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確保工業循環經濟指標體係權重賦值的準確性、合理性,以權重綜合分配來統籌考慮這兩種權重賦值方法所確定出的指標相對重要性,采用組合權重法對離差權法和Delphi法所確定出的指標權重係數進行組合,從而構建一個兼具客觀賦權法和主觀賦權法雙重優點的權重係數組合公式。組合權重法確定權重係數的計算公式離差權法和Delphi法相結合所確定的權重係數;運用離差權法確定的權重係數運用Delphi法確定的權重係數。在該組合權重計算公式中由指標值決定反映客觀性,反映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這種組合權值法,可以使主觀定性與客觀定量有機結合,盡量確保綜合評價結果趨於合理。

目前,在各類對循環經濟進行評價的文獻中,有關評價指標標準分級方法的報道十分少,這給本研究帶來了一定難度。為此,本文以國內外工業發達水平、先進水平、中等水平的相關標準為參考,結合研究區特殊的資源、生態、環境與經濟條件,提出盡量適合於研究區的追求目標,並參照當地政府製定的規劃目標予以劃分。指標的評價集為V={高循環(Ⅰ級)、較高循環(Ⅱ級)、中循環(Ⅲ級)、較低循環(Ⅳ級)、低循環(Ⅴ級)}。

SICEMIS指標層中各指標的量綱各不相同,需要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即無量綱化),才能解決各指標之間可綜合的問題。無量綱化實質上就是隸屬函數的建立過程。根據本文中指標體係的實際情況,運用升半梯形分布隸屬函數與降半梯形分布隸屬函數對各指標進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即:當工業循環經濟指數與評價指標呈正相關時,運用升半梯形分布隸屬函數當工業循環經濟指數與評價指標呈負相關時,運用降半梯形分布隸屬函數。其中,xij為第i個評價指標對應第j年指標值的隸屬函數。

結合工業循環經濟的綜合評價目標和要求,本書采用線性加權的方法建立工業循環經濟的評價模型。即,將按進行標準化處理的基本指標的隸屬相對值向量和其對應指標的歸一化權重係數向量分別相乘,兩向量的積整合到上一層所隸屬的指標或元素,這樣逐層加權整合,直至目標層,最終得出一個研究區整體的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狀況綜合指數。該方法優點在於操作簡明、含義明確、易於計算,可以同時求出各個子係水平指數和整個體係的綜合指數,評價結果較為客觀、合理,滿足時間上的可比性,便於推廣和普及。按照SICEMIS的框架。

式中,ZZCIkj為SICEMIS中準則層指標Bk第j年的評價值,其值在0~1之間;xij為準則層Bk對應的基本指標的隸屬相對值;wi為基本指標的歸一化權重值,∑mi=1wi=1;SICEDIj為研究區第j年的工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值,其值在0~1之間;Wk為各準則層的歸一化權重值,∑5k=1Wk=1。

本研究充分利用互聯網、新疆大學數字圖書館等外界有利條件,在查閱大量統計文獻資料的基礎上,與石河子市發改委、經委、環保局、統計局開展廣泛交流合作,並走訪了數家園區企業,以確保獲取大量的統計數據與翔實資料,從而解決石河子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實證評價中數據采集這一棘手問題。

本書所涉及到的統計數據采集途徑來源主要包括:(1)《石河子統計年鑒》,農八師石河子市統計局,2009。(2)《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年鑒》,兵團統計局,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2009。(3)《新疆統計年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2009。(4)《中國環境年鑒》,中國環境年鑒編委會,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2009。(5)新疆統計信息網網站:http://www.xjtj.gov.cn/(6)新疆環境保護局網站:http://www.xjepb.gov.cn/

本著指標數據可獲得性的原則,將以上述途徑作為原始數據采集依據。對於不能直接從統計資料中獲取的數據,如:循環型企業所占比例、工業區綠地覆蓋率、農產品加工總產值/農業總產值、高技術產業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等,均以實地調研結果和上述統計資料為基礎進行計算處理,從而建立石河子2002—2008年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原始數據矩陣。

