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你要敢於與人交往——讓孩子在社交活動中鍛煉膽量(3 / 3)

玩具被搶了,自己要回來

——放手讓孩子敢於自己解決與同伴之間的矛盾

孩子在玩耍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小衝突、小矛盾。這常常令家長感到糾結,到底是讓孩子據理力爭呢,還是讓孩子多讓著別人。尤其是插手孩子的矛盾可能會激發家長之間的矛盾,傷了兩家的和氣,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容易養成孩子的依賴性,變得自卑怯懦,膽小怕事。實際上孩子在一起有衝突是難免的,媽媽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矛盾糾紛。

元元和妮妮一起在小區裏玩,元元看中了妮妮手中新買的電動小熊,也想要,但是妮妮不肯給,元元就硬搶走了小熊,還把妮妮推倒在地上。

聽到哭聲的媽媽和姥姥趕緊跑過來,發現妮妮坐在地上哭成了淚人,姥姥趕緊把妮妮抱起來,摟在懷裏哄了又哄。媽媽問清了原委,姥姥立即說:“元元這孩子真霸道!元元,你為什麼搶妮妮的玩具?”元元對姥姥的話充耳不聞,自顧自地玩。

媽媽對姥姥說:“媽,咱們大人別插手孩子間的事情了,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吧!”接著又對妮妮說:“妮妮,你的玩具被搶了,你自己去要回來吧!”

妮妮聽了更加委屈,但是看到媽媽沒有要幫她的意思,隻好自己走到元元麵前,說:“把我的小熊還給我!”元元說:“就不給,就不給!”妮妮想了想,說:“要不,我借給你玩一會兒,你也把你的玩具借我玩一會兒,行嗎?”元元轉身看了看妮妮,說:“也行,反正我現在不想玩。”說著,就把自己的玩具遞給妮妮了。妮妮說:“等你玩夠了小熊,再把它還給我,然後,我也把你的玩具還給你。”元元說:“好吧。”妮妮又開心起來了,兩個小夥伴又和好如初。媽媽和姥姥看到這樣的情形對視一笑。

每個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都想占為己有,如果媽媽采用強製的辦法要求孩子放棄,孩子根本不懂得應該謙讓,隻會覺得委屈,不願意輕易放棄。事例中妮妮媽媽的做法比較好,她建議孩子自己要回玩具,這樣,雙方都同意,這樣,孩子就輕鬆地解決了衝突。其實孩子之間的矛盾並不是很大,如果媽媽介入,就會加深矛盾。所以,當孩子出現矛盾的時候,最好的做法就是鼓勵孩子去麵對矛盾,讓孩子自己去解決衝突。

讓孩子自己解決和同伴之間的矛盾,媽媽可以有以下一些做法。

讓孩子懂得對方的需要

媽媽要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和同伴之間的衝突的能力,應該引導孩子充分了解夥伴的需要,明白為什麼意見會不一致,為什麼會發生衝突。這就需要孩子主動詢問其他小夥伴,傾聽對方的觀點。當孩子懂得傾聽和了解衝突的關鍵,也就能夠順利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如果孩子懂得創造性地解決衝突,而不是采用暴力或者求助的方式,就說明孩子懂得照顧他人的需要。這樣做有效地克服了自我中心意識,讓孩子在各自需要都基本滿足的情況下能夠和平相處。這樣,孩子也不會膽小自卑,能夠大膽獨立地解決夥伴之間的矛盾。

幫助孩子用更好的方式解決問題

孩子之間起了爭執之後,媽媽要讓孩子說清楚發生爭執的原因。了解了事實,媽媽就要幫助孩子認識到發生矛盾的原因,並且指出孩子各自存在的問題。這時候,媽媽可以用平和的語氣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不對的,哪些行為是對的,讓孩子盡量采用正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並引導孩子認識到錯誤之後,能主動地向對方道歉。這樣,孩子明白了矛盾發生的原因,就能夠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退讓隱忍或者蠻橫搶奪。

教孩子自己麵對衝突

有些孩子一發生衝突,就找媽媽哭訴幫忙。其實這也是源於孩子害怕與人打交道,不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媽媽就要教孩子學會自己麵對衝突,解決矛盾。媽媽不妨在引導的過程中,問孩子:“你覺得應該怎麼辦?”讓孩子思考如何去解決自己的問題。孩子經常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並隨之運用在實際關係中,就會慢慢地有了勇氣自己去處理和小朋友之間的矛盾。多次的鍛煉,就會把孩子的膽量磨礪出來,再也不害怕衝突了。

不要處處充當孩子的保護傘

有些媽媽一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就出麵幹預,或者找對方家長說理。其實,隻要問題不太嚴重,是孩子之間普通的衝突矛盾,媽媽完全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自己當,讓孩子靠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和同伴之間的衝突和糾紛,不要處處充當孩子的保護傘,要知道,孩子日後也要長大,獨自去麵對複雜的社會,那時候,人際關係的衝突比現在的糾紛要複雜得多,媽媽要讓孩子從小得到鍛煉,勇敢地麵對矛盾,智慧地解決衝突。

