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線木偶
鐵線木偶也叫“鐵枝戲”,最初流行於廣東,後傳入福建。木偶頭部用泥土雕塑,軀幹四肢用木刻製,手指用紙紮鐵絲做成,高一尺左右。最早的鐵枝木偶是從紙影戲發展而來的。由於它發源於潮州地區,也有人稱它為“潮州木偶戲”。
在木偶戲表演中,鐵枝木偶別具一格,個子沒有提線木偶一半高,由一根鐵枝固定木偶軀幹背部、兩枝鐵枝支撐活動的兩臂,表演者用三根竹管套上鐵枝操縱木偶的軀幹和雙臂。這種木偶的身段和手勢,特別靈活細致,雙手能表演撐傘、舞劍、斟酒、寫字、拉弓射箭等技藝。傳統的鐵枝木偶戲班由9人組成,操縱、演唱、伴奏各3人,劇種角色多時,操縱和伴奏的人還要演唱。
影子裏麵看大戲
你看過影子裏的戲嗎?這就是皮影戲。它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者用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表演戲劇故事,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
影戲是哪裏來的呢?相傳兩千多年前,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染病死去,武帝夜夜思念,茶飯都不想吃,更別提朝政大事了。一天,武帝命法師把李夫人的魂召回,不然就是砍頭大罪。法師找不到好辦法,路上遇見孩童手裏拿著布娃娃玩耍,隻見影子倒映,栩栩如生。回到家,他想出一條妙計:把李夫人的畫像臨摹在一張羊皮上,繪上顏色,用燈光照著,這樣影子就映在一層布簾子上,跟真人一般。漢武帝見了,十分高興。當然,這隻是傳說,也說明了影戲的悠久曆史。
電影始祖
西漢時期,皮影戲在今天的陝西發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稱它為現代“電影始祖”。不過,皮影戲的成熟期卻在唐宋,是我國民間古老、神奇的戲曲藝術,說唱以秦腔為主,結合了戲劇、音樂等多種藝術手段,配以做工精致的皮影進行表演。在我國,有許多地方戲曲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它所用的幕影以及表演手段,對近代電影起了先導作用。
據說,在陝西的皮影表演中,就保留有民間說書的一些成分。如流行陝西華山一帶的唱“碗碗腔”皮影戲,表演者隻要用雙手撐竿,專管人物表情,不唱不白,由彈月琴兼打鑼鼓的在幕後說唱,掌二弦的管鐃鈸、嗩呐、大號,敲碗碗的帶打梆子,隻有四五個人就能演出,這也是近代陝西許多地方戲的前身。
製作皮影有講究
除了表演方麵,皮影戲的道具製作格外講究。皮影一般用皮革為材料,以牛皮和驢皮為佳,這主要得益於它們的堅固性和透明性。在上色時,會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的透明顏料。因為這些特殊材質,在背光照耀下的皮影人物,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晶瑩剔透,具有一種美感。對於皮影的染色,是有一定講究的,女性發飾及衣飾多以花、草、雲、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多用龍、虎、水、雲等紋樣為圖案。
皮影高的有55厘米,低的隻有10厘米。按照戲曲的習慣,皮影人物也被劃分為生、旦、淨、末、醜五個類別。每個人物都由頭、上身、下身、兩腿、兩上臂、兩下臂和兩手十一件連綴組成,表演者在幕後要做各種高難動作,真是令人吃驚。
非物質文化遺產
提起皮影戲,有人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術,為什麼這麼說呢?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表演者大多一身兼多藝,除了要撐竿耍竿,還要能敲、拉、唱。這懂得這些記憶的藝人,越來越少。此外,皮影精雕細琢,色彩造型巧奪天工,這也讓它的製作有極高的難度。也就是說,影人製作者要製皮、描樣、雕鏤和上色等十餘道工序,期間還不能有一丁點的疏漏,否則一切工作還要重新開始,整個工序完成要花費製作者數個星期時間。
不僅如此,對於皮影的保存也是難上加難,長時間的日曬會使顏料褪色,溫度的濕熱變化也會造成皮影的變形。如今,皮影被世界各國的博物館爭相收藏,也是中外交往的饋贈佳品。考慮到皮影戲的藝術價值,經國務院批準,在2006年5月20日,皮影被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神“功”無敵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和其他很多傳統藝術相比,它出道並不算長,形成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至今大約有200多年的曆史。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表演藝術,京劇以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畫人物,表達喜、怒、哀、樂等各種思想感情。每當京劇開演時,演員們華麗的服飾、精妙的臉譜、眼花繚亂的武打、虛虛實實的表現手法,讓台下的觀眾歎為觀止的同時,又對他們紮實的基本功讚不絕口。下麵就介紹幾種基本功,讓你也開開眼界。
