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擁有較好的科研及教育資源,在工業循環經濟相關的人力資源培養上具備一定的優勢。建議建立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院所為主、產學研相結合、理論聯係實際的人才培養和終身教育體係,注重高級技工與專門研究人才的有效結合;加快對循環經濟理論的研究,建立吸引和利用國內外人才的機製;通過相應政策重點支持和關心發展工業循環經濟所急需行業的高級人才和研發隊伍。加強與國際交流合作,學習借鑒國內外的經驗和技術。建立循環經濟表彰獎勵政策製度,從循環經濟發展基金中拿出部分作為獎勵基金,對發展循環經濟成效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由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

建議設立石河子市循環經濟發展基金,從政府財政中每年拿出一部分作為專項資金,用於支持循環經濟示範企業和示範項目的發展,對列入國家、自治區、兵團和石河子循環經濟重點計劃項目的分別提供相應等級的資金補助,主要用於項目前期工作。對重點循環型工業項目用地,建議通過出讓、租賃等方式獲得土地使用權。土地出讓期可按國家規定的最高期限辦理。使用期滿後,使用者可優先續期。鼓勵和引導銀行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循環經濟、節能減排、清潔生產項目上來,根據信貸政策對企業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應重點扶持。同時,加大對企業清潔生產項目的財政資金扶持力度,對從事清潔生產的單位或項目予以優先支持。以上各項資金的使用,由當地發改委、財政局加強管理和監督,從而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完善“兩園一區”工業係統的規劃與設計,進一步明確工業循環經濟的管理機構和管理職能,提供高效的組織機構保障。加強“兩園一區”基礎設施建設,重視園區的環境安全,提高環境汙染風險識別和應急能力。建立健全各項考核評價機製,加強對石河子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動態監測與評估,及時調整發展方向,優化工業共生網絡。在對企業進行考核時,建議以單位產品的能耗、水耗和汙染排放量替代萬元產值的能耗、水耗和汙染排放量,增加指標的科學性。進一步開展循環經濟法律法規和理念的宣傳教育,倡導全社會樹立清潔生產、綠色生活、文明消費的觀念及行為方式,引導各行各業開展節能、節水、節約資源與廢棄物回收再利用,促使廢舊資源加速轉化為再生資源。

綜合以上研究,與非幹旱區相比較,幹旱區工業循環經濟建設主要具有以下三個主要特征:第一,幹旱區多為欠發達地區,曆史原因使得市場配置運營程度較低,工業總體布局與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高投入、高汙染的行業所占比重相對比較大,工業循環經濟的建設麵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和困難;第二,幹旱區先天性資源型缺水,生態環境更為脆弱,建設模式的限製因子與邊界條件具有顯著的地區特點;第三,綠洲是幹旱區內部的地域分異產物,是人們賴以生產生活的獨特景觀,更是幹旱區人類活動最為集中、人地關係最為複雜的敏感區域。優先確保綠洲發展空間是幹旱區發展工業循環經濟的重要原則。

石河子工業循環經濟的建設過程即為瑪納斯河流域水資源的高效利用過程,幹旱區工業循環經濟實質上是流域循環經濟,綠洲循環經濟,農業節水支持工業,工業發展反哺農業是突破其水資源約束的關鍵所在。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幹旱區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技術創新則是促進產業鏈接日趨完善和延展的重要支撐。“一個綜合、兩類循環、兩個體係”的思路具有實踐意義,其中,“一個綜合”是科學構建工業循環經濟的前提,“兩類循環”可促進產業生態化與汙染治理產業化、動脈產業與靜脈產業的有機統一,“兩個體係”將為工業循環經濟的持續推進和優化完善提供有力的保障機製。

首先,論述了將天山北坡經濟帶石河子作為實證靶區的代表性、典型性及重要意義,在簡要介紹了研究區概況後,結合其在主體功能區劃中的定位,闡釋了研究區發展工業循環經濟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並從相關政策及法規、清潔生產與技術進步、發展模式、經濟—資源—環境的響應等方麵論述了近幾年研究區在工業循環經濟建設中已取得的進展。

