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02—2008年期間,石河子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由較低循環階段發展至較高循環階段。綜合發展指數SICEDI隨著時間序列逐年提高,由2002年的最低點0.27提高到2008年的最高點0.70,年均增長率達17.2%。統計資料以及計算結果數據表明:天業集團是石河子工業循環的領跑者,自2005年成為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後,天業在技術創新、汙染治理、資源節約、資源循環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麵均走在石河子的前列,工業總產值保持在墾區的50%以上,從而帶動了SICEDI以及各項分指數在2005年後有了較快的上升。同時,正是由於國家對石河子地區2005年企業循環經濟試點以及2007年城市循環經濟試點的批準,政府加強了節能減排工作的持續推進,加大了技術進步的科技投入和工業汙染的治理力度,才使得SICEDI隨著時間推移一路攀升,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逐漸轉變,促進了工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進程。但是,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由於“追趕效應”和“彎道效應”的存在,石河子工業循環經濟的建設起步比較快,短短7年時間已由較低循環階段發展到較高循環階段,而在邁向高循環階段的努力過程中,成效的取得將會比較緩慢,屆時,指標體係、權重係數以及分級標準也應隨之作出調整,以科學、客觀地適應新階段的具體情況。

工業循環經濟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而又需要不斷探索的發展創新過程。經過近幾年的努力,石河子的工業循環經濟建設已初見成效,SICEDI逐年提高,為工業循環經濟的後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仍需不斷堅持、鞏固和優化,完善相對薄弱的環節。通過對管理實施體係與綜合評價體係的分析,結合調研過程中對政府部門及企業的訪談,筆者認為,目前石河子工業循環經濟的運行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作為幹旱區的人工綠洲,水資源是製約人類生活、生產的主要因素。石河子的用水現狀中,農業依然是用水大戶,其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85%,幾乎用盡了所有的地表水資源。工業、生活以及城市綠化則基本依賴地下水。工業的迅速發展對水資源產生了更多的需求,雖然節水灌溉器材的生產、使用、回收再利用有效實現了墾區的農業節水,相關部門對未來石河子地區水資源的集成利用也做過規劃,但受傳統思想的束縛,農業節水用於工業的理念目前並未得到廣泛的認可,政府在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上觀念相對落後,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工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局部地區還因此出現了地下水超采問題。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石河子高載能的重化工產業迅速發展,而低能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足,結構性汙染和資源消耗問題較為突出。隨著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的進一步實施,石河子在建和正在籌劃的煤炭資源開發利用項目不斷增多,如果產業結構不能進一步升級調整,將會給生態環境帶來較大的壓力。此外,由於循環經濟在石河子剛剛起步階段,政策引導、市場調節的機製還不完善,在新能源等國家輿論大力支持的產業方麵,缺乏具體的產業發展政策。