耍翎子有學問
翎子是演員所戴頭盔上的一種裝飾物,采用雉雞的翎毛製成,然後插在盔頭左右兩角上的翎管裏,長度在兩米以內。在傳統戲曲裏,生、旦、淨、末、醜等行當都用,他們通過耍翎子,來展示人物性格,揭示內心活動。耍翎子常用動作,有“單掏翎”和“雙掏翎”。前者是單手掏的,後者是雙手同時掏。此外,還有用嘴銜住雉尾的“銜翎”、晃動頭部使翎子不斷抖動的“抖翎”、低頭使翎尖前傾繞圈的“繞翎”等。京劇《群英會》中,周瑜以銜翎、抖翎等動作,表達自己心情的狂躁與暴怒,成為“雉尾小生”表演的典範。
水袖翩翩情意傳
經常看京劇,若是仔細觀察,你會注意到,演員的服裝袖口上縫著一段白綢,這就是水袖。它能做出很多豐富的、舞蹈化的動作,一旦揮舞起來,時而像行雲流水,時而像團團花絮,時而像波浪漣漪,美不勝收。借助水袖,可以表達情意,把人物激動、悲憤、痛苦等複雜的思想感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令人驚奇的是,水袖的動作姿態多達二三百種,有投、擲、拋、拂、蕩、抖、回、捧、提等。拋袖是抓水袖用力甩向對方,表示憤怒和不滿。翻袖,是把水袖高舉過頭,往外側一翻,常用於悲痛、哭叫,或感情激動的時刻……在使用水袖時,演員要掌握好表現的時機。如果不恰當地揮了袖子,而姿勢又不到位,表演效果就會遜色很多。
扇子功
對於京劇演員來說,水袖相當於手臂的“延長”。後來,似乎光有水袖還不夠,於是增添了一把扇子。這麼一來,京劇的表演魅力大大加強,“扇子功”應運而生。作為京劇的基本功法之一,它最大的功用,就在於成為水袖的“延長”。換句話說,它是手臂“延長”的“延長”。當然,京劇中的扇子,很少真正用來扇風,而是表現人物身份、性格的一種輔助道具。比如,“文扇胸,武扇肚”用扇子能表現文人的優雅自適和武人的粗魯豪邁,把人物刻畫得更加精細。但是,要能靈活運用扇子,必須經過專門的訓練才行。京劇中各個行當都有扇子功,但以小生、花旦最常使用。
髯口功
京劇中演員所戴的胡子,俗稱“髯口”。一般來說,戴髯口的角色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人。髯口可以做出各種動作,以表現劇中人特定的情緒,例如托髯表示沉思,甩髯是憤怒、焦躁,抖髯是驚恐或氣惱,吹髯表示氣惱。此外,還有摟、撩、挑、推等技巧,可以單獨做,也可以組合連貫起來,與舞蹈身段密切配合,才能準確表達人物的情感。但是,所有的動作都必須以塑造人物、傳達思想感情為前提,千萬不能隨便亂甩,否則就失去意義了。
川劇中的扇子功
川劇中也有“扇子功”。比如,小生演員曾榮華的扇子絕活兒就膾炙人口。他耍的扇子,千姿百態,單是文小生舞扇的姿勢,便有30多種。有時,竟能將一把展開的折扇,拋到半空,讓它飄然而降,再接在手中,這樣表現出儒雅公子瀟灑飄逸的品性。
戲曲特技有絕招
俗話說,一招鮮,吃遍天。過去的戲曲演員,為了出人頭地,一般都刻苦鍛煉,練出一手絕招,贏得人們的讚譽。就說山西梆子王存才,他在《掛畫》劇中結合特定情景運用“椅子功”和“蹺功”,在椅子上做出各種驚險的動作,精心刻畫了少女喜迎戀人的心態,令人賞心悅目。因而,當年在山西民間,曾流傳“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的諺語。
的確,在傳統的戲曲表演中,特技是技術性很強的高難動作。不像電影裏的驚險表演,大多都是靠電腦合成的。戲曲舞台上的特技表演,靠的是演員的真本領。他們嫻熟地運用翻、滾、騰、撲、跌等各種技藝,表現翻山越嶺、躥房越牆、騰雲駕霧和拚搏鏖戰等各種情節。戲曲表演特技內容豐富,品目繁多,這裏簡單地介紹幾個。
念珠功,抖帽翅
和許多戲曲特技一樣,耍念珠也是利用道具來完成的。在昆曲《下山》中,小和尚逃出寺院後,就有一段念珠功表演。演員甩動套在頸部的一串念珠,急速轉動,再一下子拋入空中,又用頭接住,繼續轉動。整套動作一氣嗬成,形象地表現了鳥兒出籠的歡悅心情。
除了念珠,帽子在特技表演中也有大用場。河北梆子《殺驛》中,就有一種帽翅功。演員為了表示吳承恩那種驚慌、憂急的心情,先是紗帽左邊的帽翅輕輕顫動、旋轉,繼而又是右側的帽翅上下顫抖不已。最後,兩邊的雙翅一起上下抖動,或者旋或者轉。通過帽翅這一細節,能反映出劇中人物當時不平靜的心情,很是傳神。
口裏噴火花
如果看過秦腔的話,你一定會對裏麵的噴火絕技驚訝不已。“噴火”是戲曲演員的一種表演特技。一般都是描寫妖魔鬼怪的角色,用來突出舞台效果,使劇中人物形象更加逼真,從而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