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膽小,是因為依賴感太重,事事有媽媽代勞,自己就越來越不願意親力親為,所以,媽媽要主動創造機會,讓孩子解放雙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獨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把生活中的事情慢慢交給孩子自己做,其間多鼓勵,而不是代替。如對5歲多的孩子,就可以鍛煉他打掃家裏的衛生。
該回自己的房間睡覺了
——從分房開始培養孩子的膽量
當孩子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媽媽就要考慮和孩子分房睡了,成功分房標誌著孩子已經長大,可以獨立麵對恐懼、克服困難了。但是想讓孩子單獨睡覺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開始孩子肯定會抗拒甚至抵觸,媽媽應該有一套巧妙的方案順利讓孩子度過這一時期,最終達到分房睡,讓孩子變膽大的目的。雖然這個過程會很複雜或周折,但是媽媽不要輕易放棄,因為一時的不忍心就會讓下一次嚐試更加艱巨。
盈盈一直都比較膽小,四歲多了還是不敢單獨睡覺。媽媽這段時間一直想說服她分房睡覺,以此鍛煉她的膽量。白天媽媽和盈盈講分房睡的道理時,盈盈都似懂非懂地點頭,也表示可以自己睡,但是到了晚上,她卻怎麼也不自己睡,不停地哭。後來幹脆哭著跑到爸爸媽媽房間來哀求他們收留她:“媽媽,我一個人害怕,為什麼你們可以兩個人一起,卻非要我一個人睡呢?”
爸爸媽媽麵麵相覷,覺得盈盈還是沒有從心理上接受分房這件事,於是媽媽說:“盈盈長大了啊,你看你的小朋友是不是都是在自己的房間睡覺啊,如果你還和爸爸媽媽睡,那不是很沒麵子啊?”
盈盈委屈地說:“我晚上怕大灰狼怎麼辦?”
媽媽說:“大灰狼都在動物園呢,咱們這裏是沒有的。這樣好不好,媽媽過去給你講故事,等你睡著了,媽媽再離開,好不好?”
盈盈知道沒法回到大床了,隻有勉強答應了。媽媽給盈盈講了《魯濱遜漂流記》,告訴盈盈隻有勇敢的人,才能戰勝一切,看到最美的風景。盈盈不知不覺睡著了。媽媽把床頭燈調到微亮,讓盈盈即使醒後也不會麵臨漆黑的房間,這樣才放心地回房間。
從那以後,盈盈漸漸接受了這個事實,雖然有時候也會向媽媽撒嬌,但是媽媽都會鼓勵她繼續做個膽大的孩子。一段時間過後,媽媽發現盈盈的膽子真的大了很多,也比以前獨立了。
當孩子剛剛與爸爸媽媽分開房間睡時,會出現反複現象,比如費了很大工夫才把孩子安頓好了,可是還不到10分鍾,他又跑出來了;或者孩子在半夜裏就跑到爸爸媽媽的大床上,不願再回自己的房間。這時,許多媽媽心一軟,就接納孩子了,結果前功盡棄。所以媽媽千萬不要心軟,哪怕再辛苦再難纏,也要堅持讓孩子接受這個事實,陪伴他、鼓勵他重新入睡。隻要能堅持下來,習慣就養成了。案例中的盈盈媽媽就做得很好,由於她的堅持,盈盈就這樣水到渠成地和父母完成了第一步分離,雖然也有轉型期的障礙,但卻沒有反複,一切快快樂樂。更重要的是,她漸漸大起來的膽量,都和這種漸進的分床方式有關。
既然分床可以讓孩子告別膽小,那麼媽媽應該怎樣利用這樣的機會鍛煉孩子的膽量呢?
告訴孩子分房睡的真正原因
讓孩子知道單獨睡在自己的房裏是長大的標誌。每個孩子都渴望長大,他們希望像大人一樣享有自主權。你可以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經常跟他講一講勵誌的故事,或是讓他當故事中的主人公,告訴他能單獨睡覺的孩子是一個勇敢獨立的大孩子,是與爸爸媽媽一樣的大人。每個孩子的夢想就是長大成人,所以,告訴孩子這些,孩子就會了解自己單獨睡覺的真正原因是因為自己長大了,這樣孩子很容易接受。
把分房睡的主動權交給孩子
每一個家庭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也是因人而異,在這方麵各種處理方式都可能是正確的。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媽媽不能盲目和別人比,一看別人家孩子如何了,就覺得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如何。這裏最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是,孩子和父母的感情信賴和溝通,孩子的信心。不管你怎麼安排,都要有利於孩子這方麵的發展,讓孩子更容易適應這個世界。所以,在分床的問題上,媽媽雖然一直要抱有分床的目標,但最終還是要尊重孩子的意見,避免單向指令,和孩子充分協商,最後啟發他自己做出決定。
平時就要注意給孩子安全感
有的媽媽平時經常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大灰狼就來吃你了!”或是“讓偷小孩的給你抓走!”……這些嚇唬孩子的話相信很多媽媽多多少少都說過,其實這些話無形中就會讓孩子處於一種緊張恐懼的狀態,當他知道要自己單獨睡覺時,這些恐怖的印象就會重現腦海,讓他對單獨睡覺這件事很排斥。
要保持一定的耐心
這裏所說的耐心包括兩方麵:一方麵是媽媽要對孩子有耐心,要慢慢地引導她接受分床的現實;另一方麵則是媽媽要對自己有耐心,要能抑製住自己放棄的欲望。畢竟,孩子接受這件事是需要時間與過程的,他不可能一下子就獨立,也不可能立刻就變得膽大。媽媽要耐下性子來,並不斷鼓勵孩子,讓孩子慢慢自己接受。
