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你要敢於與人交往——讓孩子在社交活動中鍛煉膽量(1 / 3)

很多媽媽都反映,自己的孩子不會或害怕與人交往,讓自己備感苦惱,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有的媽媽怕孩子在外麵闖禍,而嚇唬孩子,讓孩子變得膽小、怕見生人;有的媽媽怕孩子在外受欺負、吃虧、學壞,因此把孩子關在家中……媽媽應該創設外出活動和與人交往的條件,讓孩子在交往中自然鍛煉膽量。

媽媽不希望你是一株含羞草

——害羞的孩子容易染上社交恐懼症

初次見陌生的人,可能會有一些不適;要把自己介紹給別人的時候,會感覺到有些緊張,在許多人麵前說話,會感到恐懼和臉紅……這些現象很多孩子都有,對於多數孩子來說,隻要經曆多了,慢慢也就好了,但是對於一些內向害羞的孩子來說,和人打交道卻成了一道很難逾越的鴻溝,嚴重的甚至會出現社交恐懼症,在和人交往的過程中,會出現口吃、出汗、惶恐不安、心跳加速等,這會給害羞的孩子帶來一些問題。

蕾蕾是一個害羞的小女孩,平時很少和人說話,即便有同學主動和她談天,她也微微朝下看,不敢直視對方的眼睛。如果遇到當眾發言,她就小臉通紅,心怦怦直跳。而且,她已經在班級待了半年多了,卻一個朋友也沒有,她根本不敢主動和別人說話,別的同學也以為她不好相處,自然而然地與她隔離了。在家裏,有親戚到訪,她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由於這些毛病,她平時很少出門,很少與人接觸。媽媽對她說:“孩子,媽媽希望你經常出去走走,和別人在一起玩,說說話,不希望你像含羞草一樣,羞答答地不敢和人交往,媽媽希望你像向日葵,明朗開心。”蕾蕾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很害怕別人。”媽媽說:“沒關係,試試和別人交流吧,你會發現沒那麼難的。”

就這樣,媽媽經常帶著蕾蕾參加媽媽聚會,那兒有很多同齡小朋友,媽媽們坐在一起聊天,孩子們在一起玩。蕾蕾在其中交到一個朋友,年齡比她稍大,熱情開朗,慢慢地,蕾蕾的笑容多了。隨著小朋友們交流的次數增多,蕾蕾交到的朋友越來越多,慢慢地,就和所有小朋友都混得很好了。從那之後,蕾蕾在學校裏也開始變得開朗起來了。

有些孩子患了社交恐懼症,在社交或表演場合十分拘謹、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失當會令自己難堪,心理更加不能輕鬆,就成了孩子和人正常交往的障礙。媽媽如果發現孩子性格內向,經常在交往過程中臉紅、沉默,就要觀察孩子有沒有社交恐懼症。有些孩子在公共場合經常臉紅,害怕被人關注或談論,害怕講錯話,害怕自己的另一麵被他人了解,或者平時沒什麼異常,在人前說話結結巴巴。這些因為心理緊張造成的疾病,隻要積極治療,做好心理疏導,一般都可以克服。媽媽平時應該為孩子做些什麼,才可以讓孩子克服社交恐懼症呢?

培養孩子的信心

如果發現孩子有社交恐懼症,媽媽就要鼓勵孩子多和人交往,對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多接觸周圍的人和事。事例中蕾蕾的媽媽把孩子帶到同齡人當中,讓孩子多接觸外界,孩子就會克服害羞,自然交往起來。媽媽對孩子要充滿信心,孩子從媽媽身上能感受到對自己的信心,就會多一分勇氣。

鼓勵孩子多說話

喜歡說話的孩子,語言能力發展得好,對社交也比較積極主動,而內向的孩子不喜歡說話,語言能力也沒那麼好,這常常成為交往的障礙之一。所以媽媽要鼓勵孩子多說話,平時在家可以想辦法引導孩子多說,促進語言能力發展,並鼓勵孩子,讓孩子對自己的語言能力有信心,變得敢於說話,愛說話。

對孩子多一些關懷

孩子的害羞、內向,有時候和爸爸媽媽的關注不夠有關。因此,要給孩子多一些關愛,讓孩子在媽媽的關懷中,感受到安全感,平時經常鼓勵孩子交談,帶孩子出去爬山逛公園,送一些小禮物給孩子,讓孩子的生活有一些有趣的改變,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認真詳細的解答,孩子會感受到媽媽的包容和愛,慢慢地樹立起自信,內心安定,也就勇於麵對外界了。

對孩子多一些耐心

媽媽對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讓孩子慢慢地敞開心靈,擺脫自卑,真正地實現和別人的交流。有社交恐懼症的孩子都比較封閉,媽媽要努力很多次,才能讓孩子對自己比較信任。隻有對孩子真誠耐心,感同身受地理解孩子的情感,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和孩子有情感的共鳴,從而一起克服社交恐懼症。

用一些簡單的技巧緩解害羞

媽媽可以請教一些專家,對孩子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讓孩子早日消除症結所在,走出心理陰影。媽媽也可以為孩子提供一些小小的技巧。例如,讓孩子在緊張的時候做深呼吸,緩解緊張情緒,每天早晨起床對著鏡子說出自己的優點,和陌生人說話的時候,盡量要看著對方的眼睛,可以多朗讀一些書籍,鍛煉膽量。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減輕社交恐懼症。

