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媽媽不能時刻陪著你——放手,孩子從依賴走向自強自立(2 / 3)

一個聰明的“懶媽媽”可以造就一個勤快懂事的好孩子。“懶媽媽”並不是真的懶,而是在該放手的時候就放手,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力所能及的事,即便孩子一時做得不好也沒有關係,不要在旁邊指手畫腳,甚至替孩子包辦,這些行為都會束縛孩子獨立意識的發展,加重孩子的依賴性。

這些你都可以自己決定

——給孩子一定自由的空間

很多媽媽以為孩子還小,就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附屬品,或者對孩子不放心,總是處處幹涉,支配孩子,這樣的結果就是讓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空間,什麼事都依賴媽媽,變得畏首畏尾,對生活失去自信,嚴重的甚至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導致孩子和媽媽之間的衝突,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

文文才上一年級,媽媽就開始給他報上三四門興趣班。每個周末,文文基本上都是在輔導老師那兒度過的。他失去了屬於自己的時間,每天晚上要做作業,周末不能和同學們相聚,時間一長,慢慢和同學疏遠了,也缺少共同話題,文文變得有些孤僻自卑。有一次,媽媽給文文過生日,讓他邀請好朋友一起慶生。不料文文垂頭喪氣地說:“不用了,就我們自己過吧。”媽媽詫異地問:“為什麼?”文文回答:“自從我報了興趣班,再也沒時間和他們玩了,之前的死黨,早就疏遠了。他們還以為我故意不理他們呢。”媽媽說:“那你就借這個機會去解釋一下,好嗎?”文文答應了。生日那天,他終於邀請到久違的好朋友們。媽媽還在生日的當天鄭重地宣布:“文文,以後媽媽不再逼著你上興趣班了,這些你都可以自己決定。”話音剛落,文文和死黨們一片歡呼聲。

自從文文被“解放”之後,他的笑容多了,和朋友之間聚在一起,玩得愉快,學習也用功了許多,不出一個月,就換了個人似的,從原來的沉默寡言變成話多開朗的人,並且,他開始對跆拳道感興趣,又主動報了一個跆拳道班,每周末花一個上午去練習。媽媽看到文文的變化,感慨良多,對別人說:“有些事真不應該替孩子做決定。”

生活中像文文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孩子往往因為媽媽的過分幹涉失去了自己的空間,也沒了自己的隱私,孩子會有一種不被尊重,不被信任的感覺;而且,由於孩子變得膽怯,也不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和天分,這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媽媽盡量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家庭氛圍比較民主,對孩子的成長有利,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獨立性強,能負責、有擔當的孩子。那麼,媽媽要怎樣才能做到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呢?以下幾點媽媽可以注意一下。

允許孩子做決定

當媽媽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時,孩子會感覺到被尊重,如果孩子的決定正確並產生好的效果,那麼孩子就會很有成就感。如果帶來不好的結果,孩子必須承擔後果,也就知道下一次應該怎麼做了。雖然,孩子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媽媽卻可以借此機會教會孩子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引導孩子多角度考慮,並思考相應的後果,幫助孩子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做好決定。這樣,孩子才會有獨立意識,有自己的想法,有自由的空間。

尊重孩子的隱私

窺探孩子隱私的結果,隻能是失去了孩子的信任,讓孩子覺得不自由。很多媽媽以保護孩子為由,忽視孩子的隱私,隨意翻看孩子的日記、短信等,讓孩子感覺不被信任,同時,也損害了媽媽的形象。聰明的媽媽應該充分信任孩子,不要窺探孩子的隱私,而要成為孩子的朋友,成為孩子的好哥們好“閨密”,這樣,孩子就會在信任的基礎上,主動將內心世界告訴媽媽。

鼓勵孩子獨立交往

很多媽媽喜歡控製孩子交朋友,生怕孩子交到壞朋友。其實這種擔憂完全是不必要的,因為孩子將來需要獨自麵對社會。因此媽媽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和人接觸,和人交流,培養孩子獨立交往的能力。當然,如果孩子和朋友之間鬧矛盾,起衝突,媽媽也要協調好,並且要教孩子一定的交往原則和交往技巧,讓孩子在人際關係中收斂自我中心的意識,多為他人著想,寬容待人。孩子的社交能力加強了,就多了自由的空間。

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

很多媽媽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學習班,但孩子並不喜歡,而這恰恰是應該把決定權交給孩子的時候。尊重孩子的興趣,才能真正發揮孩子的天賦,讓孩子在健康寬鬆的環境中培養自己的興趣。媽媽不要因為自己望子成龍心切,讓孩子承擔太多繁重的任務,這樣做很可能會扼殺孩子的興趣和熱情。保護孩子的興趣,尊重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有獨立發展的空間,孩子才能自由地呼吸。

給孩子自由支配的空間

媽媽應該為孩子布置一個不被人打擾的空間,例如給孩子騰出一個小單間,或者一個小遊戲屋,小閱讀室,讓孩子在其中盡情玩耍,開心的時候可以在裏麵打滾,不開心的時候可以在其中發泄,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而不被打擾。別小看了這樣一個小空間,它足以容納孩子廣大的內心。媽媽還可以借此機會讓孩子整理自己的小天地,以及讓孩子自己決定房間的布置,這都會會培養孩子獨立的意識。