孩子並不是天生的“膽小鬼”,有時候是父母不必要的嗬護導致孩子害怕一個人麵對,孩子也不是天生的“大膽王”,這需要媽媽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給孩子灌輸正麵、健康的信息,讓孩子知道,媽媽雖然不能隨時陪在身邊,但是媽媽的愛卻始終陪伴左右,這樣,在愛的籠罩下,孩子的膽量也會像氣球一樣逐漸變大。
這件事要你自己去做
——媽媽總是充當“多啦A夢”,孩子就習慣依賴
媽媽愛孩子,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怎樣才叫真正愛孩子呢?很多媽媽過分地嗬護孩子,仿佛是一個“多啦A夢”,隻要孩子有需求,媽媽有求必應,以為這就是愛孩子,殊不知,媽媽替孩子包辦一切,隻會造就一個依賴性強、不獨立的孩子。過分地依賴往往造成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在未來的生活中處處碰壁,從而導致挫敗感,形成自卑心理。
梅梅從小是個乖孩子,什麼話都聽媽媽的,什麼事都是媽媽幫她完成的,而她也特別依賴媽媽,離開了媽媽什麼事也不會做,也不懂得怎麼和人打交道,不喜歡外出,不喜歡和別人一起玩。上了幼兒園,這些問題就更加嚴重了。老師經常向媽媽反映梅梅孤僻,生活不能自理,並嚴肅地說:“如果一直這樣下去的話,梅梅很難融入集體生活,日後自我管理能力也會很差的。”
媽媽回家後,決定放手讓孩子鍛煉自己。恰好此時,梅梅像往常一樣給媽媽一支鉛筆說:“媽媽,我的鉛筆該削了。”媽媽對她說:“這件事要你自己去做,這是你自己的事。”“可是,過去都是你幫我削的,為什麼這次要我自己來?”媽媽和藹地說:“以後隻要是你能做的事,你就盡量自己做,好嗎?媽媽可以幫你,媽媽不可能任何時候都在你身邊。”梅梅似乎明白了媽媽的話,終於自己削鉛筆去了。從那之後,梅梅磕磕絆絆地學著做很多事情,但是她也因此變得自信多了,凡事不再總是依賴媽媽了。
當媽媽成為滿足孩子一切需求,具有超強能力的“多啦A夢”,那麼孩子無疑會變成一個依賴成性,甚至膽小怕事的人。事例中梅梅的情況並不是特例,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都像梅梅這樣,因為從小沒有操心過任何事,所以,什麼事都不會,同時自我中心意識很嚴重,和同學也相處不好。這樣孩子一旦脫離被保護的環境,麵對陌生的世界,就會感到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麼辦,更不要說照顧自己了。而這些情況將大大降低孩子的自信心,令孩子對生活充滿恐懼,從而不敢真正麵對生活,不懂得如何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遇到自己想要的不敢也不知道怎麼去爭取。這樣的愛,短期內對孩子是一種方便,從長遠利益來看,孩子會因媽媽無微不至的關懷失去生活的能力,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合理競爭。
那麼媽媽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改掉依賴的習慣呢?
別一切都大包大攬,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孩子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做。媽媽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好習慣,就要從小事開始,例如讓孩子自己穿襪子,穿衣服,刷牙洗臉,整理屋子,拖地等,不要過分寵溺、保護孩子,以免孩子失去獨立的能力,陷入自閉,對於像事例中梅梅這樣內向的孩子來說,過分寵愛隻會加深孩子的性格缺陷。隨著孩子能做的事情多了,就會逐漸樹立起獨立的意識,慢慢地就會擺脫依賴的習慣,獨立去麵對生活中的方方麵麵。媽媽不要覺得孩子做得慢做得不好就放棄,而要不厭其煩地鼓勵孩子去實踐,並在旁邊提供一定的協助。如果媽媽為了省事快捷,不讓孩子動手學習,孩子一旦形成依賴的習慣,再讓孩子去學習就很難了。
學習常識,讓孩子具備一定的生活技能
媽媽平時應該多囑咐孩子,天熱了就脫衣服,天涼了要添衣服,教孩子什麼東西不能吃,什麼東西對牙齒不利,怎樣擇菜洗菜,怎樣打掃衛生,怎麼去完成某件事,怎樣解決和同伴之間的矛盾等。這些生活常識能夠讓孩子更好地照顧自己,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這樣也能提高孩子的獨立意識。不但媽媽不用操心,孩子還會反過來照顧其他人,變成一個懂事體貼、有責任心的孩子,減少對媽媽的依賴,也增強了自信,克服了膽怯心理。
不要遷就孩子的過分要求
對於孩子一些過分的要求,媽媽要堅決對孩子說不。當孩子麵臨心理上“斷奶期”的考驗時,往往會對媽媽哭鬧,要求媽媽繼續充當自己的“多啦A夢”,這時,媽媽要堅定溫柔地拒絕孩子,不要過分遷就孩子的要求,並且要堅持下去,不要出爾反爾,心一軟又順從了孩子,這樣就會前功盡棄。媽媽可以告訴孩子為什麼拒絕他,讓孩子明白有很多事一定要自己去做,獨立去承擔風雨,媽媽在背後支持他,卻不會替他完成。孩子雖然一時難以理解,但是時間長了,孩子就能適應,並能遵守媽媽的原則。
狠狠心讓孩子吃點苦
很多媽媽擔心孩子吃苦,舍不得孩子吃苦,結果,孩子就害怕吃苦,也吃不了苦。媽媽應該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吃吃“苦”,讓孩子做點累活,或者孩子要的東西不要馬上給,而讓孩子想辦法自己得到,經常帶孩子去做一些艱苦的事情,例如爬山,去山裏體驗生活,這些做法都可以讓孩子鍛煉生活自理能力,從而克服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