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你要敢於與人交往——讓孩子在社交活動中鍛煉膽量(2 / 3)

陌生人並不可怕呀

——讓孩子大膽與人交往的第一關

很多孩子在家中活潑調皮,可是一見到陌生人,卻變得害羞膽小,不敢和陌生人交談,局促不安,躲在大人身後,當陌生人主動與之攀談時,孩子往往扭扭捏捏,說話小聲結巴,眼睛也不敢直視對方。這都是由於孩子膽小怕生導致的,如果不能幫助孩子克服這個毛病,對孩子日後的人際交往甚至性格發展都是不利的。因此,媽媽要教孩子學會大膽與陌生人交往。

珍珍是一個文靜的小女孩,她在家還經常和家人說笑,但是隻要被爸爸媽媽帶出去拜訪親朋好友,她就一個人躲在爸爸媽媽的身後,要不然就自己到某個小角落去玩,要是生人和她逗笑,她就會很局促,臉紅,怯生生地躲到爸爸媽媽身後,平時在家還口齒伶俐,此時半天也憋不出一句話。

媽媽覺得很奇怪,就問珍珍:“你為什麼那麼害怕陌生人呢?”“爺爺奶奶經常叫我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隨便接受陌生人的東西,還說我們村東有一個小女孩因為吃了一個陌生人的糖果,就被拐走了。所以我很害怕像那個小孩一樣。”媽媽說:“原來如此。你有這樣的警覺是對的,但是陌生人並不可怕呀,因為並非所有陌生人都是壞人。陌生人當中也有好人,要區別對待。”珍珍說:“那我怎麼才能知道對方是好人還是壞人呢?”媽媽說:“爸爸媽媽的朋友,還有親戚,你不用害怕他們會傷害你。如果在外麵遇到陌生人,你要注意觀察,保持警惕,但也不用太緊張。對於上門的陌生人,不管自稱是幹什麼的,你都要留個心眼,可以問問能不能報出我的電話或名字,來確定是不是安全。”珍珍點點頭:“看來,隻要有所準備,陌生人也沒有那麼可怕。”媽媽高興地說:“是的。”

媽媽的開導消除了珍珍對陌生人的緊張心理,接下來,隻要讓珍珍體驗到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成功,就不那麼害怕陌生人了。為了克服孩子對陌生人的恐懼,掃除社交的障礙,平時,媽媽就應該鼓勵孩子多和人交往,不但能夠鍛煉孩子的膽量,而且還能夠減少孩子的不安全感,減少孩子的孤獨感,讓孩子通過交往提高社交技能,增強對社會的理解能力和觀察能力,並相互答疑解難,互相促進,互相幫助。

那麼,要如何克服孩子對陌生人的恐懼呢?

有意識地邀請同學來家裏玩,讓孩子學做小主人

媽媽可以讓孩子邀請新同學新朋友到家中來做客,給孩子一個機會做做小主人,這樣的經曆會幫助孩子學會和同齡孩子交往的第一步。孩子對陌生人的恐懼往往源於不熟悉,而在家中這樣熟悉的環境裏,孩子有更多的安全感,心理上也會有更多的優勢。這時候,讓孩子去麵對不太熟悉的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膽怯,同時,經過這樣一番交往,孩子之間很快就會變得熟悉起來。這樣的經曆往往能夠讓孩子消除對陌生人的恐懼,獲得和陌生人交往的經驗。

提前告知,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如果孩子確實很害怕陌生人,媽媽可以在客人上門之前,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例如,告訴孩子客人是個什麼樣的人,應該怎麼打招呼,有幾個客人,等等。這樣孩子就會緩和怕生的心理,做好準備,更從容地麵對陌生人。如果媽媽要外出,也要告訴孩子今天要見什麼人,需要注意些什麼,提前交代,孩子就會有所準備。

經常讓孩子和生人交往

帶著孩子散步,可以讓孩子和一些友善的陌生人聊幾句。可以讓孩子幫爸爸去買一包煙,就某些問題幫媽媽詢問一下公園工作人員等。創造機會讓孩子多和陌生人接觸聊天,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感到陌生人並不可怕,完全可以友好相處。平時,媽媽也可以讓孩子幫助他人,比如帶孩子去需要幫助的地方做做義工,孩子就會在比較輕鬆友善的環境中,變得活潑起來。

鼓勵孩子多結識開朗大方的同齡夥伴

對於特別害怕陌生人的孩子,媽媽可以鼓勵他多結識開朗大方的同齡夥伴,在和夥伴的相處過程中,對方如何結交新朋友,如何接人待物,孩子就會下意識地向夥伴學習和比較,從而改變自己害羞怕生的習慣。而開朗大方的夥伴,也會讓孩子受到感染,變得自信開朗,克服害羞。

創造機會讓孩子和害怕的陌生人交流

有些孩子會因為陌生人的外貌或表麵行為而感到恐懼,不敢接近。媽媽如果熟悉那個人的品行,應該創造機會,讓孩子和對方交流,消除孩子的恐懼。告訴孩子不要以貌相人,即便有些人長相看起來沒那麼善良,舉止與眾不同,也並一定意味著對方就是壞人。當然,對於一些比較可疑的陌生人,媽媽還是要提醒孩子注意防範。

