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建築雕塑1(1 / 3)

建築是凝固的曆史,記錄著人類曾經的生活印記。無論是埃及金字塔、古羅馬鬥獸場,還是中國的萬裏長城、故宮等,無不體現了古代人類高超的智慧,而它們更像是一種曆史符號,承載並記錄了人類綿延不斷的文明曆程。

雕塑是一種空間造型藝術,通過某種形象來表達雕塑家的情感。許多見過《思想者》的人,忍不住問他究竟在想什麼呢?另外,有盧浮宮“鎮館之寶”之稱的《斷臂的維納斯》,何以會少了胳膊?這件古希臘後期的雕塑傑作,堪稱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雕像,卻留下了未解的謎團。

不到長城非好漢

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據說最開始的是楚國,主要是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才開始修築長城。隨後,齊、燕、魏、趙、秦也開始修建自己的長城。最開始的長城是諸侯國的防禦體係,並沒有連接在一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在原有長城的基礎上,修築了新的長城。

今天的萬裏長城是指明代修建的長城,西起嘉峪關,東抵鴨綠江,全長6350千米。它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歎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這時的長城已成為一種民族精神,一種積極向上的奮鬥精神。

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長城,是中國偉大的軍事建築,它規模浩大、工程艱巨,被譽為古代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始建於公元前5世紀春秋戰國時代。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逐匈奴後,把原來分段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且繼續修建。其後曆代不斷維修擴建,到明代末年,前後修築了兩千多年。現在長城已成為中華民族悠久曆史文化傳統的象征,與埃及金字塔、羅馬鬥獸場、意大利的比薩斜塔等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綿延萬裏的長城是冷兵器戰爭時代的防禦工程,它並不隻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係。

這一體係由各級軍事指揮係統層層指揮、節節控製。以明長城為例,在萬裏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的長城,稱作“九邊重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官員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孟薑女哭長城

關於修築這樣宏偉的工程,有很多傳說,其中孟薑女哭長城是最有名的一個。秦朝時候,有個叫孟薑女的美麗女子,心地善良。一天,她正在自家院子裏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卻聽有人說:“別喊,救救我吧!我叫範喜良,是來逃難的。”原來,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

後來,孟薑女嫁給了範喜良。不料,新婚不久,範喜良就被官兵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孟薑女在家裏苦等丈夫歸來,可幾年過去了,就是沒有任何消息。於是,孟薑女開始踏上尋夫之路,到了長城邊上,她才知道丈夫早已不在人世了。一時間,孟薑女悲從心來,哭聲感動了天地,連長城也坍塌了,露出丈夫屍骨。至今在河南衛輝池山鄉歪腦村一帶還流傳其故事,山上能見到孟薑女哭塌長城的淚滴石。

天下第一雄關

萬裏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叫關城,都是選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以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著名的有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嘉峪關,是萬裏長城的西端起點,是明長城沿線建造規模最為壯觀、保存程度最為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

故宮博物院

如果你去北京旅遊,有一個地方不能不去,那就是故宮。故宮,意思是過去的皇宮,位於首都北京市中心。這裏曾居住過24位皇帝,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又叫“紫禁城”。

為什麼稱為紫禁城呢?原來,古代天文學家認為,根據對太空天體的長期觀察,認為紫微星垣居於中天,位置永恒不變,是天

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宮稱為紫宮,有“紫微正中”之說。而皇帝都稱為天帝的兒子,是真龍天子,所以他們所居住的皇宮,也被比喻為天上的紫宮。他們希望自己身居紫宮,可以施政以德,以達到江山永固,維護長期統治的目的。

從一場戰爭開始

明朝最開始建都應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怎麼後來又到北京了呢?其實,這和一場皇位之爭有關。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由於皇太子朱標已死,就傳給皇太孫朱允。而各地的藩王大都是朱允的叔父,自然不願意聽從一個小孩子指揮。尤其是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他多次立過戰功,更是瞧不起自己的這個侄子皇帝。

為了奪取皇位,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最終當上了皇帝,也就是永樂皇帝。隨後,朱棣就決定改遷都城,1403年,他將北平改稱北京。三年後,永樂皇帝開始修建故宮。據史料記載,修建這座世所罕見的巨大皇宮使用了10萬最優秀的工匠和100萬普通勞工,曆時15年,皇城、宮殿、壇廟才基本完成。第二年,明朝正式從南京遷都北京。此後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擴建,但整體麵貌並無多少改動。

皇帝至高無上

明代修建的北京城有三重,最裏麵是宮城,又叫紫禁城。宮城外麵是皇城,皇城的正門是承天門,氣勢磅礴,門前的宮廷廣場上,有漢白玉橋、華表和石獅子。皇城外麵是京城,有九座城門,一條中軸線和重要建築左右對稱。

故宮平麵稱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外有周長3428米的城牆,城外還有一條寬50多米的護城河環繞。故宮內有各類殿宇9000餘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雕飾有金碧輝煌的彩畫。建築也是沿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排列,建築形式都顯現出莊重、雄偉,無不體現著皇帝的至高無上。

午門斬首為假

午門是故宮的正門,也是故宮四座城門中最壯觀的一座,曆來是宮廷禁地,隻有少數人在特定的情況下才能通過。明清兩代,每逢將士出征或凱旋,皇帝都要親自來午門舉行儀式。

特別是午門的中門,是皇帝專用的禦道,隻有皇帝大婚時,皇後乘坐的轎子才可以由此進宮。清代科舉考試殿試的前三名,也就是皇帝欽點的狀元、榜眼、探花,在發榜這一天,也可以從中門進出一次。

此外,午門還是皇帝對臣子實行“廷杖”的地方。在一些舊戲、舊小說裏,總會提到推出午門斬首,其實沒有這回事。明代時,如果大臣觸犯了皇帝的尊嚴,便以“逆鱗”之罪,被綁出午門前禦道東側打屁股,名叫“廷杖”。起初隻是象征性責打,後來發展到打人致死。因為有人被打死過,所以民間就有了“推出午門斬首”的傳言,事實上明清皇宮門前極其森嚴,斬首的犯人必須押往柴市(今西四)或菜市口等地刑場處決。

世界文化遺產——故宮

故宮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整個建築金碧輝煌,莊嚴絢麗。其中,太和殿也叫“金鑾寶殿”,是故宮裏最重要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結構建築物。它是故宮中等級最高的宮殿,功能非常特殊,像皇帝登基、節日慶典等高規格活動,都在此舉行。故宮與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裏姆林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