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羅齊奧聽了,很認真地對達· 芬奇說:“你不要小看一個雞蛋,畫好它並不是那麼簡單,要知道在成千上萬的雞蛋中,絕對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個。再說,你把眼睛稍微高一點或低一點,雞蛋的形態就不一樣。”也的確如此,畫蛋能訓練一個人的觀察力,也是畫畫的基本功,必須要下苦功才能做好這一點。
聽了老師的諄諄教導,達· 芬奇才理解了老師的苦心。這以後,他也開始安心畫雞蛋,最後獲得了老師的認可。
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是達· 芬奇最著名的繪畫作品之一。這幅畫直接畫在米蘭一座修道院的餐廳牆上,作品題材取自聖經故事。沿著餐桌坐著十二個門徒共進晚餐,形成四組,耶穌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種悲傷的姿勢中攤開了雙手,示意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
大多數門徒在激動中一躍而起,而耶穌的形象卻是那麼地平靜,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輪廓襯托在背景牆的窗子裏,通過窗子,恬靜的景色、湛藍的天空猶如一隻光輪環繞在耶穌的頭上。在耶穌右邊的一組中,有一個黑暗的麵容,他朝後倚著,仿佛往後退縮似的。他的肘部擱在餐桌上,手裏抓著一隻錢袋。這就是那個出賣耶穌的大叛徒——猶大· 伊斯卡裏奧特。
畫中有畫
意大利一位名叫斯拉維薩· 派西的電腦數據專家說,他在達· 芬奇名畫《最後的晚餐》中發現了尚不為人知的隱秘人物圖像。這一發現立即在國內外引起轟動,人們之所以對《最後的晚餐》如此感興趣,不單單是因為它的有名,而是因為達· 芬奇在這幅畫中包含了太多無法讓人猜透的思想。這大概也隻有像達· 芬奇這樣集科學和藝術成就於一身的天才巨匠才做得到。
馬拉之死
馬拉倒在浴缸裏,鮮血正從傷口中流出,而凶手已經逃離現場。馬拉握著鵝毛筆的手垂在浴缸之外,另一隻手捏著一張紙條,上麵寫道:“1793年7月13日,夏洛特· 科黛,致公民馬拉:我十分不幸,為了指望得到你的慈善,這就夠了。”帶血的匕首滑落在地。在浴缸旁有一個木台,上麵有墨水、鵝毛筆、紙幣和馬拉剛寫完的便條:“請把這5法郎的紙幣交給一個5個孩子的母親,他的丈夫為祖國獻出了生命。”
這就是名畫《馬拉之死》描繪的畫麵,題材取自畫家大衛親眼所見的場麵。在馬拉遇刺當天,大衛急忙趕到現場做了速記和記錄,僅僅用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幅畫。
人民之友
先來認識一下馬拉吧。馬拉原是一位物理學家、醫藥博士。在法國大革命時,馬拉因為卓越的號召能力,成為雅各賓派的領袖,並處死了國王路易十六。1793年,雅各賓派推翻了當政的吉倫特派,取得政權,當時的主要領導人有羅伯斯比爾、丹東、馬拉等。這一時期,馬拉撰寫了許多抨擊君主立憲製的文章,維護人民利益,要求建立民主製度,消滅貧富懸殊的社會狀況,尊重窮苦人的地位。因而深受人民的愛戴,被稱為“人民之友”。
然而,馬拉卻患有嚴重的皮膚病,每天隻有泡在灑過藥水的浴缸中才能緩解痛苦。於是,浴室就成了他經常辦公的場所,最後也死在了這裏。
誰是刺客
既然馬拉被稱為人民之友,誰會殺死他呢? 這的確令人難以置信,真正的刺客竟然是一位美麗非凡的女子——夏洛特· 科黛。科黛出生於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在修道院裏長大,並接受了教育。在她的內心,法蘭西應該是自由、平等、博愛。可雅各賓派掌權後,卻實行恐怖統治,組織愛國力量,嚴厲打擊國內外反革命勢力。
科黛認為,這一切不幸的根源都跟馬拉有關。1793年7月11日,科黛來到巴黎。她到處打聽馬拉的住處,還買了一把小刀,開始了瘋狂的刺殺計劃。兩天後,她找到了馬拉的家,並說自己知道吉倫特派的情報,被馬拉請進了屋子。沒想到的是,她竟然是個女刺客,用帶的匕首朝馬拉胸口刺去。需要說明的是,馬拉為什麼會死在浴室呢? 這是因為他曾在陰暗潮濕的地窖工作過,患有嚴重的皮膚病,隻有泡在灑過藥水的浴缸中才能緩解痛苦,於是,浴室就成了他的辦公場所。
創作《馬拉之死》
馬拉被刺後,引起了法國人民的極大憤怒和抗議。作為畫家的大衛是馬拉的好友,就在暗殺前的幾天,他曾訪問過馬拉,親眼見到過他在浴缸中辦公的情景:“浴缸旁有一隻木箱,上麵放著墨水瓶和紙,在浴缸外的手卻在書寫關於人民福利的計劃。”
大衛對革命報以同情,便開始著手創作這幅作品,他要將馬拉生前為公眾操勞的生活情景展現出來。畫麵單純、簡潔,除了安詳的人物、白色的浴巾、綠色的桌布、黃色的木箱,再沒有太多累贅的圖像。而馬拉工作的木台如紀念碑一般,畫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獻給馬拉· 達維特。”有如石碑上的銘文。整體構圖壓得很低,上方的黑色占去了大片麵積,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氣息,真實再現和細節的刻畫,反映了畫家對馬拉的無比敬重。可以說,《馬拉之死》不但是一幅曆史畫,也是肖像畫的不朽名作。
大衛
大衛是法國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創立者,因創作肖像畫而聞名。1807年,他創作了名畫《拿破侖加冕禮》,畫麵記述了1804年12月,拿破侖在聖母院進行加冕的情景,畫麵中有主教庇護七世、卡普拉拉紅衣主教、皇帝的母親,以及皇後跪在拿破侖腳下,正在接受皇後冠。此外,大衛還創作有《拿破侖越過阿爾卑斯山》等名作。
梅杜薩之筏
油畫《梅杜薩之筏》描繪的是,在1816年7月法國遠航帆艦“梅杜薩”號遇難後,被遺棄在木筏上的人們的悲慘場麵:我們可以看到,有屍體的小腿肉已被幸存者剜來充饑。有的人弓著背、屈著雙膝、伸著胳膊,他們已經望見了遠處出現的船影。
整幅畫觸目驚心,攝人魂魄。據說,這幅作品在當時引起了巨大反響,而畫家是如何畫出這些畫麵的呢?還是讓我們去看看背後的故事吧。
法國的“米開朗琪羅”
說到《梅杜薩之筏》,就不可不提席裏柯。他是法國浪漫主義繪畫的先驅,有法國的“米開朗琪羅”之稱。席裏柯1791年出生在法國北部一個律師家庭,少年時就熱愛繪畫。15歲時,他到巴黎學習繪畫,深受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大衛等大師的影響,創作出一些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