媽媽也要容忍孩子的害羞,不要因為孩子由於怕生表現得不禮貌而指責孩子,這樣隻會導致孩子更加害怕。在孩子尚未消除對陌生人的恐懼之前,盡量依照孩子的意願,做自己願意做的事,不要強迫孩子在陌生人麵前表現得如何,而要尊重孩子,給孩子一些空間。

掉隊的大雁能自己飛到南方嗎

——讓“落單”的孩子融入群體

所有的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樂觀開朗,心情愉悅,有真摯的友情。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孩子卻十分孤僻,每天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裏,悶悶不樂,不喜歡和別人交流。這種情況往往由家庭的教育方式導致,孩子從小缺乏和人交往的經驗,不善於與人交往,變得畏縮孤僻,不善於和人相處。

若儀從小孤單,因為爸爸工作忙,經常要出差,媽媽做生意,到處跑,從小她就由保姆帶大。所以,她從小就內心孤獨,隻能默默地和玩具做伴。等到上了幼兒園,媽媽就發現,若儀不喜歡和別人一起玩,總是一個人躲在小角落裏,看著別人無憂無慮地玩耍,卻不敢上前融入集體活動。老師和若儀說話的時候,若儀也不敢直視老師,隻會低頭小聲地說幾句。

媽媽看在眼裏,有些著急。在老師的建議下,媽媽增加了在家陪孩子的時間。平時,媽媽經常帶孩子去遊樂場玩,讓孩子和其他小夥伴一起遊戲,也常常帶孩子去看電影,逛書店,並傾聽孩子的心靈感受。

有一次在公園,看著天上一隻孤零零的大雁盤旋,若儀問:“它為什麼在天上獨自飛來飛去的?”媽媽說:“因為它掉隊了,找不到飛往南方的路。”若儀聽了又問:“那該怎麼辦?”媽媽說:“隻有找到其他大雁,才能一起飛回去。”若儀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若儀開始積極主動地接觸其他同學,並努力參加集體遊戲。她明顯笑容多了,朋友也多了。

由於家庭環境所致,若儀變得離群索居,沉默寡言,害怕交往,在媽媽的陪伴下,才慢慢地改變了一些。這種情況並不少見,很多孩子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成了“落單”的孤雁,回避集體活動,不敢和人說話。如果媽媽平時很少讓孩子出去和其他同伴一起玩耍,加上孩子本身性格內向,就容易形成孩子孤僻的性格。任何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群體,對孩子來說,尤其如此,因此,無論如何也要改變孩子孤僻的性格,讓孩子融入集體,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健康成長。孤僻離群是孩子發展成長的大敵,要讓孩子融入集體,改變“落單”的狀況,媽媽要采取一些措施。

創造和睦的家庭氛圍

媽媽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和睦的家庭,關心孩子,孩子也懂得孝順長輩,這樣的家庭對孩子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就會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學會和人融洽相處,懂得關心別人,照顧別人。在冷漠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往往也是冷漠的,而在和善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性格更加開朗,興趣豐富,喜歡和人交往。所以要克服孩子膽怯自卑,孤僻離群的性格,就要從家庭中做起,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暖,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才敢與外界接觸。

鼓勵孩子走出去,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

媽媽不要總是和孩子黏在一起,而要讓孩子經常和同伴相處,一起玩耍,這樣才能學會怎麼相處。總是和家裏的人在一起,就會產生依賴的心理,並可能會害怕與人交往,步入社會就很難適應。三歲以後,孩子就會產生社會交往的欲望,這時候,媽媽要提供讓孩子和其他同伴交往的條件,讓孩子在交往中獲得豐富的經驗,得到社交鍛煉,這樣,孩子自然而然就能減少膽怯的心理,自然和集體打成一片。

教孩子克服害羞心理

害羞的孩子膽小,不敢表現自己,和人接觸的時候顯得特別拘謹,與人交往也比較被動,不善於溝通,這會阻礙孩子和他人良好交往。媽媽平時要教孩子克服害羞心理,積極主動向人打招呼,經常和鄰裏街坊互相問候,對家裏人噓寒問暖,對同伴熱情邀請,在媽媽慢慢地引導下,這些行為會滲透到孩子的習慣當中,時間長了,習慣成自然,孩子也就會慢慢地不那麼害羞了,和孩子來往的人多了,孩子就會更有自信,更加樂於融入集體,並更好地調整自己,變得大方而有親和力。

有意識地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

如果孩子具備一定的交往技巧,也能讓孩子在與人打交道的時候更加得心應手。媽媽平時要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相處之道。例如,怎樣向別人展示自己,順利地進入某個群體,如何對其他同學表示讚揚和支持,怎樣去解決衝突,平時需要注意哪些交往原則等。讓孩子真誠對待他人,學會為他人著想,懂得用恰當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善於調動氣氛,這樣,孩子就會由於掌握了一些必要的技巧而更合群,並更好地培養自己的語言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變得不再害羞,不再自卑,不再孤僻。

長期離群孤僻,不但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還可能導致孩子未來與成功失之交臂。因此,媽媽在日常生活中就要讓孩子多和同伴接觸,不要過度保護孩子,以免孩子形成孤僻的性格。媽媽放手讓孩子與他人自由交往,就能夠讓孩子慢慢地克服自身的自我中心意識,克服害羞心理,充分融入集體,改變膽小孤僻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