其次,對研究區工業循環經濟的管理實施體係和綜合評價體係進行了深入分析。其中,對前者的研究主要從生態產業鏈設計、工業共生網絡的複雜性、清潔生產設計、工業循環經濟執行能力、工業共生網絡的定量優化五個方麵進行;對後者的研究則由工業循環經濟測度指標體係設計、工業循環經濟評價方法及模型、實證評價三部分組成。以上主要研究過程及分析結果如下:一、研究區工業循環經濟的定位和發展方向與新疆主體功能區劃方案中的建議基本吻合,“一個綜合、兩類循環、兩個體係”的幹旱區工業循環經濟建設思路在研究區得到了集中體現。二、運用複雜網絡理論及圖論方法對研究區工業共生係統進行分析,顯示研究區工業共生網絡具有複雜性、小世界性和無標度性,以局部聚集的相對水平衡量,與神經網絡、細菌代謝網絡和生態鏈網絡比較相似。三、研究區域和典型企業在物質集成、水集成、能量集成方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四、研究區已具備了一定的工業循環經濟執行能力,但仍需加強培育和不斷優化。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政府需從政策引導、製度約束、監督管理等方麵去提高,企業則應從塑造共同遠景、加快技術創新、追求長遠目標、加強精益化管理等方麵去培育。五、將工業共生網絡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資源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綜合最優作為目標函數,以非線性的相對優屬度作為共生企業產量的權重係數,建立了工業共生網絡多目標模糊優化模型。選取研究區相對成熟完善的化工鏈網絡,以新建40萬t/aPVC及配套建設項目作為具體研究對象,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各企業基本達到了預期的工業共生效果;電石廠仍有節水節能和減排的空間。所建模型為幹旱區工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了嚴謹合理,實用性較強的定量優化方法。六、以因地製宜、科學客觀、動態可比、可操作為原則,建立了一套有序疊加、逐層收斂的石河子工業循環經濟測度指標體係(SICEMIS)。采用離差權和Delphi相結合的組合權重法確定指標的權重係數,提出了適合於研究區的指標分級標準,采用簡明的線性加權法得出研究區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數SICEDI。結果顯示:2002—2008年期間,石河子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由較低循環階段發展至較高循環階段,綜合發展指數SICEDI由0.27提高到0.70,年均增長率達17.2%。天業集團的領跑帶動作用以及政府對試點建設及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視和推助是促進SICEDI指數上升的兩個最主要原因。七、由於“追趕效應”和“彎道效應”的存在,石河子工業循環經濟的建設雖然起步比較快,但在其由較高循環階段邁向高循環階段的過程中,各項成效的進展將會逐漸放緩,指標體係、權重係數以及分級標準界時也應隨之作出調整,以科學、客觀地適應新階段的具體情況。

最後,對石河子工業循環經濟運行目前尚存的問題逐一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並進一步總結了案例研究對幹旱區工業循環經濟的啟示。工業是實現本土優勢資源轉換的重要鏈接,同時也是物質能量代謝、汙染物排放的主要產業,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來解決工業發展中的環境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心的課題。我國西部幹旱區工業基礎薄弱,生態環境脆弱,人地關係複雜敏感,傳統的工業發展模式對生態環境和綠洲穩定已構成一定的威脅,仿照生物種群共生關係構建工業循環經濟,對突破其深層次矛盾和資源約束的瓶頸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可以說,工業循環經濟不僅是推進幹旱區應對未來碳約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基本路徑,更是避免幹旱區在關鍵曆史時期的發展熱潮中被邊緣化,促進其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本書選取位於幹旱區腹地天山北坡經濟帶的石河子作為典型案例,對循環經濟理論在幹旱區工業發展中的應用進行了係統和定量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啟發性的結論,但因研究條件、時間和水平有限,還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進一步深化的領域。本篇將對研究的主要結論予以總結,並展望其今後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