各企業的工業循環經濟執行能力參差不齊。例如,天業於2009年末已超額完成了“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工業用水的重複利用率達到96%以上;而有些企業在推行循環經濟的意識、技術、管理上都還十分滯後。目前,石河子工業循環經濟的實踐更多地表現在集團內部及單個企業層麵上,墾區幾大重要企業聯係不夠緊密。尚未正式形成通過企業群、工業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同聯合發展的深層次模式,離綠洲區域協調高層次模式也有著較大距離。在調研過程中,不少企業反映,政府在政策製定、水及礦產資源配備、公共設施建設、人力資源共享協調方麵有些滯後於企業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企業的發展。以上情況與循環經濟實施的時間較短有關係,也說明政府和企業執行能力都有待提高循環經濟是有成本的經濟。資金不足是影響石河子工業循環經濟實施的重要原因之一。循環經濟的試點企業在資金支持方麵相對有保障,但其他非試點企業的情況卻不容樂觀。企業是實踐循環經濟的主體,同時,追求利潤也是其首要目標。然而目前,由於再生資源的利用在性能和價格上常常都不占優勢,所以,短期內對企業的吸引力並不大。與此同時,節能降耗的新建、技改專項資金來源又相對不足,補貼不到位,使得一些新建的循環經濟項目初期經濟效益較低甚至虧損,從而製約了新節能技術的大範圍推廣,也影響了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積極性。此外,循環經濟的實施與管理需要相應的人才隊伍,但是調研過程中筆者了解到,石河子在食品加工、化學原料及製品製造、煤化工等行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十分緊缺,同時,教育、衛生、科技等行業和部分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又不斷外流,因此,人才的匱乏也已成為製約石河子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對於工業循環經濟實施的考核評價,石河子一般沿用萬元產值能耗、萬元產值物耗、萬元產值排放量作為企業的考核指標,雖然這些指標能夠有效說明企業在節能減排方麵的進步與否,但是,對於正處在產業結構調整階段的企業,這些指標卻也存在著一些不合理之處。例如,在2007年及以前,石河子用於生產PVC的電石來自於甘肅,在自治區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的引導下,2008年開始,天業利用新疆豐富的石灰石和煤炭資源自己生產電石,萬元產值的能耗由此增加很多,而實際上,通過近幾年電石渣生產建材等循環產業鏈的拓展,以最終產品來衡量的能耗其實在下降。所以,單純用萬元產值能耗作為考核指標,不利於企業中遠期的循環經濟鏈條構建。其他諸如萬元產值排放係數等指標也存在類似的問題,都需要有所改進。進一步解放思想,看清大勢。推廣“農業節水用於工業,工業共生反哺農業”的觀念,將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作為工業循環經濟建設中的一項首要的工作,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具體來說,建議中遠期爭取引水濟石的項目實施,加快城市統一供水,並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的供水格局。近期劃分城市水源水質保護區,實行限量開采,並采取措施防止地下水位的快速下降。嚴格自備水井的審批,對於城區公共供水管網能夠達到且能滿足供水需求的單位和企業,分批關閉其自備水井,實行由公共水廠統一供水,以保護已經嚴重超采的地下水源。同時,依據循環經濟的“3R”原則,實行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係統層次的工業用水有效集成。在供水係統方麵,推行工業企業用水定額,水廠與企業簽訂《企業用水定額協議》,對於超額用水實行處罰性加價及行政處理措施。對於企業的生活用水建設相應的中水回用工程。

石河子地處內陸幹旱區,生態環境脆弱,在產業結構布局和調整中,需要運用工業生態學原理,充分考慮各產業之間的關聯度、產業鏈與共生性,采用生態化的規劃布局,體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形成適應循環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在實踐優勢資源轉換戰略的同時,嚴格限製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汙染項目,加快淘汰落後技術、工藝和設備,並鼓勵引進和發展資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不斷加大高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所占的比重。另外,應加強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的有效結合,加強產學研一體化建設,發揮技術創新在結構調整和工業進步中的重要作用,確保企業作為高技術產業化的主體,營造適於高技術產業化的環境。並通過實行稅收優惠政策、發展風險投資等多種手段,來調整產業結構,扶持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信息化是保證公眾知情權,提高公眾參與的廣度與深度,從而加強監督,提升政府和企業工業循環經濟執行能力的有效手段。建議建立基於GIS的工業循環經濟管理信息係統。該係統為一個網絡化計算機服務係統,其基本結構包括用戶係統、數據庫係統、網絡技術支持係統、服務係統、專家知識係統、管理係統。相關領域工作人員通過係統查詢,可以確定某種行業可以和哪些企業建立物質、能量流動關係,從而進行物質流集成設計,也可以為某種行業能源、水、資源或廢物查詢到最佳的流動渠道和最佳利用技術,推動廢物交換的多樣性發展,增加生態工業鏈的柔性,降低企業風險。係統中配套建立工業循環經濟監測信息網,對企業資源利用率、排汙達標和治理情況、造成環境損失情況進行實時在線監測,及時發現企業存在問題,定期將監測情況和評價結果以及相關信息向社會公布,以加強社會監督。同時,係統還可提供循環經濟決策支持,利用循環經濟監測信息網和國土局、建設局、環保局、統計局等其他係統的基礎數據,結合不同產業和行業專家的知識庫,作為穩定的專業支持力量,為政府的循環經濟規劃調整、政策實施決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