媽媽不妨教給孩子一些解決衝突的技巧,但是不要替代孩子處理與夥伴之間的矛盾,而要讓孩子學會如何麵對失敗和勝利,如何通過衝突,學會獨立思考,並讓自己的交際能力不斷得到提升。在解決糾紛的過程中,孩子會慢慢地明白自我中心意識太強在人際關係中是行不通的,要學會謙讓、妥協,要學會照顧別人的需要,從而懂得更好地與人相處。

別怕,媽媽在看著你

——鼓勵孩子在公眾場合擺脫怯場、緊張

很多內向的孩子在人多或公眾場合,十分害羞、膽怯、自卑,經常不敢說話,或者即便說話了,也說得斷斷續續的。這和孩子的性格是有很大關係的。媽媽平時要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並教孩子學會某些技巧,順利地擺脫在公共場合的緊張怯場,變得開朗健談。

顏顏是一個內向的孩子,從小就不愛說話,在學校裏也是同學問一句,他回答一句。有時候,老師提問他,他明明知道答案,當著全班同學的麵,就是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有一次,班級舉行一個主題演講會,每個同學都要做一個三分鍾的小講演。顏顏在家準備了很久,還是覺得沒把握。媽媽看見他煩惱的樣子,就問:“顏顏,你是不是又擔心在同學麵前公開發表演講?”顏顏說:“是啊,這個講稿我已經背了十多遍,但是一想到要在同學麵前說,我覺得很恐慌。我害怕自己說錯了或說得不好被人恥笑。”“媽媽明天也要去學校,別怕,媽媽看著你呢。沒人會恥笑你的,孩子,大家都差不多,再說了,就算你說錯了,那又怎麼樣呢?沒人會一直注意你的,你也不需要太在意的。”顏顏聽了若有所思。

第二天,他深吸一口氣,鼓足勇氣上台,看到媽媽在教室窗外遠遠地看著,麵帶微笑,他覺得信心倍增,開始全神貫注地想著演講的內容,一直到被掌聲打斷,才發現自己的手心都濕了,然而,在同學讚賞的眼神中,他明白,自己終於成功了。

在社交或公共場合,需要孩子表達自己看法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感到緊張怯場。尤其是對於內向的孩子來說,在眾人麵前演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顏顏的媽媽一直鼓勵孩子勇敢麵對,並且在精神和行動上支持鼓勵孩子,讓顏顏終於戰勝恐懼,順利完成演講。讓孩子從容麵對,不怯場,不緊張,媽媽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經常傾聽孩子

媽媽如果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孩子就會變得勇於表達。雖然孩子的很多話前言不搭後語,沒有邏輯連貫性,想到什麼說什麼,媽媽還是要耐心地傾聽,如果不明白孩子的意思,可以要求孩子重述一遍。媽媽越是對孩子的講話內容表現出興趣,孩子就越有說話的欲望。對於孩子表達不準確的地方,媽媽要加以糾正,這樣才能讓孩子的表達能力得以進步。如果孩子需要想來想去地,媽媽也要有足夠的耐心傾聽,等孩子慢慢說完,不要去打斷孩子。這樣,孩子說話得到了鼓勵,對說話就會產生積極的態度,並擁有自信。

相信孩子能行

當孩子怯場,說話困難的時候,媽媽要發自內心地相信孩子,並且始終堅持鼓勵孩子,肯定孩子語言的潛力。當孩子失敗的時候,媽媽就要鼓勵孩子用加倍的努力鍛煉自己的膽量和語言能力。例如,孩子在講述一些事情的時候,媽媽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輕鬆的提示,一個讚許的眼神,都會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對於孩子來說,媽媽的相信,媽媽的肯定最能鼓舞孩子的勇氣和自信,讓孩子戰勝膽怯和自卑,勇敢大聲地表達自己。

給孩子講故事

小時候經常給孩子講故事,也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往往會和故事中的情節、主人公發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把故事中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情感當中,變得興致勃勃。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媽媽不妨引導孩子把情節接下去,讓孩子來想象,還可以講完故事讓孩子重述一遍,這樣可以激發孩子的想象力,也培養了孩子的表達能力。經常聽故事的孩子,往往也喜歡講故事,無形中提高了孩子的表達能力,也有助於孩子克服怯場緊張的毛病,讓孩子充滿自信。

經常引導孩子說話

媽媽要經常提出問題,引導孩子說話,比如,針對孩子感興趣的問題問:你最喜歡動畫片裏哪個角色?如果你是喜羊羊,麵對這種情況你會怎麼辦?通過這些問題,讓孩子積極思考,並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可以增加孩子說話的勇氣。媽媽平時還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周圍的各種事物,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所觀所想,豐富交流的內容。同時,媽媽還要和孩子多交流,玩一些語言遊戲,比如玩口令,這些對於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而且能夠克服孩子的不自信。

媽媽要經常給孩子一些大膽表達的機會,例如,到超市買東西,讓孩子幫忙付錢,去餐廳讓孩子點菜,在家庭中,大人之間要說話,也可以讓孩子傳遞,在陌生的環境中,多鼓勵孩子和陌生人交談等,創造更多機會,可以讓孩子鍛煉說話的能力,鍛煉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