,一邊還要和顧客說一些恭維的話。這樣一來,你的不氣餒的態度就會給顧客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在告別的時候,你可以恭敬的說:“在您百忙之中打擾您這麼久,真是不好意思。”、“下次拜訪時,還請您多關照。”,同時向對方深深的行個禮,在離開接待室的時候,如果遇到其他的員工,也要禮貌的向其進行告別。
作為一個推銷員,多次的拜訪失敗的經曆,可能會使你明白:即使你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你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可是你還是會空手而歸。不過當你走出談判的大門的時候,請你不要灰心,你要知道,一次交易談不成不要緊,隻要你留下了仁義,你就是會自己留下了希望的種子。那麼也許下一次就是成功的。
仁義是一筆財富,所以推銷人員要時時刻刻都抓緊這無形的財富,不要隻記得“買賣不成,仁義在”,要轉變這種思想,即使買賣成了,仁義也要在。
世界上有生意人不愛錢嗎?沒有。但是有的生意人就是喜歡把錢向外扔,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常常把已經成交的顧客向外推,把將要成交的顧客向外趕。
很多時候,銷售人員認為生意已經做成了,錢也到手了,便肆意抱怨嘲諷顧客斤斤計較,結果把原本準備帶朋友再來買的顧客嚇跑了,有時甚至會引起爭吵,最終影響了自己的聲譽,生意就越來越失敗。這裏就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值得銷售人員反思。
中國南方某小城市隻有兩所高中,其中一家高級中學門口就是一條街,街尾有一家書店。一天這高中的一位老師經過這家書店,忽然想買本書看看,便叉好車子走了進去。老板是個30多歲的中年男子。見有人進來,很熱情地打著招呼:“隨便看,什麼書都有”。老師一邊點頭應著,一邊在書架前逡巡著,希望能找一本自己喜歡的書。
很快,老師的目光便鎖定在一本《偵探故事精選本》上,老師一看標價20元,經過討價還價,老板同意打九折18元。老師知道,現在賣書的漫天要價的多,這書偏偏印得有點糙。老師便多了個心眼,說:“太貴了,這書印刷不太好,能不能再便宜一點,要不就不買了。”老板頗顯不悅,二人又開始討價還價……最後,老師建議以16.5元成交,老板見狀趕緊說:“看你真想買,那就交錢吧!”一筆買賣成交了。剛剛付完錢,老板突然冒出一句:“唉,做生意不容易啊,為5角錢費這半天事,現在在大街上掉了5角錢,連撿的都沒有,也就是老師啊……”從他不屑的神情和嗤之以鼻的話語中老師讀出了話外之音:這就是說我這個窮教師小氣。老師也不知道書店老板怎麼知道他是老師的,但他心想:總不能白讓他笑話了。這認真勁就上來了,很嚴肅地對老板說:“我就不信,5角錢掉地上沒人揀。這樣吧,咱倆打個賭,我把5角前放大街上,要是沒人揀,就是我輸了,我給你50元錢,要是有人揀,你給我50元錢,時間限定兩個小時。”書店老板很驚詫,遲疑了一下說:“好吧。”他把店鎖好,順便找了個證人。
他們三個人一起來到大街上,此時路上下班的人還很多。老師掏出買書省下的那5角錢,放在大街上,三人都站在路旁觀察著,看到底有沒有人撿。不一會兒,有個時髦的姑娘走過來,她看見了地上的5角錢,但她隻掃了一眼,像沒看見一樣走了過去。老師一側頭,發現書店老板正得意地看著。過了幾分鍾,又有個幹部模樣的中年男人走過,也隻是望了望走開了。老師一側頭,發現書店老板的神情越發得意。很快,又有人來了,沒拾。又有人來了,又沒拾……還差三分鍾到時間了,老師很失望,也很著急,老師想這次老師輸定了。正準備掏錢給書店老板,這時又有人來了,來的是個中年婦女,打扮得很時尚,一看就是個有錢的主兒,男的不是老板,也是局長什麼的。老師瞪大眼睛等待著,看她有何舉動。一側頭,發現書店老板正著急地朝那個中年婦女招手,那婦女沒看到。便斷然阻止了他,老師說:“急什麼,時間還沒到”。他們都在靜靜的觀察著,果然那位婦女很迅速望了望四周後,很麻利地把錢裝進了褲兜,若無其事地向書店的方向走去……老師一看表,一分不差一分不少,正好到點。
輸贏已見分曉。書店老板摸索了老半天摸索出50元錢給老師。老師沒接他的錢,也沒有勝利者的狂喜,隻是淡淡地告訴他說:“你也許比我這當教師的有錢,但有一樣東西我有你沒有。你失去的將不單是我這一個客戶,好好想想吧。”說著,老師昂首挺胸從書店老板麵前走過,看也沒看書店老板一眼。
此後,老師再也沒踏進這家書店一步。兩年後,這家書店關門了。
那天撿錢的那位婦女不是別人,正是書店老板的夫人。這個故事一度在那個南方小城廣泛流傳,書店老板後來幾乎做什麼生意都不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與此有關。可以肯定的是,老板的名聲算是徹底完蛋了。
這個故事之所以給人的印象深刻,就是因為那個撿錢的婦女恰恰是書店老板的老婆,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這世界上最愛錢的人就是生意人,而愛錢並且表現得最明顯的則是一線銷售人員,老板嘲諷教師,當然會反過來被教師所嘲諷。
這個故事給了許多銷售人員以深刻的教訓,如果你想成為成功的生意人,你就應該認識到:銷售過程是買賣雙方的事,討價還價是天經地義的,銷售人員沒有任何理由鄙視顧客的“小氣”,因為這恰恰是對自己追求利潤行為的鄙視。事實上,很多顧客討價還價,都是基於一種“害怕上當”的心理,隻要讓他們的還價心理得到滿足,並且對產品本身也滿意的話。很多人是願意介紹新的顧客進行第二次購買的,而恰恰是銷售人員“得錢不饒人”的嘴,最終讓新的交易無法產生,甚至於刺傷顧客的心,使之對本次交易也產生懷疑。當然,也有部分導購者是想利用這樣的“氣話”給顧客造成一種“確實占了便宜”的心理,這種想法其實是不對的,站在顧客的角度來看,誰不想體麵地把東西買到手呢。
人們常說“買賣不成仁義在”,其實要做到“買賣成了仁義在”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所以要想留住你的顧客,你就要做到“買賣成不成,仁義都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