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命傅作義守衛太原。忻口各部隊為免於被圍,於11月日夜開始撤退,轉移太原北郊,終以東山失陷,乃渡汾河西撤。娘子關方麵撤下部隊到達太原,日軍已對太原形成包圍,隻好分路南移或西渡汾河。

11月6日,日軍第五師團和蒙疆兵團向太原陣地進攻,8日由北城突入,守軍向西山突圍,太原陷落。日軍9日陷交城,接連陷祁縣、平遙後停止。中國軍隊退守子洪鎮、韓侯鎮、兌九峪。太原會戰結束。

參加太原會戰的中國軍隊,於會戰結束後,其國民革命軍第十五軍、第十七軍等部轉進於晉東南高平、陽城等地;其第十四軍、第十四軍團等部轉進於翼城、沁水一帶。晉綏軍各部轉進於晉西山嶽地帶,與日軍繼續進行不間斷的戰鬥,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

這是一場由國共兩黨軍隊在站上協同作戰的戰役。

曆史意義

太原會戰曆時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持續時間最長、戰績最顯著的一次會戰。日軍參戰總兵力約合4個半師團共14萬人,傷亡近萬人。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6個集團軍計5個師(旅)共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八路軍在會戰中有力地配合友軍作戰,平型關伏擊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忻口會戰大量消耗日軍有生力量,牽製了日軍沿平漢鐵路(北平-漢口)南下的作戰行動。惟娘子關方麵防範疏漏,被日軍乘虛而入山西省會太原,雖然最後會戰以失利告終,但太原會戰是八年抗戰中,華北規模最大的一次對日會戰。太原會戰中光忻口戰役就傷亡日軍約兩萬人,創造了華北殲滅日軍人數的最高紀錄,從此國民革命軍在華北的正規戰爭宣告結束。

徐州會戰

背景

197年1月,侵略華東的日軍侵占南京後,第1師北渡長江,進至安徽池河東岸的藕塘、明光一線;侵略華北的日軍第集團軍從山東青城、濟陽間南渡黃河,占領濟南後,進至濟寧、蒙陰、青島一線。日本大本營為打通津浦鐵路(津-浦口),使南北戰場聯成一片,先後調集8個師另個旅、個支隊(相當於旅)約4萬人,分別由華中派遣軍(198年月18日由華中方麵軍改編)司令官畑俊六和華北方麵軍司令官寺內壽一指揮,實行南北對進,首先攻占華東戰略要地徐州,然後沿隴海鐵路(蘭州─連雲港)西取鄭州,再沿平漢鐵路(北京-漢口)南奪武漢。中國軍隊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先後調集64個師另個旅約60萬人,以主力集中於徐州以北地區,抗擊北線日軍南犯,一部兵力部署於津浦鐵路南段,阻止南線日軍北進,以確保徐州。

戰鬥過程

徐州以南地區作戰198年1月6日,日軍第1師向安徽鳳陽、蚌埠進攻。守軍第11集團軍第1軍在池河西岸地區逐次抵抗後,向定遠、鳳陽以西撤退。至月日,日軍先後攻占臨淮關、蚌埠。9~10日,日軍第1師主力分別在蚌埠、臨淮關強渡淮河,向北岸發起進攻。第51軍與日軍展開激戰,傷亡甚重,1日向澥河、澮河方向撤退。第五戰區以第59軍軍長張自忠率部馳援,進至固鎮地區,協同第51軍在淮河北岸地區頑強抗擊日軍。同時,在淮河南岸,以第1集團軍第48軍固守爐橋地區,第7軍協同第1軍迂回攻擊定遠日軍側後,迫日軍第1師主力由淮河北岸回援。第59、第51軍乘勢反攻,至月初恢複淮河以北全部陣地。第1集團軍和第1軍旋由淮河南岸向北岸集中。雙方隔河對峙。

徐州以北地區作戰月下旬,日軍第集團軍開始分路南犯。東路第5師從山東濰縣(今濰坊)南下,連陷沂水、莒縣、日照,直撲臨沂。第軍團第40軍等部節節抵抗。第59軍奉命馳援,月1日到達臨沂北郊的沂河西岸,協同第40軍實施反擊,激戰5晝夜,重創日軍,迫其向莒縣撤退。西路日軍第10師長瀨支隊(相當於旅)從濟寧地區西渡運河,向嘉祥進攻,遭第集團軍頑強抵抗,進攻受挫;瀨穀支隊(相當於旅)沿津浦鐵路南進,月14日由鄒縣(今鄒城)以南的兩下店進攻滕縣(今滕州)。守軍第集團軍第41軍英勇抗擊,傷亡甚重,苦戰至17日,該軍守城的第1師師長王銘章殉國,滕縣失守。