為消除各指標不同量綱帶來的影響,運用模糊數學中的升半梯形分布隸屬函數(22-5)與降半梯形分布隸屬函數(22-6)對原始數據矩陣中各項指標進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得出石河子工業循環經濟的標準化數據矩陣。

根據前麵介紹的組合權值法,即離差權法和Delphi法相結合的權重計算方法,分別計算石河子工業循環經濟測度指標體係(SICEMIS)中準則層相對於目標層的權重係數、基本指標層相對於準則層的指標權重係數。指標權重值離差權法Delphi法組合權重法基本指標權重值離差權法Delphi法組合權重法。

準則層指標權重值離差權法Delphi法組合權重法基本指標權重值離差權法Delphi法組合權重法實證結果計算及分析評價結果,繪製出石河子工業循環經濟綜合發展趨勢以及各係統發展趨勢,本文先以SICEMIS中的準則層為重點,對資源消耗強度(B1)、環境汙染程度(B2)、資源循環利用(B3)、環境保護力度(B4)、工業發展程度(B5)5個子係統的計算結果加以分析,然後再對研究區循環經濟綜合指數集中進行闡述。

(1)資源消耗指數曲線在2002—2004年發展較為平穩。按照劃分的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標準,處於Ⅳ級狀態,即較低循環階段,均值為0.26。2005—2008年上升較快,2006年後達到Ⅱ級狀態,即較高循環階段,並於2007年達到波峰,2008年略有回落。原因在於研究區在2008年由原先從甘肅買進電石改為采用本土資源大量生產電石,使得地區單位工業增加值的能耗上升,影響了係統指數的增加。總體而言,曲線表現出的指數年增長率為13.6%,其中萬元工業增加值水耗以及單位工業用地產出兩項基本指標對該係統指數上升的貢獻程度最大。

(2)環境汙染指數曲線呈先降後升特征。先由2002年的0.44下降到2004年的0.37,再由2005年的0.48穩步上升至2008年的0.73,總體上由Ⅳ級狀態發展到Ⅱ級狀態,經曆了較低循環到中循環、較高循環的變化。曲線表現出的指數年增長率為8.8%,對這種趨勢作出主要貢獻的是工業廢水排放強度指標。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一直偏低,徘徊在50%左右。工業廢氣以及固廢的排放強度由於煤炭資源的大量消耗以及企業技術的參次不齊在2005年後下降得較慢。

(3)資源消耗指數曲線呈穩步上升趨勢。在2002—2008年期間,指數由0.24增至0.65,年增幅達18.1%。2002—2004年,該係統處於Ⅳ級狀態,即較低循環階段。2005—2008年,由於研究區各層次循環經濟試點工作的開展,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固廢綜合利用率以及“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量穩步增加,循環型企業所占比例大大提高,使得係統達到Ⅱ級狀態,即較高循環階段。

(4)環境保護指數曲線在2002—2004年期間緩慢上升,均值為0.29,係統在此時期處於Ⅳ級狀態,即較低循環階段。2004—2008年,隨著循環經濟試點工作的推行,企業清潔生產認證率迅速提高,企業對環境保護的投資也有所增加,園區景觀建設有所提升,係統狀態躍至Ⅱ級,即較高循環階段,指數於2008年達到0.78。總體而言,曲線表現出的指數年增長率為19.3%。

(5)工業發展指數曲線基本呈勻速上升趨勢。在2002—2008年期間,指數由0.36增至0.74,年增幅達12.8%。2002,該係統處於Ⅳ級狀態,即較低循環階段。2003—2005年,該係統處於Ⅲ級狀態,即中循環階段。2006—2008年,該係統處於Ⅱ級狀態,達到較高循環階段。由於化工、食品飲料以及紡織業的迅速發展,企業年均從業人員數以及農產品加工總產值/農業總產值兩項指標上升較快,為指數提高做出了主要貢獻,同時也說明石河子已通過工業循環經濟的建設帶動了當地的勞動力就業和農業發展,為工業反哺農業作出了貢獻。但產業結構中高技術產業的比例一直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