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會戰
背景
197年夏末,在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東條英機指揮下的關東軍察哈爾兵團(後稱蒙疆兵團)在多倫設立指揮部,以四個旅團附有偽蒙軍九個騎兵師由察哈爾(分內蒙古東南部)沿平綏路進犯蒙疆。平漢路之日本侵略軍第五師團在師團長板垣征四郎指揮下,由懷來經蔚縣、淶源向保定策應作戰。
過程
中國方麵,國民政府第二戰區以各一部在蔚縣、平型關間及鎮、陽高進行抵抗,以主力在大同附近集結,準備在聚樂堡與日本侵略軍決戰。日軍自9月5日向西進攻至4日,僅二十,便占領了鎮、陽高、大同、集寧各城市和大片地區。鎮作戰失利,追查責任,第六十一軍軍長李服膺伏法。
197年9月1日,日軍獨立混成第1旅團未經戰鬥占領大同後,國民政府第二戰區接著組織平型關戰役,其主力撤至恒山內長城一帶防守,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一軍防守茹越口,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撤至雁門關陣地,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第七十三師及第十五軍退守平型關、團城口既設陣地,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第—一五師進出平型關外,遮斷日軍後方供應連絡線。
日軍蒙疆兵團之一部於9月1日陷商都、豐鎮,續向集寧進攻,其主力攻陷應縣、山陰、左雲、右玉、平魯、涼城等地,再向內長城線進攻,以策應第五師團作戰。8日突破茹越口,中國守軍第二零三旅旅長梁鑒堂殉國。日軍進陷繁峙,威脅平型關守軍後方,第二戰區各部遂於0日夜撤向五台山、代縣之線,平型關戰役結束。
應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請求,國民革命軍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衛立煌率蔣介石嫡係部隊第十四軍、第九軍、第八十五師、獨立第五旅等部,由石家莊趕來太原以北增援。10月10日衛部集中於忻口附近,會合原第二戰區各部,區分為三個兵團。劉茂恩所指揮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第十七軍、第九十四師為右翼兵團。以王靖國為總指揮、郝夢齡為前敵總指揮、陳長捷為前敵副總指揮所指揮的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十九軍、第三十五軍、第六十一軍為中央兵團。李默庵所指揮的第十四軍所屬第十師、第八十三師、第八十五師及晉綏軍第六十八師、第七十一師為左翼兵團,歸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衛立煌統一指揮。於10月1日在忻口以北龍王堂、界河鋪、大白水、南峪之線占領陣地,進行忻口戰役。
日軍主力於10月8日後相繼攻陷崞縣、原平,1日開始向忻口陣地攻擊。中國軍隊堅守陣地,進行反擊,激戰至14日,第二十一師師長李仙洲負傷,獨立第五旅旅長鄭廷珍及繼任李繼程接連陣亡,至16日,前總指揮兼第九軍軍長郝夢齡、第五十四師師長劉家麒壯烈殉國,官兵傷亡極重,戰勢呈膠著狀態。
太原會戰
10月上旬,日軍第二、第二軍主力向正定鉗擊,形勢嚴重。第一戰區抽出第一軍團、第十四軍團、第三軍、第三十八軍等部,轉用於娘子關占領既沒陣地,歸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黃紹竑統一指揮。
日軍陷石家莊後,長驅南進。僅以其第二十師團之一部向娘子關進攻,策應其第五師團之攻勢。11日後進攻井陘、砭驢嶺,中國守軍第三十八軍第十七師迎擊。14日突進葦澤關、舊關,被第一軍團、第三軍包圍,消滅甚多,困守數據點,賴空投補給。惜中國軍隊火力不足,未能將其全殲,圍攻至日,日軍仍負隅頑抗。
10月1日,日軍被迫抽調第二十師團全部及第一零九師團一部由冀南回援,第二十師團對娘子關再興攻擊,第一零九師團由橫口車站向測魚鎮、南漳城前進。中國軍隊第三軍及增援之第四十一軍調集未畢,迎擊失利。娘子關側背暴露,退守平定。第二十師團於6日陷娘子關,0日進平定,第一零九師團進至昔陽,平定、陽泉相繼失守,日軍進逼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