對於特別害羞的孩子,媽媽要特別注意在家中營造愛的感覺,孩子在安全溫暖的環境中,能夠克服害羞心理,帶來勇氣和自信。因此,媽媽一定要注意言行,避免在孩子麵前爭吵,不能譏諷孩子,以免孩子加劇羞怯心理。要多鼓勵和讚揚孩子,讓孩子學會自我欣賞。

孩子,走出去你就會發現外麵很精彩

——別讓孩子的“社交退縮症”繼續蔓延

由於現在居住的環境比較封閉,再加上家人的過度保護,很多孩子性格越來越內向,越來越害羞,不但害怕見生人,連熟人相聚孩子也沉默寡言,很少主動和人交談,到了外界,更是沒有社交的信心,與他人的接觸越來越少,從而引發心理疾病。由於家庭的影響,“社交退縮症”正在孩子當中蔓延,影響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秀秀小時候是一個性格開朗的孩子,雖然話不多,但是常常微笑,乖巧聰明,討人喜歡。自從上小學後,秀秀的家搬到了鎮上,麵對陌生的環境,秀秀有些不適應。再加上學校的負擔加重,同學之間競爭激烈,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沉重地壓著孩子稚嫩的肩膀,秀秀的笑容越來越少。隨著年齡的長大,媽媽發現,秀秀越來越沉默寡言,平時和家人也從不交流,隻要一回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來了親戚,她也把自己關起來,不願多說一句話。媽媽開始擔心了,就帶她去谘詢了心理老師。老師認為孩子有“社交退縮症”。

媽媽開始減少秀秀的學習任務,退了很多興趣班,隻選擇秀秀喜歡的國畫課。平時,就說服爸爸經常帶孩子出去旅遊,爬山,讓秀秀參加一些聯誼活動,也經常在家裏舉辦聚會,讓秀秀邀請同學來家裏玩。秀秀開始並不適應,媽媽對她說:“秀秀,你應該走出去,你就會發現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媽媽過去錯了,不應該把你關在家裏。媽媽希望你每天都開開心心的。”秀秀聽了,點點頭。就這樣,減輕了負擔的秀秀,也開始享受起前所未有的輕鬆生活,並且交了很多朋友。秀秀的內心世界其實很豐富,隨著朋友的增多,她也變得愛說話了。

像秀秀那樣,在家人的過度照顧下,以及父母過高的期望下得了“社交退縮症”的孩子並不少見。有些孩子對家人過分依賴,一旦父母不在,就沒有安全感,逃避一切。而有些家庭對孩子過分嚴厲,也會導致孩子性格孤僻抑鬱,膽小怕事等。媽媽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表現,預防孩子得“社交退縮症”,讓孩子克服膽小,融入群體,敢於和外界接觸交流。像秀秀媽媽那樣果斷地減少孩子的學習壓力,讓秀秀經常外出,經常帶同學到家中來,有效地減輕了孩子內向孤僻的程度,積極治療“社交退縮症”,讓孩子走出去,展現自己。那麼平時,媽媽要怎麼做才能預防並減輕孩子的“社交退縮症”呢?

找出成因並對症下藥

家庭環境不同,孩子形成“社交退縮症”的原因也不同。有些是因為孩子的居住環境發生了改變,孩子不能適應,媽媽就要經常帶孩子熟悉環境,培養對新環境的感情;有些是因為父母過分冷漠,孩子沒有安全感,媽媽就要多關心孩子;有些是因為父母教養不當,那麼,就要改變教養的方法;有些是由於保護過度,那麼就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出去,和人多交往;有些是由於孩子受到刺激,媽媽就應該好好地慰藉開導孩子,讓孩子有安全感。

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媽媽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和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出遊,一起參與遊戲。或者像事例中秀秀媽媽那樣,鼓勵孩子帶其他同學到家中來玩,增進孩子和同伴之間的感情,幫助孩子克服孤獨感,讓孩子更快地適應外界環境,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外界的接觸能夠幫助孩子有效地克服“社交退縮症”。

帶孩子參加健身活動

媽媽平時可以帶孩子去參加健身活動,跑步、散步、踢球、遊泳、打羽毛球等,讓孩子在運動中鍛煉意誌,同時還能夠開闊心胸。因為健身可以讓孩子增強體質,變得更加自信,更加開朗,性情也會更加平和、豁達,原來的悲觀消極、退縮自卑的性格,會被樂觀進取、積極勇敢所替代。喜歡鍛煉的孩子往往是陽光快樂的。

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

擁有一項興趣愛好的孩子,往往會樂於沉迷其中。媽媽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擅長某個領域中的技能,這樣也能給孩子帶來更多的朋友。因為興趣而結交的朋友,往往有更多共同語言,更容易相處,也能有效克服孩子的“社交退縮症”。

尋找心理或醫學幫助

對於一些“社交退縮症”特別頑固的孩子,應該在專家或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藥物治療和心理輔導。有些孩子得了“社交退縮症”,程度較為嚴重,很難與外界交流。這時候,心理治療應該介入,並相應地進行藥物治療。媽媽平時要多關愛孩子,給孩子更多心理上的溫暖,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安全的,有能力與他人正常交往。

媽媽隻有讓孩子融入集體,增加與他人的往來,才能克服“社交退縮症”。媽媽要盡可能為孩子打開生活空間,讓孩子更多地與同齡夥伴進行交往;並且要耐心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隻有讓孩子學會敞開心扉,才能真正擁抱世界,完善人格,健全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