媽媽要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不要讓孩子一味投入學習中,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時間,並指導孩子如何有效地利用時間,讓孩子更好地安排業餘生活,豐富興趣愛好,實現自我,表達自我,能夠更好地促進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開家庭會議啦

——讓孩子享有家庭成員的權利

有些國家的家庭,孩子即便年齡才四五歲,家中要做出什麼樣的決策,也要和孩子商議。而我們多數家長都會覺得孩子太小,什麼事也不懂,大人的事不要摻和,從小關心讀書就可以了,家庭的事不用操心。其實正相反,家中的一些事情,如果能夠讓孩子共同參與的話,不但能夠營造一個民主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在享受作為一個家庭成員的權利,而且還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孩子會感覺到自己被尊重,會激發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每次家裏要商議什麼事情時,爸爸媽媽從不會叫藍藍參與。藍藍也總是怯生生的,當大人在說話的時候,從來不敢插嘴。有一天,藍藍的姑姑和表姐冰冰來了,坐在一起開開心心地敘舊。冰冰談笑風生,甚至還對自己爸媽的觀點進行駁斥,駁得有理有據。藍藍的媽媽很驚奇,問:“冰冰,你連爸媽的話都敢反駁啊?”冰冰說:“他們說的不對,當然要反駁。”冰冰媽媽也說:“平時在家裏就是這樣,習慣了,要是家裏要決定什麼事,她的聲音比誰都大,可有主意了。”藍藍爸爸說:“可是我看冰冰說得很有道理,一點也不像個孩子!”藍藍媽媽下意識地看了看自己的女兒,隻見藍藍在一旁一聲不吭,再對比冰冰的能言善辯,不禁反思起自己平時的做法來。

冰冰一家走了之後,媽媽對藍藍說:“以後我們家開家庭會議的時候,你也來參加好嗎?”藍藍點點頭。從那之後,隻要一喊起“開家庭會議啦”,藍藍就會一起參加,在媽媽的鼓勵下經常提一些意見,慢慢地,藍藍開始習慣了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且還鍛煉了思維能力。隨著對家庭大小事務的參與,藍藍變得懂事了,遇到什麼事有自己的主見,人也變得自信起來。

要改變孩子對家人的依賴,讓孩子了解家中的不易,鼓勵孩子參與家中的會議,參與家中一些事情的決策,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孩子從小就有當家做主的感覺。藍藍參加家庭會議之後所起的可喜變化就是一個例子。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身在福中不知福,最重要的就是每天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被包辦,孩子體會不到爸爸媽媽的辛苦。當孩子有了一個換位思考的機會,就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讓孩子明白自己所負的責任和義務,珍惜自己現在擁有的一切,克服鋪張浪費的壞習慣。

媽媽還可以用以下一些辦法促進孩子對家庭的參與意識,克服依賴心理。

麵對家庭問題和孩子共同討論

一家人應該經常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對於各自的見聞,家庭中的一些問題,不分年齡,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和孩子平等地討論,傾聽孩子的意見,不要因為孩子小而忽視孩子的觀點,要多挖掘孩子想法中合理可行的方麵,鼓勵孩子繼續發言討論。同時,也鼓勵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見。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容易形成獨立的意識,增強自信,並形成主人翁意識。

賦予孩子發言權

家中有一些決策,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讓孩子擁有發言權。這也是培養孩子合作參與能力的重要辦法。允許孩子參與成人的談話,並參與家庭計劃的製訂,會讓孩子在受到尊重的基礎上,認真想辦法解決問題,發揮潛能。孩子未來的語言思維能力和交際能力都會在此時得到很好的鍛煉。而爸爸媽媽也通過這個過程加深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聯係。孩子也會變得更加勇敢,日後和其他小朋友玩耍的時候,就會懂得如何協調朋友之間的關係。

偶爾讓孩子當家

媽媽不妨放手讓孩子當一天的家,把日常的開銷及工作安排交給孩子發配,讓孩子來組織整個家庭的飲食衛生安排,這樣,孩子在實踐過程中,充分意識到當家的不容易,慢慢就學會珍惜,學會為家庭分擔,學會把錢用在刀刃上。即便孩子做得並不好,媽媽也要多鼓勵孩子,表揚孩子,讓孩子提出更多的意見。孩子通過具體的生活實踐,會更加用心負責,克服對家庭的依賴心理。

給孩子一定的經濟支配權

媽媽不妨通過讓孩子支配一部分的金錢,教孩子學會理財。比如,很多孩子會有零花錢。這時候,媽媽就可以教孩子合理支配金錢,並隨著年齡和能力的增高,增加零花錢的數目,讓孩子充分管理自己的金錢。這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並且還能讓孩子學會理財。當然,零花錢的數目要控製在一定的限度內。

媽媽如果能夠讓孩子享受一定的家庭權利,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也能隨之增長。這樣民主的家庭氛圍不但能促進孩子個性的成長,而且能夠促使孩子學會承擔義務。這樣有利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媽媽不妨放開孩子的手腳,讓孩子充分參與到家庭的權利中來,別讓孩子隻是充當被管製的對象。

媽媽病了,現在需要你幫忙

——媽媽“示弱”,孩子顯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