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該網絡中各企業的相對重要程度具有穩定性,所以本研究假設此綜合效益對優的相對優屬度固定不變。由於該項目經濟支撐和技術力量較強,本例隻考慮資源環境方麵的約束。主要參考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和當地環保局現場監測的數據,確定約束方程中的相關參數。其中,因共生網絡中的固廢通過綜合利用和處理處置後排放量為零,故不設置其總量目標。
(1)各企業的最優生產量接近或等於規劃年份的最大產能,說明在現有的水資源約束及汙染物總量控製目標下,各企業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中的清潔生產工藝及三廢循環利用措施,才能達到預期的工業共生效果。
(2)電石廠的最優產量計算值略低於設計產能,說明該企業仍有節水節能和減排的空間。應將精益化生產管理理念引入到企業的清潔生產機製中,對物料能源操作與程序等所有環節進行分析審核,改進尚存浪費的工藝或操作,進一步實現消耗與排放的減量化。
(3)工業鏈條設計資源條件產能汙染控製目標等條件一旦發生變化,模型中各項參數將發生相應的變化,最優化結果也隨之改變。如果工業共生網絡中某參與單元(企業)的最優化值與最大設計產能相差太大,則說明該單元在共生網絡中貢獻率較低,除了考慮采取措施增加該單元內部的資源利用及汙染治理效率外,還需對工業鏈接的設計作出改進,以增強共生係統的複雜性與穩定性,提高網絡整體效率。
以上實證計算及結果分析表明:工業共生網絡多目標模糊優化模型理論上嚴謹合理,實用性較強,為幹旱區工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了較好的優化模型與方法。
對工業循環經濟進行綜合評價是工業循環經濟體係構建與運行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評價應達到以下四個目標:第一,對工業循環經濟運行現狀進行評價;第二,監測工業循環經濟狀態的變化趨勢;第三,預警;第四,為優化管理決策提供依據。按照幹旱區工業循環經濟的建設模式,對它的全麵綜合評價應該包括區域園區和企業三個層次,由於時間精力有限,以及數據來源獲取存在一定難度,本節主要探討區域層次的工業循環經濟綜合評價。
指標體係不僅是綜合評價工業循環經濟的前提基礎,同時也是度量區域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理論依據。隻有建立一套體現地域特色的科學的工業循環經濟測度指標體係,才能對研究區工業循環經濟的發展狀況進行監測和評判,找出存在的問題,校正其發展方向。
工業循環經濟的建設發展受社會經濟技術環境資源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具有多元化係統化動態性階段性的特點。結合工業循環經濟的內涵與本質,筆者認為,研究區工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係的建立應遵循因地製宜科學客觀動態可比可操作等原則。
(1)因地製宜原則
研究區域屬幹旱區,具有獨特的地理資源特點環境地域差異,社會經濟格局。因此,指標體係的設計應該體現幹旱區域的工業發展特征。
(2)科學客觀原則
指標體係的設計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客觀真實地反映研究區工業循環經濟的特點。指標既不能過多過細,使指標之間相互重疊;又不能過少過簡,使指標信息遺漏。
(3)動態可比原則
動態可比原則要求評價結果在時間上現狀與過去可比,從而反映研究區工業循環經濟的演進軌跡,找出目前存在的優勢和缺陷,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
(4)可操作性原則
可操作性主要是要求評價指標具有簡潔實用性,能直接為工業循環經濟的政策製定和科學管理服務。
根據以上設計原則,依據循環經濟的內涵理念和發展目標,按照"文獻研究→頻度統計→專家調查→指標體係篩選"的研究思路,對影響研究區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眾多因子進行分析梳理。即,首先參閱最新國內外有關循環經濟的評價體係研究文獻,對前人研究文獻中相關指標出現的頻度進行統計分析;其次,采用專家谘詢的經驗判斷法,征求來自高等院校環保部門經濟部門園區企業中數位專家的意見,請專家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研究選出其認為較為重要的指標;最後,根據研究區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地域特色,結合統計數據的可采集性,對篩選出來的指標進行調整分類及彙總,形成一套有序疊加逐層收斂的石河子工業循環經濟測度指標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